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感小想
【关于填中文词的兴起】
『“那时,我天真的认为香港流行歌词太单一,我可以写一些不同的东西”
“我大学时是念英国语文及比较文学的,第一份工作是政府新闻主任,需要写新闻稿,中英版本,我发觉我的中文稿总是写不好,于是痛下苦功看了很多很多中文书,尤其是台湾小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中文创作会成为我的重要工作。也许因为希望证明自己可以。”』
看吧,偶像学比较文学出身,还能苦读“很多很多中文书”,才能有《爱在瘟疫蔓延时》的惊艳。。。。学习的榜样,窘奔之目标,默
【关于填词中的苦与乐】
『“每一次收到DEMO,就像接下一个婴儿叫我如何是好呢?于是听了又听,直到懂得唱出来。然后我又不会看简谱写简谱,唯有把我听到的每一个等待写出来的字,变成一划画在纸上,一划就是一字,直到整首旋律体现在我眼前,然后我才觉得这个婴儿是我有份的,是我有责任并且有权去塑造的,也就是在我的把握以内。”
“所谓创作,不外化无形为有形,有人认为必须人生阅历,有人认为必须工多艺熟。而当我看到纸上虚虚断断仿如生命的诗,我知道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我的方法,因此可以一个人在途上,因此可以不断转机。”
“很多中文歌都是有板有眼,起承转合得清清楚楚,给人一种把握之中的踏实。碰到非常「鬼佬」的DEMO,好像R&B之类,总觉得有什么摇来摇去,荡来荡去,是腰,是发,是心,很难写。但往往写得更出奇。我希望。”』
可知,听歌的人参,也就是在寻求“安稳”与“奇情”中交替。
【关于填词的两种意图以及移情的作用】
『“至少有两种意图:一是搭桥,一是开门。搭桥,从这里清楚看到彼岸的收众,不管大家隔着什么,总要搭起搭桥,直达那里,最好摸到对方的心。而门的意义在开启,引人进入一个秘密,一个想象的空间,最好挑拨起心的层层此次。我好奇,因此比较多开门。”
“一些喜欢我歌词的人,都很诧异我「会」替所谓青春偶像派写词。……假如报道是真的,林夕曾经说过,他会变身为女人去为女人写词。对我来说,要跨越的不仅是性别,也是年龄,基本上就是跨越自己。我说的是跨越,不是改变,因为我不相信我可以彻彻底底变做另一个人,这样也不是最有趣的。我努力的是,既是周耀辉也不是周耀辉的去闯荡例如是一个十五岁少女的世界。”
“青春偶像派除了给我这个成年人独特的挑战与乐趣之外,也是另一个平台让我向另一群人说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事。”』
如果说“文学”之存在意义就是建立在人假想“自己能理解他人”之上的话,那么“流行歌词”这种文学载体(啊哈其实多么勉强才能沾上“文学”的边)就更应该以此立意而成文,因为流行歌词是天生要被“他人”传唱的。不能将自己所思表达成他人理解的意思,不能以己度人,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物,怎么能打动他人而让他衷心的去传唱呢?
周先生可算这种“假想”的典范,他甚至愿意“既是周耀辉也不是周耀辉的去闯荡例如是一个十五岁少女的世界”——不同于林夕愿意变作女人去写女人的歌,我想就算林夕变作了女人也是永远怀着“林夕”这个女人心思去写对一个男人(?= =)的心思吧(啊夕爷俺不是故意冒犯乃,勿PIA勿PIA)?既是“理解他人”,所以会去尽力进入他人的世界,会去观他人之所看,思他人之所想,而既是“假想”,那总还是隔着“你”“我”,我的词终是带着我的视角我的态度我的书生气。
另一方面,我貌似看到极难能可贵的,身为一个填词人的“责任感”的东东,对于青春偶像,谁愿意为他们写一些“重要的事”?而《美丽与快乐》这样立意的词,又是多么“对”的应该被青春偶像唱出来的重要的事!
