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纳在科隆1
62年克纳客座WDR,差强人意。一方面录音质量不高,弦乐发干,钢琴发脆;另一方面WDR属于广播团水平,且克纳懒于排练,追求大动态风格,WDR无法适应,旋律线拉扯,情绪变化过于突兀。但克纳晚年风格明显,激扬与舒缓并举,戏剧性带着抒情,将瓦剧浪漫主义注入每部作品,带有强烈个性与时代的标签。
CD1,奥伯龙序曲笨拙,二流团毛病全暴露:弦乐干涩,铜管粗糙,拖沓节奏硬生生地把结尾处理成进行曲。贝钢协3,安达41/克纳74,老少配,飘逸钢琴与大气协奏很对味,清新自然触键与厚重阳刚乐团正好互补,M1引子木管缺乏色彩,再现时安达钢琴犹豫几秒;M3华丽过渡句,散发青春朝气,圆号略微冒泡。可惜录音次,钢琴发脆,低音偏闷。克纳协奏水平真心不赖。
CD2,学院序曲折射不同色彩,即使录音聚焦模糊,隔着门缝般。宽广舒缓开头,给人有管风琴质感,时而舒缓宁静,时而欢快激昂,时而庄严严谨,结尾辉煌灿烂。勃3不太成功,M1引子毛糙,铜管冒泡无力,克纳戏剧化风格,追求激扬与抒情并举,WDR乐团无法做到弹性自如,旋律线拉扯扭曲,高潮时不齐炸裂,生硬情感起伏反而突兀不自然。看来克纳更适合与熟人,名团合作。与WDR默契度不高。M3飘逸抒情,M4结尾呆板些,还好戏剧张力还在,硬拉起高潮很唐突,之后抒情意犹未尽。谋篇布局到位,可惜壮志难愁。
© 本文版权归作者 Lefranço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