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他很适合,当一个歌颂者
文章整理于07年寒假。这么快,竟有一年了。喜欢他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两年,也不算短吧。那时候总说,对他很爱、很爱,爱得很用力,爱得笃定而绝望。
----------------------
我想他很适合,当一个歌颂者
听他唱歌的时候,什么事也不想干,只希望可以静静地坐着,任由思绪滋长蔓延。
他有隐忍克制的表情。照片里的他,不是怀抱吉他悠悠地弹唱,就是正着姿势静默地坐在一旁。可是这样一个看似沉郁孤僻的男子,却在心底潜藏着极致热烈的情怀。
我偏爱把他的名字翻译成麦克西米莲。Maximilian Hecker。1977年生于德国。用英语唱歌。喜Beatles,喜足球,喜离群索居。形容他的音乐是“忧郁的流行赞美诗”。
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是在2005年的夏天,一曲《Summer Days In Bloom》(《Lady Sleep》,2005)瞬间将我打败。你有没有因为一个人的唱腔太过好听以至于受不了而要抓狂呢?对于他,我就是这样。从来不知道有一种声音可以这般迷人,令我甘愿由他摆布,任他传达的情绪影响自己,因他悲而悲,因他喜而喜。
我曾一度形容他的声音为潮水,慢慢、慢慢地涌上来,从脚尖,到指尖,嘴巴,鼻子,眼睛……你看过《The Big Blue》么,这种感觉,就像男主角在幻觉中被缓缓逼近的海水——淹没至近乎窒息。特别是《Help Me》(《Lady Sleep》,2005)。我只记得,在那个冬日醒来,当前一秒的梦境还依稀可辨未曾忘却时,耳朵里弥漫的,全部都是他的召唤:help me,help me,help me……
如果你知晓深深的无助感,如果你已经体会刻在一个人骨子里的寂寞或者孤独是无法通过任何途径任何人来得以慰藉与解除,那么你便可以明白,当那日被窝里还有使人贪恋的温度,当那时他的声音缭绕盘旋于我耳际,我是如何被这个喜用假声的德国男子所感动。
他在一篇专访里说自己喜欢忧伤的曲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直处于抑郁之中。实际上他写歌时感觉很快乐,尤其在舞台上演唱它们时,内心洋溢着的是欢欣。
可是分明从他的歌里体觉到了他深埋的悲伤。他在《Let Me Out》(《Infinite Love Songs》,2001)中痛苦地诉说“There is no ending of this life”;他唱着Radiohead的《Creep》(《Rose》,2003),抒的却是自己的情;而《Dying》(《Lady Sleep》,2005)里,他于钢琴声无尽的围绕下低吟“I’m dying”。
06年的新专辑《I’ll Be A Virgin, I’ll Be A Mountain》发行前,MH给我的感觉一直是个为爱疯狂的“茫然无助的小孩子”。 在关于《Rose》的一篇访问里,记者问他"Do you often suffer from unrequited love?",他答"I do. I don't know why. "他说,KATE MOSS就是那种无法企及的爱的的象征。他总是受困于得不到回报的爱。
但是,在听了新专辑后,在看了他06年的宣传照片后,忽然觉得,他不再是当初那个让我觉得患有自闭症的孤立无援的小孩,不是那个为爱乞求的小孩。我爱的MH,在这张新专辑里,选择了改变,选择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态度。虽然也有对爱的质问,但不再像之前那样谦卑,而是可以对女孩说“Well, I can't be your sun. But I'll be your moon”(《Messed-up Girl》)。
在这张专辑中,MH明显放弃了他之前的技法,大部分歌曲都没有运用到假声。而对于这样的转变,我很欢喜。不论由KITTY-YO到V2 RECORD的转变对他是否产生影响,但我想,那个当初决意放弃乐队鼓手的位置,转而投向独立创作的他,那个说要追求Virgin之纯洁和Mountain之永恒的他,一定会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
