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不再,水准依旧——从乐评看自己这两年
不管汪峰这个人干了些什么以及正在干什么,他的作品,从未让我失望。 无是无非,这是个个人选择问题。
初次听《生来彷徨》的那年(2013),我写下了“暴发户情节的感悟”的差评,还自以为是地“筛选”了专辑里的部分作品,码了顺序,推荐的一张单CD,http://www.xiami.com/album/784338853?spm=0.0.0.0.IkA3qP;也曾笃定地认为台版的《花火》是“汪峰的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五星唱片”http://www.xiami.com/album/374017?spm=0.0.0.0.wxR8TS;但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不可避免地进入成人世界,接触各式各样的疾病和患有各式各样疾病林林总总的人,自己也被环境塑造再塑造,学会了以前因为不愿意学所以学不会的,也听懂了以前因为不愿意听而听不进去的;就这样一年后的2014就能够给百受诟病的痛仰《愿爱无忧 May Love Be Without Worries》写出“我们终究要一起长大——献给那些不再咆哮的老摇们”的好评http://www.xiami.com/album/1706138344?spm=0.0.0.0.OINIdJ; ——真的,成长需要繁杂,甚至有点腌臜的环境! 距离写痛仰那篇乐评又一年余过去了,一年间工作挤占了多数业余时间,剩余都给了以Post-Punk、Delta-Blues、Art-Rock、Grunge为主的声音,几乎放弃了之前迷恋的暗黑世界,人也逐渐从单纯主观的理想主义演变为基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虽然还被锐利的人披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从心底已经逐渐摒弃了那种惨绿少年的思维模式,从内心深处逐渐能够体会到平凡的美,世俗的美,虽然这里的“平凡”、“世俗”依然是相对严格限定的概念。 一篇随想之后回到汪峰的作品,当年听《生来彷徨》里的《寂寞列车》,感觉是“不入心,不知写这种作品的意义何在”,等到他发了《沧浪之歌》,突然发现新的旋律对于连续从事创作或者说创新事业近二十年,换做简单重复行业已经刻板化、经验化的时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直到《无处安放》“我闻到初春的味道,那如同儿时梦境新鲜的芬芳,也尝到思念的苦涩,这回望远方秋雨般无垠的萧索”、“我去到来时的路上,还是那躺在公路尽头的月亮,电台里放着Beatles,可那在我身旁熟睡的你在哪里”;以及《河流》里设问“究竟流多少泪才能停止哭泣,究竟回多少头才会看到天空,谁能告诉我那汹涌的孤独与渴望,是否就是我梦里永隔千里的河流”。从此以后,汪峰拥有的,不仅如《青春》般的美好旋律,《忧郁的眼睛》诗意的词作,台版《我爱你中国》的颓废;还有打破押律韵脚的桎梏,意境直戳人心的挥洒自如。
毕竟,我们只听自己能懂的; 或者,我们只听自己假装懂的;
—— 原文抢救在虾米弥留之际 2015-11-27 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