反观我们大陆现在的种种歌词,不说了。
PS,挑拨想象的“开门”之境界,见过的词作中,算是被周先生、迈克、何秀萍等极少数人享有,可遇不可求。
【关于对流行音乐的讽刺与宽容】
『“我第一首冠军歌是达明的《天花乱坠》……因此就放肆的批评香港流行乐坛,简单说来,就是生产人民鸦片。十八年后,我在城大旁听研讨会,有学者大力批评香港流行歌千篇一律,缺乏创意,我忍不住举手说,我不一定是反对你的说法,但我想补充两点:一是流行音乐可以带给我们的乐趣;二是需要创意的不仅是流行音乐,也是听流行音乐的人。”
“从《天花乱坠》到《心花怒放》,少了狂傲,多了体谅,大概是多与少的问题,不是得与失。”』
多么幸运的是,对于华语流行歌曲,他(这样的人)愿意“宽容(就是看得开)”而不是“决裂”,那么流行歌曲就仍然有不被决裂的理由。
【关于国语与粤语】
『“再一次质问为什么我们会培养这样的一种听歌习惯,为什么粤语歌一定要有夹音这个限制?有人说是因为粤语太多声调。不过,难有难好,起码有理由不顾语言常规,易变也多变。国语歌可不同了,因为可以比较容易写下一句白话句子,便通常需要写下一句白话句子,较难越语法的轨。”』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国语歌词永远永远是“直白的一句”以至“直白的多句”以至“直白的成千上万句”呢?!搞笑得如同那个“如果事物可能出错,那么它一定会出错”定律——如果可以写得直白,那么它一定会被写得直白,窘
如果可以再一次质问,为什么大陆这么多英式美范的拽到天上去的油滚或非油滚乐队们,连“一句容易的白话句子”都不愿意写呢!语言莫不是越被认真对待才越美丽!
【关于身为一个词人的作息】
『“就像很多上班的人一样,我在日间工/创作,特别是早上。……我知道这是我的彩数,可以选择我的节奏。我的小志:我希望继续每天醒来,可以慢慢慢慢的吃早餐,看早报,做早操…”』
嗯嗯,周先生啊,乃太励志鸟!
【关于为人的信心】
『“他(黄耀明)给了我的不仅是机会,也是信心。更准确的说法是,确定了我的信心。……他够胆让我试,然后不断让我试,也就是他对我的信心。”
“我常常听到有师长教导孩子要有信心,说得不是不对,只是不够。我更觉得信心一如孤掌难鸣。……信心,才会确定信心。”』
想起我曾疑惑过,我为什么就学不来别人那种“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就是行”的架势呢?我为什么天生就处在觉得自己好像这也不行那也不会的气场中呢?后来好不容易才明白,“自信”这种东西原来是“孤掌难鸣”!
【关于人的孤独与不快乐】
『“我怀疑人的孤独不在于我思我在,在于妄想你的存在,而又偏偏不够认真,是那种在混沌苍茫中也要把你认出来的真。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有人不快乐,不要劝他「何必太认真呢?」。不是他太认真,是别人待他不够认真,不曾尽力找出他的所在、他的经过、以至他的危难。所以他不快乐。”』
啥也不说了……偶像就是偶像,“孤独”与“不快乐”的偶像也仍然是偶像!(要评周耀辉十大“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之句子,这段能进前三吧~)
【关于记忆,关于欠缺,关于离开,关于情欲肉身,关于日与夜,关于遐想……】
偶像都写了很多,一篇文内能从A话题转啊转转到Z话题,但文字简洁精妙得十分短小,什么又都是点到为止留有余味。不过虽是小小一段,看得出背后他在生活中显然是深思过多次,以致用写词的精简手法道来,几句之内就足以惊心动魄(其实看那么早期的《梳头记》就有这种效果了)。
嗯,对于他作为一个我钦慕的词人所披露的“心得”,虽然感兴趣的都提到了,可我看得远远不过瘾啊,但转念一想,还能有什么多的心得呢?说多了就啰嗦了吧,难道你也让他像林夕一样来一篇《“下一站天国”解析》(oh no)?对于他作为一个词人外的种种所思所想,他吐露的所字所句,我同样是看不过瘾,但也觉得有点无法承受的“重”,那些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议题,在周先生的书里(即使介只是本“流行歌曲/歌词合辑”),可能被妄加言说么?而看书的人,能轻眼看过就算么?
