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孔向东:绝世英雄 谁与争锋——10版“乌拉尼亚”《英雄》的试听报告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年1月25日—1954年11月30日),德国指挥家,作曲家。1886年1月25日,出生于柏林一个书香世家。19岁时,他先在布雷斯劳国家歌剧院担任排练员。翌年在慕尼黑,他首次登上指挥台,指挥凯姆管弦乐团(今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出贝多芬的《献堂曲礼》序曲、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以及他自己的《B小调交响曲》广板,初露锋芒,成绩尚可。从此真正开始了多姿多彩的指挥生涯。1911年25岁时,他担任吕贝克(Lubecd)歌剧院指挥一职务,在此,他首次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1915年,富特文格勒被选为鲍丹茨基(A.Bodanzky)的继承人,一跃成为曼海姆歌剧院的指挥。1920年,富特文格勒继理查·施特劳斯之后接任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指挥. 从此,在他的指挥生涯中开拓了成功之路。1922年36岁的富特文格勒接替逝世的指挥巨匠尼基什,登上了世界闻名的柏林爱乐乐团和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指挥宝座。1925-1927年,富特文格勒3次赴美国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出。1927年出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一人就统率着德奥3大乐团,成为国际乐坛一霸。
在三十年代年代,富特文格勒便被认为是当世其中一位最伟大的指挥大师。在希特勒上台后,富特文格勒对其文化政策十分反感,曾公开与纳粹的‘文化卫士’对抗,如拒绝在音乐会上行纳粹举手礼等。1934年,纳粹禁止著名作曲家兴德米特的歌剧《画家马蒂斯》上演,并借此掀起一场政治狂澜;富特文格勒在此时毫不犹疑地站在兴德米特一边,并向纳粹当局表示强烈的抗议;结果遭到纳粹解职,这便是著名的兴德米特事件。至1935年才慑于其巨大威望而恢复其职务,并受聘于帝国文化部。1942年为庆祝希特勒生日演奏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联军后来以此反复诟病富特文格勒。而且很多艺术家对他此行为表示悲愤。如托斯卡尼尼便说:“在作为艺术家的富特文格勒面前,我愿意脱帽;但在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富特文格勒面前,我却要载上两顶帽子。”但也有人认为,他在帝国任职期间,掩护帮助了大批犹太指挥家出国,包括瓦尔特,克莱姆佩雷尔等大师级艺术家。因此其屈身于帝国旗下目的并非为虎作伥,而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行为。而事实上,柏林爱乐乐团在战时没有一个团员被把去服兵役;而他与柏林爱乐在战时的音乐会,也成了饱受战祸之苦的柏林居民的最大安慰。
战后,经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的帮助,富特文格勒在柏林和维也纳被非纳粹化,再盟军审查批准,他很快恢复了演出活动,并分别在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和 HMV(EMI Classics 的前身)录下了很多传世录音。战前和大战期间,富特文格勒也有不少录音;而他的战时录音,有很多更是被喻为无法超越的典范。1954年9月19日和20日,在柏林音乐节上,他带病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和自己的《第二交响曲》,成为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的公开演出。1954年9月28日-10月6日,他在维也纳为EMI灌录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这是他最后一次的指挥工作。1954年11月30日,他肺炎发作,病逝于巴登,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