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dise》:The CRAZINESS and FREEDOM in Lana Del Rey
“在我的家乡,那里的地势,毫无特点可言,”Lana在一次采访中回答到。
2012年Lana Del Rey在发行了《Born To Die》之后,紧接着在同年推出了改版EP《Paradise》。作为拥有American singer、songwriter and poet 以及angel-headed hipster头衔的她,毫无疑问地创作出了她最为绚丽的一张作品——《Paradise》,正如EP的名字“Paradise”一样,这是一场天堂的游行,而Lana将自己摇滚迷醉灵魂中的诗与哲学在此刻尽情挥洒在音符之间。
按照Lana的话所说,《Paradise》讲的是她自己的人生,当然她也坦诚自己音乐的想象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Paradise》是Lana Del Rey一段青年时光的倒影,同时杂糅了她积攒多年的魔法和超自然学说的遐想。
透过《Born to Die》我们再来看《Paradise》,在任何方面,这都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与进步——BTD与Paradise中的Lana是极端的,而后者需要在不被割裂二者关系的情况下被看待这次蜕变。
所以显然要从BTD说起:在小乡镇的愤世嫉俗显然成了Lana的推力之一,BTD在用trip-hop打造出流行专辑的同时,借助“复古金发的Lolita红唇少女”的人物塑造,带着听众穿梭在60s灯红酒绿、纸醉迷金的American big city(New York City),这种迷幻色彩在Paradise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体现。在这里,带着彰善瘅恶的制高点所散布的恶评似乎便有了“根据”,BTD在被抨击充满“白人女子的拜金主义与虚无主义、青少年的避世主义、嬉皮士文化的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变得左支右绌。但从现世的角度再看这张专辑,我们知道BTD在展示Lana音乐潜力、影响10s众多独立音乐人上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Lana本人曾坦言大多时候自己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却并不知道我究竟去向何处,自己的个人生活也经历过多次不同的转变。
在艺术与现实中追寻自我,在流言蜚语中选择一个“点”进行自我艺术人格的沉淀,在满足大众对Lana Del Rey这个艺人的好奇心同时也在新的音乐中重塑古典氛围展示自信——于是,《Paradise》的故事开始了。
《Ride》
作为整个EP的key song,在营造恢宏的开幕气氛上举足轻重,也在巴洛克与新古典的结合上进行悲观美学塑造下的完美开场秀。不过听觉和视觉的互补似乎雕刻出了一个更佳的艺术品,《Ride》MV在传达歌曲立意、甚至是对整张EP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十八岁的时候,我像疯子一样开车,几天几夜地浪都不睡觉,比起现在,我那时感到更自由、更自在、不考虑后果。”Lana在17年的一次采访谈到。
“Road”是《Ride》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一条路打穿了整张EP,从《Ride》中“I've been out on that open road”的起点到尾曲《Burning desire》中的“I drive fast, wind in my hair”,一条西部美国路连通了整个EP——开启了通往Paradise的起点,也画上了Paradise的终点,或者说,没有终点。
关于这首歌的生死观哲学理念也倍受讨论,Lana曾在Ultraviolence时期接受采访说“I wish i was dead already”,这在她的歌曲中也有很多呼应,因此Lana将Amy Winehouse、Kurt Cobain作为使自己深受鼓舞的英雄也就不足为奇(两人均在音乐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并英年早逝)。
优秀的音乐灵魂一直启发着Lana,这在《Honeymoon》中对Nina Simone和Billie Holiday的崇拜也有很大一部分体现。
当被问及是否认为盛年死亡很迷人时,Lana的回答是:I don't know…maybe……yes. (这在《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for a woman like me to have - but I have it》等歌曲里都有表达)。
回到音乐本身, “personal”从来不是掩盖专辑失败的借口,显然Lana在每张专辑都保持了自己的personality并且做得很好。肆意猜测艺术家们所传达的思想似乎是愚蠢的,因此Lana自己口中对这支录像的回答显得真诚可贵。
“这其中有很多我私人化的理解,这是我对爱情自由的看法,和与陌生人相遇后对生活做出的改变,”Lana谈到,并坦言这支MV显现的是“100%真正的自我”。
录像带中许多掷地有声的念白诸如“Live fast, die young,be wild and have fun.” “i'm f**king crazy ,but i am free.”已经成为众多粉丝心中的经典。
那让我们欣赏开头念白的两个部分: “I once had dreams of becoming a beautiful poet,but upon an unfortunate series of events saw those dreams dashed and divided like a million stars in the night sky. That I wished on over and over again, sparkling and broken.” “With a fire for every experience and an obsession for freedom that terrified me to the point that I couldn’t even talk about it,And pushed me to a nomadic point of madness that both dazzled and dizzied me.”
