力不从心,心不乏力

1001第一声出来就被吓到——苍劲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梅纽因吗?
大师这个70年代的巴赫小无,应该是最少被提到的一个版本了吧?起码在我当年淘到它之前,我压根都不知道这个录音的存在!
也不难理解,毕竟大师的技术从40年代就开始逐年走低,至60年代彻底塌方,70年代末才偶有回光返照之象,这套70年代中早期的录音不受重视还是情理之中的。
看过一些梅大师彩色时期的影像资料,右手运弓已经神出鬼没了,感觉那根细木棍似乎无论如何都不愿臣服于这个矍铄的短胳膊小老头,自顾自的带着那一揸银丝在琴弦上胡乱地划拉着,制造着一些由于受制于左手手指的点按而不得不发出的勉强可辨的“乐句”,那景象,真的很心疼一曲奏毕时献上热情掌声的现场观众,不免觉得大家伙儿,太~捧了!
不过70年代梅爷录音室的专辑有些还是可以尝试的,甚至偶有惊艳之作,比如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一些巴洛克奏鸣曲或者协奏曲,真就是可爱又迷人的作品。更遑论70年和肯普夫的那套灿烂无比的贝多芬奏鸣曲~
说回到巴赫小无的录音,梅纽因应该是很喜欢也很重视这套作品的,和当时同样重视这套巨作的其他大师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梅纽因自己拥有三套全本的录音!其他同辈大师至多两套录音就已经名垂青史了,比如米尔斯坦(Milstein),比如谢林(Szeryng),比如里奇(Ricci),而更多的基本一套录音就可以誉满江湖,从西盖第,埃奈斯库到格吕米奥,罗桑德,基本都是一个整套纵横天下,不仅有着足够的历史地位,也是爱乐人趋之若鹜的宝藏传奇。
而梅纽因和这些大师们最大的区别就是老爷子横跨60年,在自己不同的艺术阶段清晰的留下了截然不同的三套录音!
了解梅纽因的人都知道,老爷子最初以绝世神童之姿横空出世,之后又以青年才俊之相辗转全球,最终做为拥有爵位的慈善大使不断推广音乐的人文内核,可以说是很明显的把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做出了差异化的划分,而导致这样差异化的重要原因应该就是大师自40年代起的技艺衰退!
个人认为小提琴之所以迷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件乐器的难以驾驭,让手指如杂技演员一般在钢丝上辗转腾挪,光是想想就觉得刺激,何况大师们还能让这些丝线歌唱甚至带着启示~
对于乐器演奏家来说,衰退这个词就像杀手一样总是在埋伏在他们身边,随时准备跳出来施以致命一击!
成功躲过此劫的最著名的人应该就是米尔斯坦!大爷80多岁告别演出的时候,也能像神一样告诉后生晚辈,就算岁数大了,小提琴也要能拉成这样!而对于那些没有过硬基础构建的天才们,就不能指望这样的传奇了,梅纽因应该就是这群人里最具典型代表的一位。
30年代的梅纽因真像媒体传言一样,天使降临,那套历时三年的巴赫小无全本,就充分展示了那个时期梅纽因的艺术风貌——略慢的揉弦,有力的弓法,富有情绪变化的长音,丰腴的音色以及浓烈的情感变化。
这样的演奏会让人忘记巴赫这部巨作是需要强大技巧支撑的作品,留下的只有仿佛来自上古时期的美妙音色所驱动的引人无限遐思音乐本身~
而到了50年代,从30多岁开始的技巧坍塌已经开始逐渐明显,在和富特文格勒合作过的几个大作品之后,梅爷又开始了对于巴赫这篇宏伟巨制的探索!此时的梅纽因经历了婚姻的变故,闭关的自省,复出的沉淀,尤其是战时的慰问演出,和战后世界对于很多德系演奏家的苛求,这些都对年轻的梅纽因带来了心境上的改变和音乐演奏不同的侧重点~对于善良敏感的大师来说,这样的经历不可能不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影响!
所以,就在这样的经历之后,50年代的这套全本巴赫小无就更多地呈现了日后这位人文大师对世界的深情~曾经在《梅纽因谈话录》里看到这样的描述——“梅纽因是那么深情”“深情这个词,是我们描述母亲轻轻推动孩子摇篮时的感情”~当时看到这段话,真的对大师的演奏无限向往,而在听了很多梅纽因的录音之后,自己发现真正能体会到这种深情的演出基本要在大师成熟时期的60年代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