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优秀的专辑 不等于十首歌曲的联播

能听出陈奕迅独特而细腻的味道的,大多数都是他的粤语歌曲,这恐怕是很多人的共识。即使是说到一些传唱率颇高的劲歌热曲,一如『十年』、『K歌之王』之类,许多人也会不忘加上一句:其实这些歌曲粤语版本的演绎相对更好。的确,对于歌手而言,把握母语总会更为驾轻就熟一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陈奕迅的国语专辑都品质平平。曾经以为,陈奕迅出的国语专辑总是显得诚意不够,只是把已经唱红了的粤语歌重新填上国语歌词,然后进工作棚机械化地录音一番,就能够交出一张所谓全新打造的国语大碟了。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不然。
说起陈奕迅国语歌曲的黄金时代,不能不提到他在英皇旗下,同台湾艾回唱片一共合作出版发行的三张经典之作:『反正是我』、『Special Thanks to...』和『黑·白·灰』。如果说『反正是我』开启了陈奕迅国语专辑全新的起点,『黑·白·灰』让他在内地真正地大红大紫起来,那么『Special Thanks to...』则是这三部曲中最为辉煌的高潮部分。这一张专辑深刻而清晰地向欣赏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简单但经常被忽视的道理:一张优秀的专辑,并不等于十首歌曲的联播。
以唱片曲目的角度来看,这张概念完整的专辑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三首以『Special Thanks to』为标题的串场短曲,既映合了唱片标题,让整张专辑体现了不同一般的整体感,同时也表达了陈奕迅作为歌者对于同事、爱人、听众、家人,对于感动、诚恳、爱护、容忍的感谢。三首短曲感情不断递进,唱片伊始的第一首在内容上虽然感情丰富,低沉而内敛,却丝毫不喧宾夺主,较好地引导了专辑的主打曲目『你的背包』。第二首感谢曲则介于『想哭』和『人造卫星』这两首风格迥异的曲目之间,起到了不错的承上启下的传递作用。而第三首弹唱则是唱片的压轴曲目,继承了之前『狂人日记』的闷躁与绝望,并在唱词立意上与之进行呼应式的拔高和升华,由个人情感扩展到了更广大范围群体的容忍与宽恕。三首串场曲目虽不是专辑正式曲目,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构架专辑完整性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正式演唱曲目的选择与设置上,专辑也充分考虑到了编排上的延续感与渐近感。但从十首歌曲本身的角度来讲,歌曲的主旨均十分明确地突出了『故事性』。林夕在歌词创作的过程中,即始终将故事感戏剧感融入进专辑整体的氛围中,因而其作品非但不是十首新歌简单的拼凑,而更像是一出完整音乐剧中的十段插曲,让人回味无穷。
具体来说,正如专辑文案中体现的那样,十首歌曲中既包括了如『你的背包』那样睹物思人的爱恋情结,也又像『谢谢侬』中龙套演员期待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渴望;既有『想哭』中旧情人重逢时欲说还休式的激动与尴尬,也有『没有手机的日子』中对于没有烦闷困扰的简单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歌词创作上,意图更为明显的或许是『故事』和『狂人日记』。前者通过科学家霍金『探索宇宙存在论』、涅磐乐队主唱科本『吞枪自杀』等人生故事的串联,体现出了一种全景式而略带戏谑的全新感受。而后者则通过歌者第一口吻的阐述,从『希望长大以后不犯错』、『希望一家几口好好过』到『希望流浪的人有个窝』、『希望世界和平没战火』,直到以『希望我的希望不算多』近乎狂啸式的呼喊后迅即落寞收场,以『狂人日记』这一辛酸而讽刺的口吻,透露出对于现实的无奈与嘲讽,为这张故事化的专辑做了一个响亮而意犹未尽的结尾。个人认为,这张『Special Thanks to...』也是林夕在音乐专辑中整体发挥最为突出的一次。
这张可以说是首首皆精品的专辑,在曲目的编排上看得出也做过了精心的考虑。唱片前半段以讲述恋爱情感、个人奋斗、心绪宣泄等为主题材的歌曲组成,让听众听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生百味,甜酸苦辣一应俱全。而唱片从概念性的『人造卫星』开始话锋陡转,主旨上更为贴近关注广泛层面上的社会百态,从一些当代主流流行音乐鲜有触及的角度,毫不矫揉造作地唱出了创作人对于时代的关注。不论由小及大还是从大观小,整张专辑立体地呈现了现代人真实而独特的生存状态,不仅从多个层次上引起了听者的共鸣,且也让人不禁感叹唱片的整体立意得到了质变般的提升。