最后,说说两张CD的选曲。
说实话,我的第一耳印象是——居然这么好听!而且马上想到,这就是EEG最近几年捣腾出的音乐么?这就是那个旗下艺人靠炒作靠绯闻红得不可一世而最近深陷艳照风波离婚阴影等等不一而足的EEG么?而这34首,除了同为周耀辉作词并且都很好听外(呃,某人的中国风还是不包括在内….),共同点寥寥。不得不叹一记耀辉的高明,这算是我听到的最有“新”意的合辑了,较之前段时间听的《鼓舞辉阳》,虽然旋律一流,但听久了无非是陈辉阳那个繁复的金曲路数,而同为词人选集的《林夕字传》,跟《鼓舞辉阳》选曲诸多重复,不重复的部分也大多是黄耀明或早已响街的热门,黄伟文的《AFTER TEN》…我本就不是他饭,不算熟,但里面貌似也有半数听过,而耀辉这个《18变》,当初刚出炉时看歌单,好家伙,刨了达明和黄耀明几首很近的歌,其他一律没听过!亏我还老叫他偶像,对他非达明系的词作竟无视到这地步!而耀辉的诚意就包含在这新意里:不必选一张《达明精选》或《我爱明歌》,不必揪出那些难辨真情假意的热门主打,只是给你几十首Alternative,让你看看这个平日被你不屑的EEG能做出什么样的不同的音乐,也看看周耀辉在达明/黄耀明以外还有多少种善变的可能?
听歌时,其实不会刻意想到俏皮疯癫的《跟珍芳达做健身操》是容祖儿,迷幻梦游的《想》是郑希怡,温婉轻盈的《送我一个家》是泳儿,沧桑大气的《ANGEL》是林子祥,异国风调的《你那边几点》是吴浩康,华丽优雅的《华丽缘》是叶倩文,但其实他们正是容祖儿、郑希怡、泳儿、吴浩康……等我平时几乎没听过也没兴趣去听的歌手,当然,可以列出的“路过”他们的原因很多:内地听觉媒体被台湾及大陆国语流行乐霸占,香港歌手及粤语歌的固守港岛,唱片公司/艺人名声不好……唯独缺乏一个真正不带偏见的认真聆听后的否定。而这样的音乐,认真听后,怎么可能去否定!不要忘了,其间还有达明和黄耀明呢。
想起我一向自诩热爱香港粤语歌,刨了那些老TVB主题曲和部分王菲,说来说去也就把达明和黄耀明翻来覆去的听,外加陈医生、卢巧音、蓝奕邦或者陈辉阳这样的作曲的,就此以为以上几位代表香港最高水平。曾经还抱怨过现在香港乐坛没几个作曲人的才华能像达明时期的刘以达那样“盖”得过周先生的词,看过一些他给陈奕迅、卢巧音、蓝奕邦写的词,总觉得他的词的锋芒仿佛困在略显平庸的曲里挣扎而不得。。。。哈,没想到这障目的一叶还得靠偶像大人本人来移除。
想起曾经跟一朋友争论香港与台湾音乐孰优孰劣,我说台湾音乐现在雄霸华语乐坛不得不服,流行抒情时尚舞曲R&B中国风独立小清新要哪样有哪样,而他说台湾也就伍佰张震岳之类的摇滚还能听听,要说到流行音乐时尚“潮”的一面,比起香港还是“土”死了,“蔡依林,切~~”当然他用以举例的是当时我不怎么信服的杨千嬅,而我认为黄耀明这样的虽然是够“潮”,但毕竟他还是小众之小众,远不可能像蔡依林周杰伦之类铺张开。不过现在,我想这张《18变》很好的支持了他的论点。如果一个在当地再主流不过的唱片公司,自觉的以原创真正时尚的融合了国际乐坛优质流行元素的城市流行乐为己任,同时愿意网罗本土优秀词人写一些真正城市化题材的词作,这样的唱片公司,这样的乐坛,大家潮才是真潮~~咳
对于这34首词具体的好就不说了。也许与达明在一起是耀辉无法再越过的高峰,也许给黄耀明他奉献了大部分“无法再好”的心血,然而,世间已无达明,世间也只得一个黄耀明,余下的空间怎么办?于是耀辉就给我们展示了如此奇妙而美丽的天地。而他做到这一切,并没有从兜兜转转中去计算得失多少,也没有拼命从顽石中去凿取每点甜,只需怀着一颗心,从“地有天,月有星”中从容欣赏“葬花不够捻花美妙”罢。
『“那时,我天真的认为香港流行歌词太单一,我可以写一些不同的东西”
