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向标 025 |孤独的利里《前夜的乘客》2020最后的佳作?

025
《前夜的乘客》
孤独的利里
兵马司
综评:7.6分
1. Zzz:4.5分
不好听,创作无聊,声音单薄粗糙,制作约等于没制作。优点是发展出了一些鲜明的特点,但似乎过于追求独特的自我表达、过于追求摆脱模仿,却并没有音乐上的美感和创造力支撑。
2. Ziggy:9.5分
词曲编较多少有些one-note的首专有全方位的提升!《意外》《北方来信》和《地下室破晓歌》还多少保留着那种最基本后朋的简洁冲劲,但更多曲目彰显了乐队尝试不同节奏曲式,并实验将吉他噪音毫无保留(爽!)地运用于不同场景的努力。音乐没有就此惊为天人开天辟地了或怎么样,但这就已经超过了国内多数只满足于构建他们所理解的十分粗浅的模式化后朋那种“阴郁”氛围的碌碌同行们。我想这就是过去五年来最好的中国后朋克出品了。五年前发生了啥?海朋森发行了首专吧。五年间发生了啥?越来越多的崩溃突然显现,又旋即消失,然后生活如常,没有意外。红光满面的自豪的人多了起来,他们的嗓门也越来越大,是时候有人以音乐的媒介记录另一些人了,那些住得低一些的在红光中也许不被看见甚至会不复存在的人。
3. 不是很妙阿森:7.8分
塑料品的躯体、凝结的公厕、香烟酒精冻住的凌晨、七个冬天后逐渐萧条的安定门的夜。《前夜的乘客》是一本被掩埋的废墟之下、被放逐的暗夜角落世界的时代诗歌集。
孤独的利里来到第二张,有令我尊敬的创作冲动,可以沉入其中构建画面、编织起旧情绪的表达力。但也有令我痛恨的枯燥不变的音乐,唯一可接受的是开头木吉他部分,整张电吉他音色太审美疲劳了!节奏太无聊了!我一遍遍听着这样的表达,又一次次忍不住打开了blackmidi,想着要是这样的中文表达,能配上这样的音乐该多好啊!该多好啊!
4. 见往不来: 7.0分
挣扎和躁郁是统摄性的感觉,这种自我建立的反抗机制似乎是后朋克、新浪潮创作必经的自我指涉。然而即使是在有丝分裂般相近的大动机下,孤独的利里也试图做到了表达上的异质性。我没有在北京的生活经验,但是可以想象到他们是在特定的滤镜和角度下观察城市,下水道、地下室、地下通道、街道角落,其批判的可信度与价值意义则不得而知。与更早的歌相比,《前夜的乘客》放缓了速度,更复杂的鼓点和迷幻色彩在更复杂的环境噪音中冒了出来,进入更独立、更强烈的叙事。他们的表达面向,是在抓取个人化的叙事片段而经转译、加工后的抒情制示,“冬天”、“黑暗”、“地下”等等是高频的表达,这些语汇和对环境噪音的还原都明显地来自自身生活经验和时间体验的启示。像是一则则暗黑故事的短集,只有乐队自己可以解释的具体含义,当你自认为在某些听觉的体验或词义的理解上可以与之对线时,也许会轻而易举地爱上了它。而由于个人生活经验的差异,在我看来它们更像是遵循某一创作逻辑的类型音乐,听完后我只是更期待下一章回、下一部的制造又会是怎样。
5. JoeZhan: 9.0分
尖锐的吉他轰鸣、躁动的鼓点行进、咬牙切齿的唱腔,这张专辑依旧是我们之前熟悉的那个利里;但与首专相比,这张专辑不再那么一泻千里和直来直去——更少呐喊和嘶吼、节奏更加多变、表达更加自如和内省,仿佛一部导演更加成熟的黑色电影。
这张专辑的“戏剧化”与这两年发行的一系列流水线式“崧式后朋”的区别,最大程度上在于具体的日常活动描绘和明确的现实场所指向。主人公的内在焦虑、游荡日常和与外界互动时的冷漠让人联想到胡波笔下和镜头中的人物形象;地下室的窗户是私人和公共空间的分界,但荒芜的窗外和逼仄的室内却渗透着同样的凝滞和冷寂。
从迷宫般的胡同巷道到公园、运河和湖面,从工地围栏、街道宣传、红色标语到卷帘门、脚手架和地砖,从遛狗和广场舞的噪音到污水和公厕的气味,这些多维的、无从摆脱的老城区景象,对长期混迹在泛鼓楼区域的文艺青年来讲几乎是纪实文学;而在此之上种种警报、冲突和覆灭的场景则是邱驰“心底的景观”外化后投影在真实城市时空中并与之叠化的结果,一种反叛性的预言。
这些心底的景观和敏锐的观察一起,构成了这张专辑对我个人的最重要意义——对“下沉之后”的北京的一次记述,对陷落之后的“青春公共王国”的一种纪念。作为一零年代之前北京的青年亚文化中心,鼓楼-安定门区域近些年在士绅化、城市管理和疫情的多重夹击下文化活力逐渐塌陷;街边曾经林立的酒吧、livehouse、乐器行、电玩和古着店在商业种群的演替和行政者的“静稳”愿景中纷纷关门或转入地下,疫情带来的胡同封锁和对实体空间内活动的不信任更是让老城区陷入前所未有的沉寂与废土感。
在专辑的结尾,《华尔兹》扭转了故事的紧张节奏和调性,在怪诞的黑色喜剧中呈现了一种“后冰河期”的温暖想象;但这究竟是这部大片峰回路转后的美好结局,还是第八个严酷冬季来临前的幕间休息呢?“本该”两字讲出了邱驰的暗示,也是我倾向的答案。
6. liz16: 7.7分