如果说『Special Thanks to...』在创作上,就体现出了不同他者的深思熟虑的话,那么演唱人陈奕迅出色的演绎,则在专辑完整性的突出体现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陈奕迅在演唱上的扎实功底在他之前的专辑中似乎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在这张精心打造的经典唱片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他的突破。
陈奕迅标志性的代表作,或许应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基调阴暗、表现在情感上陷入困苦的寂寞伤歌,如『K歌之王』、『兄妹』等;另一类则是节奏激氲,透露出陈奕迅本人耍宝本性的快歌,如『爱是怀疑』、『太空漫游』等。其实陈奕迅是一个乐于且敢于尝试不同音乐类型的歌手,譬如关乎亲子关系题材的『Shall We Talk』等较难把握情感的歌曲,也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足见其对于歌曲理解之通透深厚。
而陈奕迅的这种多元性特质,在『Special Thanks to...』专辑里得到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陈奕迅的演唱方式,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针对专辑中的不同歌曲,做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化和尝试。这其中,既有像『想哭』、『你会不会』中那样较为传统的演绎手法,也包括了『人造卫星』、『没有手机的日子』里放得更开、更大胆、更具突破性的演唱方式,让人在对其唱功啧啧称叹的同时,也帮助欣赏者能够更为直接地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现效果。
陈奕迅独特而富有变化的演唱,让专辑在得以保持极高统一性的同时,显得丰满立体而不单调乏味。这是这张专辑拥有如此高品质的又一重要原因。
『Special Thanks to...』对于陈奕迅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张作品,凭借在这张充满故事性的专辑中的出色发挥,他成功地获得了第14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演唱人奖,成为了继张学友之后,获得这一普遍公认的国语乐坛最高奖项的第二位香港歌手。而这张专辑本身也凭借其卓越的整体水准,获得了金曲奖评审的一致高度肯定,夺得最佳国语演唱专辑大奖。另外,蔡政勋凭借『你的背包』入围最佳作曲人奖,林夕细腻而感人的作品『想哭』入围最佳作词人奖,而李振权也入围了最佳专辑制作人奖。这可以说是对于这张整体素质突出的流行音乐专辑的全面肯定。
观察流行歌坛,一张专辑获得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优秀的词曲、精致的编曲、倾情的演绎,甚至连包装设计、宣传推广等商业因素,一个都不应缺少。而如今音乐界越发浮躁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因素就在于,许多专辑在统一性上缺乏必要的整体概念,为了追求所谓的丰富性,拉拢更为广阔的市场基础,导致曲风过于繁杂,编排缺少章法,显得凌乱而不整洁,听后实在无法找寻出显著的优秀特质。整体感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本身的质感和成色,也影响了欣赏者在情感上的投入和延续。
而那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专辑,除了可能在歌曲品质本身就略胜一筹之外,统一与整体的专辑定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因素。王力宏『公转自转』专辑中开始弥漫着的带有个人印记的西方音乐痕迹;陶喆『陶喆』专辑中对R&B音乐开创性的引入与『黑色柳丁』专辑中对于社会和现实直接的关注与嘲讽;周杰伦『范特西』专辑中体现出的天马行空般的开阔创作思路;陈珊妮『后来 我们都哭了』专辑中的诗意与失意、幸福与残酷、恣肆与压抑间轻盈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王菲『寓言』专辑满溢的荼靡、焦躁、虚幻和苍凉……
的确如此,一张成功的专辑,绝对不等同于十首歌曲的简单拼接,而更需要贯穿于歌曲之间微妙而至关重要的润滑与黏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陈奕迅的国语专辑都品质平平。曾经以为,陈奕迅出的国语专辑总是显得诚意不够,只是把已经唱红了的粤语歌重新填上国语歌词,然后进工作棚机械化地录音一番,就能够交出一张所谓全新打造的国语大碟了。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不然。
