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究要一起长大——献给那些不再咆哮的老摇们


第二上方(北京)2014-09-01 18:17
摇滚就是要滚,要舍得离开已经登上的顶峰,让身体和/或心灵,永远在路上。 在路上感知、成长、成熟,什么时代就要什么样的音乐,什么心态就做什么样的作品,不迎合,不逞强,把最真实最自我的东西写在作品里,够了。
我收了不少窦唯首版的碟,也不会吝惜给汪峰双双CD点赞,因为他们真诚;我好容易弄到大忘杠宋雨喆的唯一的一张唱片的海外版,同时也完全可以觉得逃跑计划的那张唱片很悦耳——这全然不矛盾。他们都在掏心掏肺地做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是值得尊敬的乐手; 有时候我们太多地关注艺人们的知名度,太在乎他们唱片的销量,总觉得这个人太出名了,被太多人喜欢了,就不是我们摇滚迷所推崇的了;有时候我们太在乎形式了,觉得这个团不再叫嚣了,不再躁了,不再富有攻击性了,就不是摇滚了,恐怕这才是伪摇。
讲个故事:刚过去的周末听了Nick Cave,从他和学校里那帮混小子出组团,到早期玩团的各种Bootleg,从Boys Next Door一直到70年代在伦敦成立的The Birthday Party,完全混乱、癫狂、暴戾的现场成就了Post-punk的传奇;以及80年代大名鼎鼎的The Bad Seeds,那时的他想尽办法让受众感知他的阴暗面;可疯狂的音乐生涯之后,上世纪最后十年的《The Good Son》以及后来的《The Boatman's Call》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只曾经的恶魔已经变得如此有深度?还像是当年那只 LSD 指使的怪物么?这就是男人标准的成长轨迹,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有点活反了的意思!
最后回到我们的的痛仰,这支在2000年冬天像强心针一样注入我们血液的牛团,15年后他们的声音怎么会变得像这个漫长的夏天一样,粘滞、沉闷而挥之不去?狗团!是他们变了吗?是的!是他们错了吗?不是的!是我们的成长得没有他们快~ 多数那时候需要强心针的青年们,15年后应该需要的是一支倍他乐克而不是Adr,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我们终究需要长大,终究需要有担当,终究需要有积淀;叛逆可以,但愤怒,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便签。 那些上世纪末一起摇滚的青年们,后来的许巍错了吗?后来的谢天笑错了吗?后来的汪峰错了吗?15年后的痛仰错了吗?他们都长大了。
PS: 1.打三星是因为四星满分,总要给他们留出进步的空间。 2.本人暗黑乐迷,偶尔插一腿到摇滚圈(juan),言论极其不负责任,请勿喷。
——原文抢救于虾米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