“我大学时是念英国语文及比较文学的,第一份工作是政府新闻主任,需要写新闻稿,中英版本,我发觉我的中文稿总是写不好,于是痛下苦功看了很多很多中文书,尤其是台湾小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中文创作会成为我的重要工作。也许因为希望证明自己可以。”』
看吧,偶像学比较文学出身,还能苦读“很多很多中文书”,才能有《爱在瘟疫蔓延时》的惊艳。。。。学习的榜样,窘奔之目标,默
【关于填词中的苦与乐】
『“每一次收到DEMO,就像接下一个婴儿叫我如何是好呢?于是听了又听,直到懂得唱出来。然后我又不会看简谱写简谱,唯有把我听到的每一个等待写出来的字,变成一划画在纸上,一划就是一字,直到整首旋律体现在我眼前,然后我才觉得这个婴儿是我有份的,是我有责任并且有权去塑造的,也就是在我的把握以内。”
“所谓创作,不外化无形为有形,有人认为必须人生阅历,有人认为必须工多艺熟。而当我看到纸上虚虚断断仿如生命的诗,我知道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我的方法,因此可以一个人在途上,因此可以不断转机。”
“很多中文歌都是有板有眼,起承转合得清清楚楚,给人一种把握之中的踏实。碰到非常「鬼佬」的DEMO,好像R&B之类,总觉得有什么摇来摇去,荡来荡去,是腰,是发,是心,很难写。但往往写得更出奇。我希望。”』
可知,听歌的人参,也就是在寻求“安稳”与“奇情”中交替。
【关于填词的两种意图以及移情的作用】
『“至少有两种意图:一是搭桥,一是开门。搭桥,从这里清楚看到彼岸的收众,不管大家隔着什么,总要搭起搭桥,直达那里,最好摸到对方的心。而门的意义在开启,引人进入一个秘密,一个想象的空间,最好挑拨起心的层层此次。我好奇,因此比较多开门。”
“一些喜欢我歌词的人,都很诧异我「会」替所谓青春偶像派写词。……假如报道是真的,林夕曾经说过,他会变身为女人去为女人写词。对我来说,要跨越的不仅是性别,也是年龄,基本上就是跨越自己。我说的是跨越,不是改变,因为我不相信我可以彻彻底底变做另一个人,这样也不是最有趣的。我努力的是,既是周耀辉也不是周耀辉的去闯荡例如是一个十五岁少女的世界。”
“青春偶像派除了给我这个成年人独特的挑战与乐趣之外,也是另一个平台让我向另一群人说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事。”』
如果说“文学”之存在意义就是建立在人假想“自己能理解他人”之上的话,那么“流行歌词”这种文学载体(啊哈其实多么勉强才能沾上“文学”的边)就更应该以此立意而成文,因为流行歌词是天生要被“他人”传唱的。不能将自己所思表达成他人理解的意思,不能以己度人,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物,怎么能打动他人而让他衷心的去传唱呢?
周先生可算这种“假想”的典范,他甚至愿意“既是周耀辉也不是周耀辉的去闯荡例如是一个十五岁少女的世界”——不同于林夕愿意变作女人去写女人的歌,我想就算林夕变作了女人也是永远怀着“林夕”这个女人心思去写对一个男人(?= =)的心思吧(啊夕爷俺不是故意冒犯乃,勿PIA勿PIA)?既是“理解他人”,所以会去尽力进入他人的世界,会去观他人之所看,思他人之所想,而既是“假想”,那总还是隔着“你”“我”,我的词终是带着我的视角我的态度我的书生气。
另一方面,我貌似看到极难能可贵的,身为一个填词人的“责任感”的东东,对于青春偶像,谁愿意为他们写一些“重要的事”?而《美丽与快乐》这样立意的词,又是多么“对”的应该被青春偶像唱出来的重要的事!
