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s Version

或许时至今日,纳什维尔仍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个金色泡面头的女孩是如何执着地敲遍了每家唱片公司的门,她的第一张专辑是如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然后,在她19岁那年,她用数十分钟写下的爱情故事是如何在经济危机的一片凋敝中为世界带来了一抹亮色。而孩子们——认识Taylor的、不认识Taylor的,尚不经事的、心怀梦想的——会一遍遍地听着大人们在茶余饭后感叹,也一遍遍地想象那个他们并不熟悉的过去。
聆听Love Story (Taylor's Version),有一种两条时间线交错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两年前的Avengers 4: End Game,仿佛见证Taylor穿越回13年前的纳什维尔,向另一位Taylor简短介绍自己,然后她们共餐、叙旧,一切仿若梦幻;可美好背后是难言的残酷——其中一位带着目的而来,下一秒就会带上宝石离开,将另外一位永远留在错愕的2008年。
借用Dr. Strange所言,"We're in the end game now"——重录是Taylor迫不得已的唯一选择,决绝也无奈。2月11日,Fearless (Taylor's Version)发行信息公布,她为重制版专辑重新撰写了前言,其中这样一段话最触动我:
“有太多太多原因说明艺术家们应当拥有自己的作品,但其中最不容忽视、不证自明的一条是:只有艺术家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作品的全貌。比如,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写的哪首歌几乎催生了整张Fearless专辑;有哪些歌我非常珍视却因为不同的原因而被放弃收录(不想要太多关于分手的歌;不想要太多慢歌;实体cd无法容纳那么多歌)。”
相应地,重录曲目(和专辑)的标题中一律以“Taylor's Version”标识。这几乎有些黑色幽默了——因为这些歌曲自始至终就不曾有过他人的版本;然而这实则记录了Taylor要证明“我的作品属于我”(何其荒谬?!)所要经历的不易——拜不公正的“行规”所赐,13年后,重录完成,她才真正能够合法地宣告这些歌曲是“属于泰勒的版本”。
然而Love Story于Taylor Swift本人的意义远胜过任何她作品的觊觎者。这首歌作为她第二张专辑Fearless的首支单曲,为她在世界各国打开了通向商业成功的大门,为她的后续单曲以及整张专辑的大获全胜奠定了基础,并为她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即使不算上Kim Kardashian也没关系);从此在Taylor Swift的演唱会上你一定能听到这首歌,1989世界巡演中的流行版本更堪称惊艳。Love Story定义了什么是标准的“泰勒式歌曲”:娴熟流畅的叙事,罗曼蒂克的幻想,还有出乎意料的、令人拍手叫绝的Bridge段落。从All Too Well到Enchanted,从Out of the Woods到Cruel Summer,此后Taylor所作的绝大部分歌曲都有这些特征。歌迷们用这首歌陪伴他们的青春,甚至见证他们的爱情。当吉他转急,歌曲进入尾段时,单膝下跪、掏出戒指,在演唱会现场的汹涌人潮中求婚,是我能想象到最浪漫的惊喜之一。是的,Love Story毋庸置疑地属于Taylor Swift,而它带来的感动属于每一个真诚相信爱的灵魂。
时过境迁,在流行乐坛闯荡了七年的Taylor有了明显的变化:除了声线有了厚度以外,人声与伴奏融合度提高,演唱方式向流行歌曲靠拢,即将原版一带而过的旋律细节重新充实("...we keep quiet...");一些词句有了新的处理方式("Oh oh 'cause you were Romeo");结尾的“Oh oh”少了随性,多了严密。其中有音乐流派转变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Taylor自身的成长;这种变化不仅无需刻意回避,反而都为作品增加了可解读的空间。美中不足的是,在重制版最后一句“saw you”处能听到几分突兀,莫非是制作失误?这让我产生了些许思虑:2020年7月发布folklore,12月发布evermore,2021年4月发布Fearless (Taylor's Version),安排紧锣密鼓难免忙中出错(还记得woodvale的乌龙吗);况且一连串的新作发布对粉丝群体的购买力也是不小的挑战,下一张正式专辑可能会受到的影响目前难以预见。或许,重录专辑所要付出的代价会超出预期。可这正印证了这张专辑的标题“Fearless”,不是吗?
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包括Selena Gomez,Olivia Rodrigo在内的音乐人开始拥有自己的音乐版权。Taylor Swift开始区别于同时代巨星的时刻,就是她运用自身影响力试图让音乐产业甚至是整个社会作出改变的时刻。我们有理由相信,版权之争最终只会是一场插曲,21世纪20年代的流行文化史中,Taylor Swift仍会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