这些念白直接或间接地告诉我们Paradise中的一个野性、自由、更为成熟并玩世不恭、热爱生活的Lana Del Rey,也初露对他人带来对认为她不谙世事评价的回击。约10min的录像从视觉上把歌曲锁定在美国西部的戈壁和沙漠,而夕阳、骑行、公路、国旗、drugs和big city lights也都成功点缀了这一切,同时,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哀婉的钢琴所带来的听觉享受,《Ride》中所蕴含的碎片化感动被描绘地栩栩如生。
《American》
这是一首充满了轻快、自豪与自信的歌。无论是“woo hoo~”的bridge巧妙过渡还是副歌有节律的鼓点都做到了“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感觉,当然,Lana Del Rey对美国的热爱已经无需多言,她自己也多次用歌曲表达对America和some great Americans的赞美(如《National Anthem》《God Bless America - And All the Beautiful Women In It》《Looking For America》《The greatest》等)。
歌词引用到上个世纪的两位摇滚巨星Bruce Springsteen和Elvis Presley,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知道Lana Del Rey对上个世纪的美国文化情有独钟,而摇滚文化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Lana Del Rey过着比普通pop star更具摇滚意味的生活。” 而Lana甚至在19年祈求出演猫王传记电影中猫王妻子Priscilla Presley一角,可见Lana的痴迷程度(Lana Del Rey和Priscilla确实有几分相似)。
就像歌词中谈到的那样,Springsteen和Elvis近乎是Lana心中“ young、proud、crazy and wild”美国人的化身。
Springsteen好用诗意的歌词和独具政治色彩的音乐打动听众,并在摇滚乐坛独树一帜,其歌曲影响力早已从音乐界横跨到政治界;同时,他也是滚石杂志评选最伟大的songwriters之一。值得注意的是,Springsteen在1984年发行的专辑《Born in U.S.A》中也传达了当时某种传统摇滚主题:周末享乐主义和逃避成人世界,这与《Born to die》的音乐内涵似乎有几分相似。Lana也与Springsteen有过互动,由此可见,Lana对音乐政治性和诗意性的赋予有从前辈汲取灵感。 Lana在15年的杂志访问中谈到:“ 我的音乐中有着很多的幻想成分在里面,但我在除了流行文化之外还为专辑赋予了社会性和政治性”,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Cola》
迎面而来的是露骨的歌词:My ***** tastes like Pepsi cola。接下来的歌词甚至被猜测提到了臭名昭著的忄生侵犯Harvey Weinstein(作为电影制片人曾多次提名奥斯卡并在上个世纪成为好莱坞大亨,但在17年被披露至少对8位女性实施忄生骚扰,去年被判入狱,并在好莱坞对多位女性造成了心理阴影)[Harvey也被猜测提到1950年的一部电影《Harvey》,讲的是男主和她幻想出来的兔子做朋友并被认为是患有精神病的故事],歌词也有不少的忄生暗示和恋父情结(《Ride》中也有明显体现)——这都使Lana在当时陷入舆论的泥沼,因此被安排位Paradise era二单的《cola》也不得不被迫取消。
这首歌被雷爸认为是他最不喜欢女儿的歌,这也或多或少也导致了Lana Del Rey日后渐渐地对该曲少唱直至不唱,成了“live 禁曲”(However,Lana本人还是很爱这首歌的,自己对歌曲的制作也给予了肯定)。 这似乎与Lana作为“女权主义者”的身份是十分矛盾的,不过好在时间已经过去近八年,Lana在当时对此未作出回应的困惑似乎得到了些许解答——Lana Del Rey似乎不会“直接”在歌曲里大喊women rights去传达女权,而是通过一些社会实际行动,当然,她也并未放弃歌曲这一手段:可以说Lana的女权主义是轻柔感化的,也可以说是隐晦的,这似乎不容易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Lana Del Rey,这位拥有向往的美国追梦人,的确与女性同在。
不过另一种猜测似乎也有其合理性,Pepsi cola算是上个世纪American culture的一个小载体,Pepsi cola破产并涅槃重生与coca cola竞争也成了一代传奇,当然,对Pepsi cola的热爱还得问Lana自己。
So……Lets talk about the music itself again. Paradise中众多bridges中,这首歌也可圈可点,近似海豚音的尖叫和如流水般滑过的钢琴都极为增色,忽高忽低的背景底部音效都增加了立体听感,以及轻佻的唱腔都使得这首成为名副其实的 an excellent song。
《body Electric》《Gods & Monsters》《Bel Air》
