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疏学浅,一点心得

本人见识粗鄙,觉得古代长篇小说不好读,听书比读书更能让我接受,但是三国比水浒更不容易听进去。几经周折,开始听这版评书。听评书不如读原著,但也不妨留下一些浅层次的思路。
1.刘备被曹操“软禁”的那段时间,似乎可以说是卧薪尝胆。刘备处处小心,扮猪吃老虎,曹操则显得襟怀磊落。
2.祢衡这个人,在评书中他有点刷存在感。评书中称他常说自己怀才不遇,所以孔融推荐他,然后他在群臣面前刷了三波存在感,嘴上说曹操是反贼还是去了刘表那里(虽然是被挟迫去的),然后在刘表那刷存在感,在黄祖那刷存在感,然后刷死了……
在原著里,他见曹操,“礼毕”,曹操没让坐,他就开骂了,有一句是说曹操不任用贤能休想成就霸业。接着骂践行的人,有一句是讽刺他们是曹操的人,而我是汉朝之人,我比你们高贵。
说实话,是不是有种酸葡萄心理……
接着骂刘表,后来黄祖和他一起喝酒,他也骂……
我不理解他,但是印象深刻。
3.一旦这里头出现容貌出众的男子,我就会格外留意这个人物。吕布很帅,孙坚很帅,孙策很帅,但是吕布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孙坚孙策不够深沉,所以,我还没粉上这些人。
4.我原以为在古代小说里谋士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我这个人脑子很差,我若是一个首领,只需要对谋士言听计从,霸业可成。然而三国里的谋士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袁绍的谋士常有意见分歧,袁绍一般不听他们的意见,十次里有一次听了,听的也是错的。曹操有时候比他的谋士更聪明,比如和袁绍交战时,曹操故意把粮草放队伍前面让敌人来抢,把战马撒出去让敌人抢,实际上是为了攻其不备。
5.虽然三国演义是偏向刘备写的,但是我对刘备没有太多好感。
得孔明之前,他总在打败仗。这一点被文丑吐槽过,文丑表示自己不要和刘备一起上阵,因为他是常败将军,会影响自己的运气。这实在是让人觉得刘备的军事才能……比较低。
没有常性。这一点刘表的大将吐槽过:这个人跟过吕布,曹操,袁绍,结果他把这些人都背叛了。
得孔明之前,这个人稍微有点势力就会跑出来蹦跶,刚得了汝南就去打曹操了,然后败了,汝南丢了。
有不少人投奔他,我觉得这和这种观念有关:刘皇叔,汉室宗亲,正统。
不过他手下的人全是以一顶十的人物:关羽张飞赵子龙诸葛亮。所以他的运气其实很好。
6.听到刘备得了单福,讲单福帮他得了樊城。我意识到至少在此时,刘备和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差别。刘备对单福言听计从,而且单福直接下将令,刘备还在那里懵里懵登,一切听从单福安排,自己特别被动。反观曹操,同样礼贤下士,谋士在战争前也出了很多好点子,但是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曹操自己手中。
7.对于10万百姓跟着刘备逃难这件事情,我颇有疑虑。我一直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是三国志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有人说是因为曹操有屠城的爱好,所以百姓会跟着刘备走。也有人说是因为刘备散播曹操有屠城的爱好,所以百姓才会跟着刘备走。
8.听完之后最好找演义与正史的区别来读。
9.其实我很喜欢周瑜,因为年轻有为聪慧过人且好看,所以对演义里贬周瑜捧孔明的行为,感觉实在是不太舒服。
10.我发现三国演义里立军令状的将军上阵一般都失败,按照军令状执行砍头的情况也非常少。
11.谋士就是野蛮的文明人。
12.乔国老的角色真的很像项伯,刘备也很像刘邦。
13.吴国太和乔国老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明明知道孙权和周瑜的计谋之后,还是想把孙尚香嫁给刘备,还是对刘备赞赏有加,难道这就是刘备的人格魅力吗?明明是敌人,他们为什么分不清敌友呢?我实在是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
14.也许是我感觉刘备没有主见的缘故吧。我总觉得他其实很像那种傀儡皇帝。
15.我非常悲伤的发现,我对《三国演义》的感情没有以前那么深了。周瑜和关羽死的时候我都非常心痛。但是轮到我最最喜爱的《三国演义》中最有魅力的人物,赵云死的时候,我居然就没有那么悲痛了。丞相去世我也没有很伤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