秋末冬初,行人手机屏幕上闪过“北京最冷冬天”的字样,些许人向下滑动着相关短视频,而他们疾步走过天桥,并未停下在地图上复制着相同轨迹的脚步。冬至这天,人们渴求着温暖走向小区,走向暖气,走向温暖住所。孤独的利里并不想在这一天给予人们虚幻且暂时的听觉温暖,反而在开头描绘起这七年冬天。笔调则显得更加冷峻与现实。
这绝不是一张温暖的专辑。
城市钢筋水泥为背景,电吉他反复勾勒出钢筋水泥间的冷峻事物、无奈压抑下的举动及肃杀城市内令人战栗的声响。庞大机器以城市为名伪装,个体艰难地在天桥找到观察俯视点与机器接触点。脚下车辆在指挥下完成队列行进;桥上个体相信着外界而来的定理、预告与判决,完成着几点间的周期运动。“清退”成为机器自主进行的排异反应,寒冷冬天成为清退季节,探照灯、电子显示器与向下刷新的屏幕成为机器消磨个体意识、吸纳个体参与的软性清退工具,履带、门禁、拆迁机器则更多是硬性清退的强力武器。如果《防波堤宣布》末尾的高频噪音是有效的清退警报的话,《元月影集》开头的鼓声则是名为“元月”的封口工具。红色是生硬的牢笼,束缚影集中所有未被发出的声音。当处决在公告栏的信中提及,青色静脉开始充满电荷,地下室噪音被有序清退,无序躯体被季付租金驱赶到街上,从门禁划定的房队列进入前往广场的车队列中。而以华为姓的舞蹈在这黑暗与红色交界的广场上尚未获得批准。
围绕机器与机器下个体的书写完成了概念上的统一。个体写作视角使主题展示布满冷峻的人文关怀及残酷的个人体验,敏感词汇的运用把都市机器的残酷、机械与麻木填充上废土的色彩。大抵一致的制作思路与听多则乏味的音色反而把机械性的重复反映在歌曲中,而整体的旋律推进感残缺让人多少有些听觉劳累。大量长句的使用在增加氛围严肃感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听觉上的语气压迫感。《定理》中陈思江的略显单薄的声音,整体以《终局》为头《华尔兹》为尾的专辑排序想法反而略有巧思地参与了主题的有效表达。
此时,寒冷并不会随着冬天的逝去而消逝,元月影集并不能替代就地过年的无奈与悲伤。而这艰难世代让“春天在哪里”这五个字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生存意义。
7. 林艾舒:7.5分
大概是2019年的时候,我去采访杨海崧,他说孤独的利里或许是最后一支来自北京的“足以激动人心”的声音。如今随着首都地下音乐场景走向清寂冬天,曾赶上北京摇滚热闹繁盛的年代末班车的利里,开始和许多这里的乐队一样,挪转于各间由地下防空设施改造的排练室,扰民、清退、涨租的日常现实逐渐化入为创作的自省,他们的音色也因而日益冷峻。
这第二张专辑《前夜的乘客》即为乐队在当下阶段的创作记录:不拘泥于类型音乐,尝试对自身风格的更开放的探索。总得来看,和浓烈凶狠的《穿过公园就到了》相比,《前夜》更为缓和、更为丰富的节奏允许了吉他和人声进行更为内敛的表达,从而凝练出极其严酷犀利的音色,配合着邱驰的戏谑粗俗词作,将乐队气质中压抑与冷峻的一面推到极致。
先行单曲「七个冬天」是乐队成立至今七年的缩影,一如这首歌的MV或者邱驰(主唱兼贝斯)在乐队公众号的回忆文章里的叙事色调:寂静冬夜的寒冷黑暗。这是一首没有鼓,只用沙锤和铃鼓包括贝斯来组成节奏的歌,蹑手蹑脚,犹如边缘人口在城市小巷潜伏出没:“这是被烟屑冻住的七个冬天,这是清退的季节。”
这显然不是一张讨好耳朵、取悦听众的作品。宋昂的吉他有时候是近乎机械的刺耳的噪音,如「四点半出走」从某种程度上抵达无浪潮般的实验。唯一让人觉得明亮的是一些来自李保宁现学现用的“多余”的打击乐,以「终局」为例,尾奏部分的鼓点跳跃在噪音吉他和面无表情的贝斯线上,像是白日里的焰火。「前夜的乘客」是为数不多有明显旋律线的作品,甚至带着一丝老式华语流行歌的色彩。最醒目的是「华尔兹」,本该欢快的节奏却加上延迟效果,显得凝滞而冷淡,散发绝望:“电影本该从这里走进结局,本该有亮起的灯带和漫长的片尾曲。”
专辑隐约是有概念的。现实主义的歌词拥有丰富细节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构成一个相当整体的叙事:困顿无望的青年生活被极其压抑的直白语句一刀一斧地雕刻而出。许多隐喻甚至是谐音(难道不是“鲜血在沿街扩散”吗)在危险的表达边缘试探,加之原本就十分致郁的曲,就更让人感到绝望了:满是黑色却无幽默,你只能选择“相信街道招贴宣告的定理持续至末日来临”吗?
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没有哪一年会比今年更具末世感吧,传言小冰河时期将要来临的这个冬天也确乎有比往年更加寒冷。孤独的利里在这样时刻发行这样一张如《冰血暴》般冷峻严酷到骨头深处的作品,再合适不过了。《前夜的乘客》所记录的私人记忆,也或将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不那么正确却又流传于街巷的隐秘角落。
本期编辑:JoeZhan
欢迎关注官方账号:温带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