反观我们大陆现在的种种歌词,不说了。
PS,挑拨想象的“开门”之境界,见过的词作中,算是被周先生、迈克、何秀萍等极少数人享有,可遇不可求。
【关于对流行音乐的讽刺与宽容】
『“我第一首冠军歌是达明的《天花乱坠》……因此就放肆的批评香港流行乐坛,简单说来,就是生产人民鸦片。十八年后,我在城大旁听研讨会,有学者大力批评香港流行歌千篇一律,缺乏创意,我忍不住举手说,我不一定是反对你的说法,但我想补充两点:一是流行音乐可以带给我们的乐趣;二是需要创意的不仅是流行音乐,也是听流行音乐的人。”
“从《天花乱坠》到《心花怒放》,少了狂傲,多了体谅,大概是多与少的问题,不是得与失。”』
多么幸运的是,对于华语流行歌曲,他(这样的人)愿意“宽容(就是看得开)”而不是“决裂”,那么流行歌曲就仍然有不被决裂的理由。
【关于国语与粤语】
『“再一次质问为什么我们会培养这样的一种听歌习惯,为什么粤语歌一定要有夹音这个限制?有人说是因为粤语太多声调。不过,难有难好,起码有理由不顾语言常规,易变也多变。国语歌可不同了,因为可以比较容易写下一句白话句子,便通常需要写下一句白话句子,较难越语法的轨。”』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国语歌词永远永远是“直白的一句”以至“直白的多句”以至“直白的成千上万句”呢?!搞笑得如同那个“如果事物可能出错,那么它一定会出错”定律——如果可以写得直白,那么它一定会被写得直白,窘
如果可以再一次质问,为什么大陆这么多英式美范的拽到天上去的油滚或非油滚乐队们,连“一句容易的白话句子”都不愿意写呢!语言莫不是越被认真对待才越美丽!
【关于身为一个词人的作息】
『“就像很多上班的人一样,我在日间工/创作,特别是早上。……我知道这是我的彩数,可以选择我的节奏。我的小志:我希望继续每天醒来,可以慢慢慢慢的吃早餐,看早报,做早操…”』
嗯嗯,周先生啊,乃太励志鸟!
【关于为人的信心】
『“他(黄耀明)给了我的不仅是机会,也是信心。更准确的说法是,确定了我的信心。……他够胆让我试,然后不断让我试,也就是他对我的信心。”
“我常常听到有师长教导孩子要有信心,说得不是不对,只是不够。我更觉得信心一如孤掌难鸣。……信心,才会确定信心。”』
想起我曾疑惑过,我为什么就学不来别人那种“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就是行”的架势呢?我为什么天生就处在觉得自己好像这也不行那也不会的气场中呢?后来好不容易才明白,“自信”这种东西原来是“孤掌难鸣”!
【关于人的孤独与不快乐】
『“我怀疑人的孤独不在于我思我在,在于妄想你的存在,而又偏偏不够认真,是那种在混沌苍茫中也要把你认出来的真。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有人不快乐,不要劝他「何必太认真呢?」。不是他太认真,是别人待他不够认真,不曾尽力找出他的所在、他的经过、以至他的危难。所以他不快乐。”』
啥也不说了……偶像就是偶像,“孤独”与“不快乐”的偶像也仍然是偶像!(要评周耀辉十大“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之句子,这段能进前三吧~)
【关于记忆,关于欠缺,关于离开,关于情欲肉身,关于日与夜,关于遐想……】
偶像都写了很多,一篇文内能从A话题转啊转转到Z话题,但文字简洁精妙得十分短小,什么又都是点到为止留有余味。不过虽是小小一段,看得出背后他在生活中显然是深思过多次,以致用写词的精简手法道来,几句之内就足以惊心动魄(其实看那么早期的《梳头记》就有这种效果了)。
嗯,对于他作为一个我钦慕的词人所披露的“心得”,虽然感兴趣的都提到了,可我看得远远不过瘾啊,但转念一想,还能有什么多的心得呢?说多了就啰嗦了吧,难道你也让他像林夕一样来一篇《“下一站天国”解析》(oh no)?对于他作为一个词人外的种种所思所想,他吐露的所字所句,我同样是看不过瘾,但也觉得有点无法承受的“重”,那些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议题,在周先生的书里(即使介只是本“流行歌曲/歌词合辑”),可能被妄加言说么?而看书的人,能轻眼看过就算么?
