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他的十年
从2010至今,喜欢许嵩10年了。 95%的歌听3秒前奏就能知道是哪一首。 至少可以背下85%的歌词。 1 第一次听他的歌是2010年初,小学。朋友分享的《浅唱》。一句“我是蔚蓝的,在静好的岁月里张望着”当时听来甚是喜欢,学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时时常会和这首歌连在一起。 那一阵qq音乐排行榜被《灰色头像》《断桥残雪》常年占据。大街小巷放着他的《玫瑰花的葬礼》《有何不可》《你若成风》《素颜》。 歌词清新精巧,绝大部分是情歌,剩下的大多是一些日常生活小感悟。 那时极其迷恋他的词,觉得极美,听完了他早期的作品和《自定义》《寻雾启示》两张专辑。和方文山、林夕的词比,那时许嵩的词通俗又不失典雅,工巧又暗藏小心机,校园气息浓郁却带着小哲思,对于那时刚念初中的我简直是可理解范围内的无上佳品。 当时看了他的博客,更是彻彻底底爱上了他的文字。 意象典雅如《断桥残雪》《尘世美》《清明雨上》 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 / 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南风入弦 枝头摇摆 诉新蝉 月色如浅唱 江火似流萤 窗透初晓 日照西桥 云自摇 用词精妙如《城府》《如果当时》《看不见的风景》 你走之后一个夏季熬成一个秋 红雨瓢泼泛起了回忆怎么潜 唉雨啊雨 一星期没有停 我在这里 回忆淋不清 画面感强烈 如《白马非马》《灰色头像》 万家灯火 带领星光 拼出个晚上 广场音箱兀自播放某个排行榜 上榜的歌像背景一样 (灰色头像不知究竟哪句特别好,只记得当时我一个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小学生听到这首歌极其难过、心痛,甚至似乎有能听懂这种情绪的感觉) 有时也有些感悟小金句如《情侣装》《坏孩子》 不是穿上情侣装就可以装情侣 不是模仿你的习惯就能离你更近 绝世的画缺了角就会掉价 悄悄话说得太沙哑气氛就会尴尬 朗朗上口如《有何不可》《我想牵着你的手》 夏末秋凉里带一点温热 老师不喜欢男生长头发 妈妈不喜欢女儿长指甲 叙事题材如《内线》 简直是一部76集大型古装电视剧 还有《半城烟沙》,虽是网游商业用曲,但是简直神作,有思想有意境有漂亮句子,句句都喜欢。 有些爱像断线纸鸢 结局悲余手中线 有些恨像是一个圈 冤冤相报无了结 只为了完成一个夙愿 还将付出几多鲜血 忠义之言 自欺欺人的谎言 有些情入苦难回绵 窗间月夕夕成玦 有些仇心藏却无言 腹化风雪为刀剑 只为了完成一个夙愿 荒乱中邪正如何辨 飞沙狼烟 将乱我徒有悲添 半城烟沙 兵临池下 金戈铁马 替谁争天下 一将成 万骨枯 多少白发送走黑发 半城烟沙 随风而下 手中还有 一缕牵挂 只盼归田卸甲还能捧回你沏的茶 记得那时,只要作文里面稍微引用或者化用几句许嵩的歌词,就会分数很高。 不少同学还买了很漂亮的本子和钢笔,抄写许嵩的歌词。 我没有抄。但是我可以从头背到尾,因为当时觉得,许嵩的词实在太美了,有文趣,有情趣。 2 2011年愚人节,许嵩发了新专辑《苏格拉没有底》。在文趣和情趣基础上,又刻意但水到渠成地,加了厚厚一层“理趣”。 苏格拉没有底 这是一张里程碑式的专辑。但是当时人们对它褒贬不一(看豆瓣短评可窥一斑)。 但是我非常喜欢。可以说这张专辑以后,我才成为了忠实长情的“嵩鼠”。 彼时2011,微博开始流行,长篇的博客逐渐被140字淘汰,到处是“伤不起”“有木有”,网络音乐逐渐风靡,选秀节目大行其道,独立民谣开始崛起。 