讲述他时,带了太多的个人感情。我是那么喜欢张悬的一句话,她说:“认识一个人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抱希望地爱他。”刚注意他的时候,在网络上关于他的信息还很少。但是很幸运地,仍然下载到了他3张专集里的歌。就像早先迷恋HP一样,并非最早最早的那一批人,却也可以在论坛混个“元老”的头衔。都是处于“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位置。
但却是那么矛盾。一边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他,和我一样地喜欢他的音乐,又一边在看见GOOGLE里“约有583,000项符合maximilian hecker的查询结果”时,顿感惆怅。好似内心有疾风乍起,凌厉如《Cold Wind Blowing》中迅捷坠下的电音,又似被钝器重重划过,脉搏的跳动和着《My Friends》(《Rose》,2003)里音符的震颤。对一个人的喜爱愈深,内心的霸占欲就愈强。究竟是欢欣,还是嫉妒。
有梦见过他,两次。两次我都去听他的演唱会,他在钢琴前轻柔地歌唱。我看过他的很多现场照片和视频,无论台下是安静还是嘈杂,无论听众人山人海抑或寥寥无几,他一直是很安静很安静的样子,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那刻我觉得他孤傲得像个骑士,凌于众人之上,用歌声与世界对峙。
我亲爱的亲爱的MH,如果可以,我想给你一个永远歌唱下去的理由。即便我已老去,即便你已满脸沧桑。
(整理于07年初)
文章写完后,夏天,07年7月22日,我真的见到了他。不在我因他而念念不忘的德国,是在我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我总以为见到他会哭的,但是没有呢,我甚至在现场都不能一直地一直地看着他。也许最最失败的不是“以为可以签很多,结果只能签一样,好后悔第一个拿出来的是海报”,不是“只签了一张只能好小心好小心保存的海报,后来被妈妈误扔掉”,不是“竟然连相机也没有带,只用手机拍了很模糊的一张照”,不是“模糊得几乎看不清谁是谁,可还是保存了好久,未曾料想今天手机被偷掉”。……最最失败的是,只能像个暗恋的傻瓜,喜欢你那么久,你却永远也不会知道。
----------------------
我想他很适合,当一个歌颂者
听他唱歌的时候,什么事也不想干,只希望可以静静地坐着,任由思绪滋长蔓延。
他有隐忍克制的表情。照片里的他,不是怀抱吉他悠悠地弹唱,就是正着姿势静默地坐在一旁。可是这样一个看似沉郁孤僻的男子,却在心底潜藏着极致热烈的情怀。
我偏爱把他的名字翻译成麦克西米莲。Maximilian Hecker。1977年生于德国。用英语唱歌。喜Beatles,喜足球,喜离群索居。形容他的音乐是“忧郁的流行赞美诗”。
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是在2005年的夏天,一曲《Summer Days In Bloom》(《Lady Sleep》,2005)瞬间将我打败。你有没有因为一个人的唱腔太过好听以至于受不了而要抓狂呢?对于他,我就是这样。从来不知道有一种声音可以这般迷人,令我甘愿由他摆布,任他传达的情绪影响自己,因他悲而悲,因他喜而喜。
我曾一度形容他的声音为潮水,慢慢、慢慢地涌上来,从脚尖,到指尖,嘴巴,鼻子,眼睛……你看过《The Big Blue》么,这种感觉,就像男主角在幻觉中被缓缓逼近的海水——淹没至近乎窒息。特别是《Help Me》(《Lady Sleep》,2005)。我只记得,在那个冬日醒来,当前一秒的梦境还依稀可辨未曾忘却时,耳朵里弥漫的,全部都是他的召唤:help me,help me,help me……
如果你知晓深深的无助感,如果你已经体会刻在一个人骨子里的寂寞或者孤独是无法通过任何途径任何人来得以慰藉与解除,那么你便可以明白,当那日被窝里还有使人贪恋的温度,当那时他的声音缭绕盘旋于我耳际,我是如何被这个喜用假声的德国男子所感动。
他在一篇专访里说自己喜欢忧伤的曲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直处于抑郁之中。实际上他写歌时感觉很快乐,尤其在舞台上演唱它们时,内心洋溢着的是欢欣。
