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傅先生逝世而感
【1】 极端民族主义的浪潮带去了网民的智商。对于一位刚刚逝世的老艺术家,即使在特定条件下有污点也不至于遭到这样铺天盖地的谩骂。 他们大概忙着为文革和反右运动翻案呢。 引一段胡耀邦的话 “ 傅聪的出走是情有可原的。出走之后没有做损害祖国的事。他在国外刻苦钻研业务,回国演出讲学受到欢迎。对他,要谅解,要爱护,要关心。他在国外生活似不很富裕,回来演出讲学应该给一点报酬。要派个人去同他谈一谈,以表示社会主义祖国的慈母心肠。 ” 【2】 这个消息要是放在五年前,以那时候的舆论氛围大概不会如此激烈,估计和其他人逝世时的状态一样——圈里圈外各界人士发表哀悼缅怀一下,几天之后人们也就忘了。 避而不谈艺术成就,单单用一个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行为去评价他的一生,这是非常荒谬的。这种荒唐的事成为主流,不禁让人反思:现在看来我们国家内部的舆论生态显然是矫枉过正了。
我们的年轻人一直有一种病,这病一直变,不过也从来都是小打小闹地反抗和批判,要寻求改变却没有足够的力量,要寻求更美好的社会却没有坚定的信念,要批判旧社会的一切却根本没有阅历或知识。看我们近代史种种事情,总离不开这些羞羞答答的烂事。 【3】 呀哈,观察者网把评论关了。 连观网这类纯红的媒体都跟不上网民这股潮流了哈,不知看着自己亲手培养出的新一代红小兵是何感想。 观察者网未来要是跟不上网民们极速向左的速度,肯定要连连翻车。他们这种引导方向过于急功近利——抛弃客观的立场,摒弃了媒体基本的良心,一味迎合网友伪装成爱国的自私的虚荣心。 对国家这种神圣的爱国情感不应当是被随随便便消费的,这股潮流来的快,也定然不是坚定的。互联网上从前那股极度崇洋媚外的舆论氛围近年集体迅速转弯,虽然比之前的风气好了一些,但防了外部的敌人不意味着就没有内部的危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互联网上——无论墙的哪一端——接触、学习和评论与政治相关的事件时,我们应当保持敏感和谨慎,时刻树立危机意识,严防麻痹思想。 观网的发展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迎合时代思想倾向的新“财富密码”。和近些年遭到广泛批评的其他“财富密码”持有者一样 ,只有网民们在时代的浪潮褪去后睁开蒙蔽的双眼,才可能看清它本质的面貌。不过那时候浪潮一去一来,可能已经晚了。 观网两年来已经严重走偏,找再多教授专家(应当承认其中有极少部分值得尊敬的能够保持爱国立场同时兼具客观态度的知识分子)也无法掩盖其背后丑陋的嘴脸,如今导致这种文化现象也是正常的,根源都在自己。这种反噬也是必然。 观网利用我们祖国网络的相对封闭和扁平的特点,结合近几年广大人民群众一种亟需满足的虚荣心理,传播出了很多空洞的所谓“主旋律”内容,自己创造出了很多很多经不起推敲的理论。不会遭到少部分专业人士的抵制和批评,更不要说政见相异的人群了。这种化肥过于饱满的土地上种出来的果实固然丰满,但经不起考验,还有可能“烧苗”。假如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放松,当各种声音一起堆到网民耳边时,我想这些激进而不坚定的网友们转换立场的速度应该不会太慢。 未来几年大众思想要是都往这个方向发展……那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4】 现今活跃于主流互联网的这一代年轻人,对中国“曲折探索”的那段时期是严重缺乏了解的。在谴责互联网背景下内宣造成民众对历史和社会缺乏正确客观态度的同时,也应当庆幸存如今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平台供他们发泄,否则缺乏理智的年轻人会被各方利益煽动做出怎样的事是不言而喻。 只能说这种局面无论是源于校园教育的缺失还是网络媒体的错误引导,都会对未来中国青年思想的发展演变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
总有些游离出去的异见人士批判我们对过去许多历史事件的反思不够,遮遮掩掩。现在看来这点确实没错,遮遮掩掩的结果就是——加速历史的重演。这其实是悖论,要在现今政权的合法性和未来政权的稳定性上做选择,显而易见,我们选了前者。 这次的事件规模很小,其实是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的,不过我们已经明显看到很大一部分网民将传统的幼稚的“键盘侠”“二极管”思维代入到了他们所不熟悉的政治领域,尤其是具有争议性的敏感政治事件,其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值得留意的。带有极端色彩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多方面各怀鬼胎的势力的轮番煽动下已经成为舆论主流,我们也要时刻警惕。 如果聚焦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在一段段时间跨度中,青年为主体的激进的政治运动此起彼伏,每一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骨子里都具备很深的反抗意识——无论源于外部威胁,还是源于内部压力。当然也躲不开各种各样的局限。但这股力量在我们这一代身上也必然是正在不断积蓄着的,在我们这样复杂多元的崭新时代背景下,它将在何时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爆发?最终怎样收场? 这需要我们这代人中那些真正具备批判精神的同志一同见证。 哪怕浪潮汹涌澎湃,此起彼伏,不过当潮水褪去,留下的仍是那些真正值得被写在历史上的,值得铭记的东西。
大师走好。
——2020.12.29下午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