那时许嵩已经稳居“QQ音乐三巨头”,他早期的小情歌已经占据了全国各地的各个商场各个中学广播台各大网络音乐排行榜。 那时的我已经很喜欢许嵩了。不仅仅是因为歌好听才去听,而是因为我喜欢的歌手发了一张新专辑所以去听。 那一年许嵩签约了海蝶。不过幸好,依然是“词、曲、编曲都是我自己”的许嵩。 许嵩开始玩文字游戏。 开始针砭时弊。开始冷峻,开始犀利。 暗喻、反讽、象征、双关、用典……玩得贼6。 反正我是极其喜欢这种类型的。 但是,许嵩不怎么唱情歌了。 《拆东墙》借古讽今,写强拆现象。 兴也苦 亡也苦 青史总让人无奈 更变了朝代 当时的明月换拨人看 《微博控》《敬酒不吃》分别把矛头指向微博成瘾现象、“酒桌文化”。 《降温》日记体的笔法,让人想起鲁迅的《而已集·小杂感》:“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最后一场大雨,让人感到惊艳。 (《降温》这首歌亦有更深一层的解读,各种蛛丝马迹,实则反思 中国近现代史的风风雨雨。 他们说的爱 如果有 我就为它平反 江上两条红船 寒风斜雨中你摇摆 关于这首歌,知乎上有详细的解读。) 即使写爱情歌曲,也大多以旁观者的视角,或借情歌暗指社会(如《双人旁》暗喻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关系), 我们俩 也许曾经都受过伤 相似的风雨后 有不同的敞亮 或用春秋笔法表达对现象的看法(如《医生》写处女情结和备胎问题) 我也没那种 庸俗的情结 我为你戴上了戒指,你的笑也还算逼真 最惊艳的一首莫如《毁人不倦》。 几片 来自松岛的枫叶 堆叠 魅惑血红的感觉 少年 从这里开始新的体验 最后 造了孽 一月 当半数生命终结 付钱 付到忏悔的境界 蜕变 洒下了一滩碎片 它毁人不倦 初夏的雨点 落得太敷衍 习惯了随随便便 被放任的夜 被放任的苟且 都怪它怂恿了拉链 初夏的雨点 落得太敷衍 习惯了不辞而别 激情已退却 她也不再呜咽 体谅了爱情的肤浅 初闻只觉鬼魅。第一次听到这样奇奇怪怪的情歌,虽然旋律还算顺耳。 查后才知,这首歌批判的大概是 正规性教育的缺失导致的过早的冲动 性行为的不良后果。 中间隐隐约约听到“为革命保护视力”,初觉好笑且不搭,但后来细思,同为身体的一部分,为何要把视力健康和生殖健康如此区别对待呢?前者从小开始千叮咛万嘱咐,后者则遮遮掩掩爸妈老师皆有恐避之而不及。 (那时我13岁,能在那个年龄听到这样的歌曲真是幸运之极了。) 《千百度》是几乎唯一一首延续早期作品风格的中国风佳作,显然取材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但是许嵩的演绎甚是优雅,完全没有堆砌的生硬感。 清幽的氛围,递进的情绪,气韵、意境不输诗词。 关外野店 烟火绝 客怎眠 寒来袖间 谁来为我 添两件 三四更雪 风不减 吹袭一夜 只是可怜 瘦马未得好歇 怅然入梦 梦几月 醒几年 往事凄艳 用情浅 两手缘 鹧鸪清怨 听得见 飞不回堂前 旧楹联红褪墨残谁来揭 我寻你千百度 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 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 灯火阑珊处 同年下半年发行的游戏推广曲《天龙八部之宿敌》,中国风的歌词依然相当惊艳。 三月春花渐次醒,迢迢年华谁老去。 当恩怨各一半,我怎么圈揽。 我借你的孤单,今生恐怕难还。 3 有人说《苏格拉没有底》是许嵩的巅峰之作。 从传唱度上来看,确实是这样。 