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风格化还是被市场妥协了




虽然自己算是一个资深的歌迷,但我还是想尽量客观的谈谈我对张敬轩音乐这几年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作为一个从张敬轩默默无闻第一张专辑开始听的老人,记得那年十几岁,到见证其走出广州,在香港声名鹊起,再到如今无数拥趸,但始终最怀念的还是广州时期的那几张全创作专辑和R&B风格的唱片。因为那些歌让我定义了心目中的"张敬轩"。这几年的专辑,虽然文案写得好,照片拍的靓,创作做的精,包装做的华丽(如这次的新专),但换句话讲这些粤语歌换了另一个歌手来唱,我也觉得毫无违和感。从这些偏商业化的歌曲中,我已经很难再找到一首歌,听完就知道它只能是属于"张敬轩"的影子了。记得当年张敬轩三个字总能使我们联想到全创作全才歌手,但无奈在市场和商业化的残酷现实下,张敬轩的音乐路还是离创作歌手越来越远了。 在市场和自己的音乐风格下,他还是无奈在前几年选择了前者。因此我对他此处自立厂牌后发行的第一张专辑还是在之前抱有不小的期待的,期望能看到更多他过去音乐风格的影子。昨天在唱片铺买回来后,细细听了一遍,专辑分为粤语和国语两张,粤语为新歌,国语为翻唱和重编曲歌。老实说粤语歌的那张还是有不小的失望,就如大家所说的,是一个大杂烩,什么曲风都有,R&B, kpop, 流行曲。。。很难看到一个风格上的统一,整体感觉就是把各种菜放进去炒一炒,迎合不同受众,不由得感叹一句,始终还是逃不开市场。而粤语碟中,唯有sweet escape出自他之手,这无疑也是整张专辑风格散乱的原因吧。 另一张国语翻唱碟,我倒是觉得不错,或许太久没发国语碟?那几首挑选的国语歌的确是看得出有精心的筛选,应该是献给爷爷的,有些感动。 这几年,张敬轩的市场越来越低龄化,无疑也决定了其曲风其实很难在艺术上有太多突破,因为太过风格化和艰深,将使其失去年轻受众,但对于我们这些十几年来一路和他音乐成长的歌迷来说,无疑我们的成熟已渐渐使听歌的品味会和他的音乐渐行渐远。 也难怪,在香港,最近大家都说他和姜涛很像,而后者才20左右,而轩仔却已近40。都开始说英皇那几张比不上环球。有些可惜,这些年他的音乐越做越年轻,而我们却都长大了。
最怀念的还是在广州时代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