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It Be... Naked——回归摇滚,重返本真

1968年,保罗·麦卡特尼认为,早已飞越千山万水,在短短十年历经几世几劫的披头士,应该重返他们玩音乐的根源,玩玩直来直往的摇滚乐,就像他们刚出道的时候在破酒吧里打拼的那个样子,他相信这样可以让队员重新找回音乐的热情。
在他的构想中,披头士的新专辑将会是一场演唱会实况录音,同时制作一部电视特别节目,记录披头士在录音间里排练新歌的情形,最后带到演唱会现场的大高潮。由于整个构想都标举“反璞归真、原汁原味”的精神,他们遂把这个计划命名为《Get Back》——这也是保罗·麦卡特尼的一首新歌。
结果事情完全不是保罗想象的那样:为了迁就电视摄影的需要,他们全体搬出录音室,来到一个冷颼颼、空荡荡的摄影棚,除了保罗,每个人的脸都很臭,约翰尤其痛恨身旁永远有人拿镜头对着你拍,对于保罗的热情和苦心,其他几个并不领情。到了最后,没有人有心情去想演唱会的事,他们决定在自己开的“苹果公司”屋顶架起器材唱几首歌,作为纪录片的收尾,然后大家把这件事忘掉算了。
1969年1月30日,他们踏上公司屋顶,唱了四十二分钟,直到脚下的街道被驻足围观的民众挤成交通堵塞,附近的屋顶都站满了看热闹的人,警察才来勒令他们停止。这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团体最后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后来留在《Let It Be》纪录片里的摇滚史经典片段。第二天,他们回到录音室,进行纪录片最后一天的拍摄,又唱了几首歌。这两天的录音,便是后来《Let It Be》专辑的骨架。
录完这些歌之后,披头士马上把它们拋到脑后,重新打起精神、集中火力,完成了最后一张登峰造极之作《Abbey Road》。足足过了一整年,到乐队形同解散的1970年三月底,约翰列侬才瞒着其他队员以及长久以来的固定制作人乔治马丁,把专辑母带拿给菲尔·斯佩克特,精修细剪,叠录了大量的管弦乐与女声合唱,把原本意图“反璞归真”的《Get Back》,变成了后人熟知的,具备斯佩克特典型的、层层叠叠“音墙”效果的《Let It Be》。
麦卡特尼对列侬此举愤怒异常,尤其是《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这首他的得意之作,原本只是一首钢琴弹唱、简约朴素的抒情曲,却被斯佩克特“整形”浓妆艳抹、甚不自然,和他自己的设想天差地远,且保罗认为当时披头士四人录音的状况皆不理想,实在心有遗憾。因此,在事隔34年之后,麦卡特尼终于得偿所愿,把它和其他十首歌一同“还原”,脱下斯佩克特替它穿上的华美衣裳,抹去所有的胭脂和浓妆,尽量让它回归到当初《Get Back》计划的精神,《Let It Be… Naked》最终推出。
这张专辑的目的是重现“披头士在录音室里演奏这些歌的状态”。就像麦卡特尼说的:“姑且把那些成功事迹摆到一边,披头士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摇滚乐团。只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玩音乐,我们总能玩得很不错。” 三位音响工程师花了18个月的时间为《Let It Be》进行了重新的缩混,不仅除去了管弦乐、圣咏合唱和重重音效,让唱片在毫无装饰下以真实的姿态表现出来,还加入众口铄金的列侬作品《Don’t Let Me Down》。被清减后的《Let It Be...Naked》感觉依旧伟大,但却少了一份激情而突显伤感。
(部分引用自虾米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