至少《苏》之后,我们初中班上不再有大堆大堆的女孩子默写许嵩的歌词了。 2012年,许嵩发行了《梦游记》,可能除了主打情歌《幻听》之外,很多人一首都没听过。 梦游计 同时期,徐良发行了《不良少年》,坏女孩友情出演;汪苏泷发行了《万有引力》,桃花扇有点甜。 白天我和朋友在操场在阳光下唱着”你若离去后会无期""那时我放开你的手转过身只剩了保重你话都没说却哭了很久很久”; 夜晚我就悄咪咪用爸爸闲置的MP4听着许嵩的新专辑。 我承认《梦游记》这张专辑里几乎没有那种听一遍就会完全爱上的歌。 但是在深夜把整张专辑听过3遍以后,会爱上每一首。 这张专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俯视中带一点温情。 《伴虎》写君臣关系,《对话老师》写师生关系,《幻听》写情侣关系,《亲情式爱情》写夫妻关系,《闺蜜》写塑料姐妹情,《全球变冷》写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相比上一张专辑,许嵩不再使用那么多隐喻象征,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也许没有了爱情歌曲的外衣,受众不如从前。 相比后期发行的《青年晚报》和《寻宝游戏》,这一张专辑的歌词确实没有那么成熟,然而在情歌为王的年代,着实是一股清流。 最喜欢主打歌《胡萝卜须》的怪诞的黑色幽默。(是一首要多听几遍的歌曲。)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先有女还是先有男 成年人没空思考 小孩又想不出答案 聚光灯照在了头上 热量激活他的脑浆 观众一多他会紧张 观众一少他又会彷徨 青春舞台来往往很多人 人模狗样 偏见与傲慢轮番拜访 方式不详 如果所有童年回想 只剩哭喊了几嗓 一个人散落天地 没人爱 已绝望 哦 胡萝卜须抓住鼹鼠 抛向天空 然后盯住它 盯住它直到手脚折断 抽搐翻滚 脑袋也开花 哦 胡萝卜须不够残忍 颤抖了手 热泪也落下 他可以逃开吗 进退在哪儿 他从未有过家 那傲慢的、偏狭的、让愤懑也让你成长的眼神。 那扭曲的、荒诞的、隐藏在道德外衣下的暴力。 每每看到“青少年犯罪”“原生家庭””校园霸凌”这样的字眼,就会想起这首歌。 那是一个锋利的闭环。 《幻听》是唯一一首传唱度较高的情歌,但是并没有落入俗套。许嵩把亲身经历切成细节与画面,并不是新颖的题材,但是从“听歌”切入,歌是人非,偷看前任的微博,听她在听的歌,这种微妙的情感也真是“经历过的人会懂”吧。 当日嫌它的唱法做作 现在听起来竟然很生动 可能是时光让耳朵变得宽容 没有华丽的语言、高深的修辞,看似简单却戳心。 《装糊涂》看似是讲男女关系,其实暗含士大夫和朝廷的关系。(感谢豆友@斯宾诺莎的分享) 讲的是公元569年,一位读书人或士大夫(特别忠于国家忠于朝廷),但是有一天忽然发现,朝廷撒了很多谎,他开始陷入矛盾,但他毕竟是爱朝廷的,所以他揣着明白装糊涂,依然爱着朝廷,依然相信朝廷是善意的谎言,认为朝廷撒谎有它的苦衷。 但直到有一天,它发现朝廷撒谎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颠倒黑白,他怕积重难返,但各方面的利益权衡他依然很纠结:他对朝廷的爱,他自己的安全,明哲保身还是直言讽谏,各种纠结中才有了这句: 我的心真的觉得好堵,难道是我涵养不够 想说不能说出口,压抑在我的心中, 我装糊涂,我装到某天真糊涂。 总之,装糊涂可以理解为嵩哥的历史观,讲一个古代的士大夫或读书人内心的心理细节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