最后,说说两张CD的选曲。
说实话,我的第一耳印象是——居然这么好听!而且马上想到,这就是EEG最近几年捣腾出的音乐么?这就是那个旗下艺人靠炒作靠绯闻红得不可一世而最近深陷艳照风波离婚阴影等等不一而足的EEG么?而这34首,除了同为周耀辉作词并且都很好听外(呃,某人的中国风还是不包括在内….),共同点寥寥。不得不叹一记耀辉的高明,这算是我听到的最有“新”意的合辑了,较之前段时间听的《鼓舞辉阳》,虽然旋律一流,但听久了无非是陈辉阳那个繁复的金曲路数,而同为词人选集的《林夕字传》,跟《鼓舞辉阳》选曲诸多重复,不重复的部分也大多是黄耀明或早已响街的热门,黄伟文的《AFTER TEN》…我本就不是他饭,不算熟,但里面貌似也有半数听过,而耀辉这个《18变》,当初刚出炉时看歌单,好家伙,刨了达明和黄耀明几首很近的歌,其他一律没听过!亏我还老叫他偶像,对他非达明系的词作竟无视到这地步!而耀辉的诚意就包含在这新意里:不必选一张《达明精选》或《我爱明歌》,不必揪出那些难辨真情假意的热门主打,只是给你几十首Alternative,让你看看这个平日被你不屑的EEG能做出什么样的不同的音乐,也看看周耀辉在达明/黄耀明以外还有多少种善变的可能?
听歌时,其实不会刻意想到俏皮疯癫的《跟珍芳达做健身操》是容祖儿,迷幻梦游的《想》是郑希怡,温婉轻盈的《送我一个家》是泳儿,沧桑大气的《ANGEL》是林子祥,异国风调的《你那边几点》是吴浩康,华丽优雅的《华丽缘》是叶倩文,但其实他们正是容祖儿、郑希怡、泳儿、吴浩康……等我平时几乎没听过也没兴趣去听的歌手,当然,可以列出的“路过”他们的原因很多:内地听觉媒体被台湾及大陆国语流行乐霸占,香港歌手及粤语歌的固守港岛,唱片公司/艺人名声不好……唯独缺乏一个真正不带偏见的认真聆听后的否定。而这样的音乐,认真听后,怎么可能去否定!不要忘了,其间还有达明和黄耀明呢。
想起我一向自诩热爱香港粤语歌,刨了那些老TVB主题曲和部分王菲,说来说去也就把达明和黄耀明翻来覆去的听,外加陈医生、卢巧音、蓝奕邦或者陈辉阳这样的作曲的,就此以为以上几位代表香港最高水平。曾经还抱怨过现在香港乐坛没几个作曲人的才华能像达明时期的刘以达那样“盖”得过周先生的词,看过一些他给陈奕迅、卢巧音、蓝奕邦写的词,总觉得他的词的锋芒仿佛困在略显平庸的曲里挣扎而不得。。。。哈,没想到这障目的一叶还得靠偶像大人本人来移除。
想起曾经跟一朋友争论香港与台湾音乐孰优孰劣,我说台湾音乐现在雄霸华语乐坛不得不服,流行抒情时尚舞曲R&B中国风独立小清新要哪样有哪样,而他说台湾也就伍佰张震岳之类的摇滚还能听听,要说到流行音乐时尚“潮”的一面,比起香港还是“土”死了,“蔡依林,切~~”当然他用以举例的是当时我不怎么信服的杨千嬅,而我认为黄耀明这样的虽然是够“潮”,但毕竟他还是小众之小众,远不可能像蔡依林周杰伦之类铺张开。不过现在,我想这张《18变》很好的支持了他的论点。如果一个在当地再主流不过的唱片公司,自觉的以原创真正时尚的融合了国际乐坛优质流行元素的城市流行乐为己任,同时愿意网罗本土优秀词人写一些真正城市化题材的词作,这样的唱片公司,这样的乐坛,大家潮才是真潮~~咳
对于这34首词具体的好就不说了。也许与达明在一起是耀辉无法再越过的高峰,也许给黄耀明他奉献了大部分“无法再好”的心血,然而,世间已无达明,世间也只得一个黄耀明,余下的空间怎么办?于是耀辉就给我们展示了如此奇妙而美丽的天地。而他做到这一切,并没有从兜兜转转中去计算得失多少,也没有拼命从顽石中去凿取每点甜,只需怀着一颗心,从“地有天,月有星”中从容欣赏“葬花不够捻花美妙”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