Lana Del Rey在发行EP后出品了以这三首歌为框架的微电影,所选的是《Paradise》中的三首歌。主体结构是关于天堂的一些魔幻旅行并堕落享乐最后涅槃重生的故事。 作为“故事中的故事”,这三首似乎是《Paradise》的分支,作为《Tropico》中的三部曲,Lana Del Rey从视觉上丰富了Paradise的内涵。《Tropico》是Lana拍摄的她喜欢的作品之一,也是她视觉概念作品的代表作。
《Body Electric》从视觉上用富有魔幻主义色彩的故事把故事带向了伊甸园,在录像带里也频频闪现了歌词里提到的“ Elvis ,Marilyn和Jesus ”。
Lana对Marylin Monroe自儿时就有深切的仰慕(她也曾在《National Anthem》MV中扮演梦露),梦露在Lana的歌里仿佛代表了世俗并向往的“女性意识”并长期存在——上个世纪的美国电影和音乐给予了Lana很多营养,梦露的事迹和电影也是如此。 在《Body electric》中不仅是她和男主的肢体互动来表达身体电流,并用大气挑逗的唱腔(这似乎贯穿全EP)唱出了刺激听众的电流。
最终,夏娃偷食禁果似乎是在梦境又仿佛是在堕落中看见满天繁星,紧接堕入凡间并来到了《Gods & Monsters》,Lana和爱人在人类社会玩乐,穿梭与酒吧、舞会、drug trading and guns之中。
这种玩世不恭的心态又得到了充分体现,歌词又提到摇滚巨匠Jim Morrison( 作为上个世纪的音乐家及诗人,曾担任The Doors乐队主唱但不幸英年早逝)。
首先, Lana Del Rey一定是一个rocker的(《Ultraviolence》就是她最具代表性的rock album),对摇滚文化的崇拜也充满了Lana音乐的每一个角落。歌曲中的尖叫插入与富有哲学色彩的歌词都将鬼神学说的旋律讲述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在《Bel Air》中Lana尝试了罕见的高音,加上金灿灿的video都把《Tropico》的层次感拉高到顶峰,“天使和她的爱人”在天堂寻找迷失的自我,最终涅槃重生。不过对的歌名多种解释似乎增添了朦胧美学,无论是“美丽的空气”还是“末世下重生的濒危拜金与求生”似乎都不再重要,它已经达到听觉与视觉的Paradise享受。
《Blue Velvet》
翻唱自Bobby Vinton的曲目,原曲是大卫林奇导演的1986年电影《Blue Velvet》的同名主题曲。
没有太多要赘述的,Lana Del Rey是将电影与文学作为自己很大一部分灵感的歌手(这也与Lana儿时封闭的环境在家里看了大量电影有关)。因此剪剪视频、幻想一下电影情结就成了Lana那时生活的一部分,复古的浪漫情愫在慵懒的声调里唱出了满天飞舞的蓝色小丝绒,唱出无数让少男少女感动的碎片梦境~
《Yayo》
这可能是Lana Del Rey最特殊的一首歌了。 “我人生中第一次弹吉他的歌是《Yayo》。这是我最开始写的那几首歌中的一个用吉他写的歌,那时我还不是Lana Del Rey。这是我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让我重新回到了那个时期,让我回想起当时我有多么的开心。当时的我只有20岁,那是我人生中一段非常美妙的时光,那时的我结识了一些新的人,爱情和纽约... 同时,我还在大学里学习哲学,但在我的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我会成为一个歌手’ ”。
歌曲写给多年前住在新泽西的一位很好的朋友,第一次正式发行于2008年的EP《Kill Kill》中,那时的她还是Lizzy Grant。之后这首歌又被收录在2010年的专辑《Lana Del Rey A.K.A Lizzy Grant》中。
and then…这首歌最终又收录到了《Paradise》中。可见Lana对这首歌从来没有放弃过,从小唱到大的现场以及关于此歌的n个版本(demo版、摇滚版、天堂版……)都赋予了这首歌“特殊性”。 “绵长的历史”与起伏的命运或许在此刻拥有了前期“洛丽塔和恋父情结”的流露。从第一次会弹奏《Yayo》开始,她便觉得自己“或许已经能够写出上百万首歌曲了”,事实证明的确如此(Lana在2012年接受采访对谈到被黑客泄露“一共211首歌”时叹了一口气)。 19岁时Lana来到纽约并听到了Bob Dylan、Frank Sinatra、Jeff Buckley、Leonard Cohn的音乐,他们成为Lana的导师,那段时间在此之后她就不再听其他音乐了,由此诞生了《Sirens》和《Kill Kill》等作品。
《Yayo》的诞生必然是和这段经历脱不了关系的,首先现在可以在正式音乐平台听到的版本都很民谣化,但是《Paradise》中的版本与整个EP的节律更为一致,声音也更低沉了。
某种程度上说,《Yayo》见证了Lana Del Rey的成长,Lana Del Rey也带着《 Yayo》一起蜕变。
《Burning desire》
歌曲里有密集的喘气声和心跳声,节奏也是由快及慢的递进,带来飙车一般却又沉稳的收尾(尽管一些版本的Paradise没有收录这首歌)。
The “road”再次出现,一场从《Ride》的骑行仿佛从未停止。
Lana Del Rey在《Paradise》中展示了驾驭另类摇滚、巴洛克流行与古典民谣的卓越才华,在塑造富有概念与整体性的“Paradise”也做到了极致。
And we know——Time flies,Lana Del Rey is still ri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