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龙的传人》
一首作者与原唱等都被遗忘的著名歌曲。
《龙的传人》,原唱(首唱)是李建复,1979年元旦前发布,采用昂扬向上的进行曲风格,是编曲陈志远的杰作了。李建复的声音洪亮醇厚,天生就是中低音的料。彼时,美国人王力宏未满三岁。
在校园民谣的旋风席卷下,李建复急流勇退,转行做企业管理,也是个人才。1996年,在做节目时跟时姜丰年结识,聊得兴起。当时姜丰年正携美企华渊资讯准备拓展台湾市场,一来二去,李建复就受邀加入华渊。
李建复仅在华渊干了两年。1998年,美企巨头雅虎也来到台湾,创办人杨致远亲自出马,把李建复挖了过去。这个杨致远,就是在首代iPhone发布会上,被乔布斯请上台讲话的杨致远。同年,华渊变成了新浪。李建复一直在雅虎做到高管才离开创业,那已经是2003年。
再来说说词曲作者侯德健。1979年元旦前夕,时局突变,侯德健有感而发,写下此歌,也因此一炮而红。后来,老宋请他吃饭,要他改歌词,也请他写歌,老宋的老板也想请他吃饭。侯德健惊觉“鸿门宴”,跟外公与父亲打了声招呼后,于1980年出走台湾,1983年来到北京,受到高层的接见与欢迎,在东方歌舞团参加工作。特殊情境下,这次出走的消息成为一枚炸弹,在岛内炸开了锅。与之对比,凭叛逆与摇滚出道的罗夫子等到1985年才去了纽约。
与李建复诠释的方式不同,侯德健比较喜欢用抒情的风格来演绎这首歌。1988年春晚,侯德健怀抱吉他献唱抒情慢版《龙的传人》。在开场白中,他颇具创意性地说道:“十二生肖里,其他十一种都是上帝创造的,只有龙是中国人创造的。”那时候的春晚,唱歌还是站在人群中,周围都是圆桌观众,还真有一种年夜饭聚会的感觉。彼时,台湾解严。
后来侯德健离开了大陆,这首歌好像慢慢就被人遗忘了。直到2000年,李建复的妈妈的姐姐的孙子、美国人王力宏改编并翻唱这首歌,歌曲又重新火了一把。
改歌词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王力宏改得也太不咋地了,尤其是原作中最具深意的最后一段,谈民族大义的:“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本来就已经被老宋改掉了两个字,这下子被出生在纽约的美国人王力宏K掉了,换成了他家到纽约的那点小事,面目全非,歌曲格局一下子降了好几个层次。往小了说,破坏作品完整性与经典性,往大了说,伤害民族感情。当然我说了不算,我也只是针对王力宏的这首歌来探讨。在其他方面,王力宏的表现很不错的了,电影也挺好。
王力宏携《龙的传人》上春晚是在2012年,距离1988年已经过去两纪了。这两个龙年之间,是怎样的匆匆?
说到改词,还必须说说“姑息”。据《南方周末》报道,1990年1月,侯德健出版专辑《下去不》,收入自己演唱的《龙的传人》,其中“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被他改为“四面楚歌是奴才的剑”,“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改为“不管你自己愿不愿意,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报道同时提及,“奴才的剑”正是侯德健创作的原意,审查之故才被改为“姑息的剑”。但是,关于姑息,侯德健的另一次演唱却给出了另外的答案。
2005年7月,台北举办“民歌嘉年华·永远的未央歌”演唱会,李建复让坐在台下的侯德健上台合唱这首歌。演唱中,“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照样不变,但是,“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这一句被着重改为“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唱完之后,主持人陶晓清对此进行解释说,当初侯德健创作的时候就是写“洋人的剑”,因为写的是八国联军。
这一把姑息的剑,究竟是谁的呢?1990年出版专辑的时候,侯德健应该已经没有审查压力了,尽可按照自己意愿恢复作品本来面貌。因此,“奴才的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他的原意。但是,从歌词段落本身的意境而言,“洋人的剑”似乎更为合理。有必要指出的是,陶晓清说歌词写的是八国联军,我想说不够准确。歌词创作于1978年末特殊的国际形势环境,“洋人的剑”前面提到“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而1978年的一百年前就是1878年,彼时八国联军还没有成立。原词应该不是指具体哪场战争,而是泛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到的侵略欺压。从这个角度来看,结合“枪炮声”等词,“洋人的剑”似乎更合理。
在我看来,洋人与奴才,分别代表近代两股势力——帝国主义与封建官僚,也分别折射出近代两种苦难——外患与内忧。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5月2日,侯德健在鸟巢与李建复开唱《龙的传人》,当台上横屏显示出“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结尾了,最后一段干脆不唱了。
如今的李建复与侯德健这“双剑”,老李已是商海弄潮儿,老侯则研究易经,搞搞文化事业,2014年12月初还三度作客《锵锵三人行》,谈及流行音乐与原创歌曲现状、结婚七次的父亲以及床应该怎么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