可是分明从他的歌里体觉到了他深埋的悲伤。他在《Let Me Out》(《Infinite Love Songs》,2001)中痛苦地诉说“There is no ending of this life”;他唱着Radiohead的《Creep》(《Rose》,2003),抒的却是自己的情;而《Dying》(《Lady Sleep》,2005)里,他于钢琴声无尽的围绕下低吟“I’m dying”。
06年的新专辑《I’ll Be A Virgin, I’ll Be A Mountain》发行前,MH给我的感觉一直是个为爱疯狂的“茫然无助的小孩子”。 在关于《Rose》的一篇访问里,记者问他"Do you often suffer from unrequited love?",他答"I do. I don't know why. "他说,KATE MOSS就是那种无法企及的爱的的象征。他总是受困于得不到回报的爱。
但是,在听了新专辑后,在看了他06年的宣传照片后,忽然觉得,他不再是当初那个让我觉得患有自闭症的孤立无援的小孩,不是那个为爱乞求的小孩。我爱的MH,在这张新专辑里,选择了改变,选择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态度。虽然也有对爱的质问,但不再像之前那样谦卑,而是可以对女孩说“Well, I can't be your sun. But I'll be your moon”(《Messed-up Girl》)。
在这张专辑中,MH明显放弃了他之前的技法,大部分歌曲都没有运用到假声。而对于这样的转变,我很欢喜。不论由KITTY-YO到V2 RECORD的转变对他是否产生影响,但我想,那个当初决意放弃乐队鼓手的位置,转而投向独立创作的他,那个说要追求Virgin之纯洁和Mountain之永恒的他,一定会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
讲述他时,带了太多的个人感情。我是那么喜欢张悬的一句话,她说:“认识一个人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抱希望地爱他。”刚注意他的时候,在网络上关于他的信息还很少。但是很幸运地,仍然下载到了他3张专集里的歌。就像早先迷恋HP一样,并非最早最早的那一批人,却也可以在论坛混个“元老”的头衔。都是处于“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位置。
但却是那么矛盾。一边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他,和我一样地喜欢他的音乐,又一边在看见GOOGLE里“约有583,000项符合maximilian hecker的查询结果”时,顿感惆怅。好似内心有疾风乍起,凌厉如《Cold Wind Blowing》中迅捷坠下的电音,又似被钝器重重划过,脉搏的跳动和着《My Friends》(《Rose》,2003)里音符的震颤。对一个人的喜爱愈深,内心的霸占欲就愈强。究竟是欢欣,还是嫉妒。
有梦见过他,两次。两次我都去听他的演唱会,他在钢琴前轻柔地歌唱。我看过他的很多现场照片和视频,无论台下是安静还是嘈杂,无论听众人山人海抑或寥寥无几,他一直是很安静很安静的样子,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那刻我觉得他孤傲得像个骑士,凌于众人之上,用歌声与世界对峙。
我亲爱的亲爱的MH,如果可以,我想给你一个永远歌唱下去的理由。即便我已老去,即便你已满脸沧桑。
(整理于07年初)
文章写完后,夏天,07年7月22日,我真的见到了他。不在我因他而念念不忘的德国,是在我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我总以为见到他会哭的,但是没有呢,我甚至在现场都不能一直地一直地看着他。也许最最失败的不是“以为可以签很多,结果只能签一样,好后悔第一个拿出来的是海报”,不是“只签了一张只能好小心好小心保存的海报,后来被妈妈误扔掉”,不是“竟然连相机也没有带,只用手机拍了很模糊的一张照”,不是“模糊得几乎看不清谁是谁,可还是保存了好久,未曾料想今天手机被偷掉”。……最最失败的是,只能像个暗恋的傻瓜,喜欢你那么久,你却永远也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