说起陈奕迅国语歌曲的黄金时代,不能不提到他在英皇旗下,同台湾艾回唱片一共合作出版发行的三张经典之作:『反正是我』、『Special Thanks to...』和『黑·白·灰』。如果说『反正是我』开启了陈奕迅国语专辑全新的起点,『黑·白·灰』让他在内地真正地大红大紫起来,那么『Special Thanks to...』则是这三部曲中最为辉煌的高潮部分。这一张专辑深刻而清晰地向欣赏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简单但经常被忽视的道理:一张优秀的专辑,并不等于十首歌曲的联播。
以唱片曲目的角度来看,这张概念完整的专辑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三首以『Special Thanks to』为标题的串场短曲,既映合了唱片标题,让整张专辑体现了不同一般的整体感,同时也表达了陈奕迅作为歌者对于同事、爱人、听众、家人,对于感动、诚恳、爱护、容忍的感谢。三首短曲感情不断递进,唱片伊始的第一首在内容上虽然感情丰富,低沉而内敛,却丝毫不喧宾夺主,较好地引导了专辑的主打曲目『你的背包』。第二首感谢曲则介于『想哭』和『人造卫星』这两首风格迥异的曲目之间,起到了不错的承上启下的传递作用。而第三首弹唱则是唱片的压轴曲目,继承了之前『狂人日记』的闷躁与绝望,并在唱词立意上与之进行呼应式的拔高和升华,由个人情感扩展到了更广大范围群体的容忍与宽恕。三首串场曲目虽不是专辑正式曲目,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构架专辑完整性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正式演唱曲目的选择与设置上,专辑也充分考虑到了编排上的延续感与渐近感。但从十首歌曲本身的角度来讲,歌曲的主旨均十分明确地突出了『故事性』。林夕在歌词创作的过程中,即始终将故事感戏剧感融入进专辑整体的氛围中,因而其作品非但不是十首新歌简单的拼凑,而更像是一出完整音乐剧中的十段插曲,让人回味无穷。
具体来说,正如专辑文案中体现的那样,十首歌曲中既包括了如『你的背包』那样睹物思人的爱恋情结,也又像『谢谢侬』中龙套演员期待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渴望;既有『想哭』中旧情人重逢时欲说还休式的激动与尴尬,也有『没有手机的日子』中对于没有烦闷困扰的简单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歌词创作上,意图更为明显的或许是『故事』和『狂人日记』。前者通过科学家霍金『探索宇宙存在论』、涅磐乐队主唱科本『吞枪自杀』等人生故事的串联,体现出了一种全景式而略带戏谑的全新感受。而后者则通过歌者第一口吻的阐述,从『希望长大以后不犯错』、『希望一家几口好好过』到『希望流浪的人有个窝』、『希望世界和平没战火』,直到以『希望我的希望不算多』近乎狂啸式的呼喊后迅即落寞收场,以『狂人日记』这一辛酸而讽刺的口吻,透露出对于现实的无奈与嘲讽,为这张故事化的专辑做了一个响亮而意犹未尽的结尾。个人认为,这张『Special Thanks to...』也是林夕在音乐专辑中整体发挥最为突出的一次。
这张可以说是首首皆精品的专辑,在曲目的编排上看得出也做过了精心的考虑。唱片前半段以讲述恋爱情感、个人奋斗、心绪宣泄等为主题材的歌曲组成,让听众听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生百味,甜酸苦辣一应俱全。而唱片从概念性的『人造卫星』开始话锋陡转,主旨上更为贴近关注广泛层面上的社会百态,从一些当代主流流行音乐鲜有触及的角度,毫不矫揉造作地唱出了创作人对于时代的关注。不论由小及大还是从大观小,整张专辑立体地呈现了现代人真实而独特的生存状态,不仅从多个层次上引起了听者的共鸣,且也让人不禁感叹唱片的整体立意得到了质变般的提升。
如果说『Special Thanks to...』在创作上,就体现出了不同他者的深思熟虑的话,那么演唱人陈奕迅出色的演绎,则在专辑完整性的突出体现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陈奕迅在演唱上的扎实功底在他之前的专辑中似乎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在这张精心打造的经典唱片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他的突破。
陈奕迅标志性的代表作,或许应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基调阴暗、表现在情感上陷入困苦的寂寞伤歌,如『K歌之王』、『兄妹』等;另一类则是节奏激氲,透露出陈奕迅本人耍宝本性的快歌,如『爱是怀疑』、『太空漫游』等。其实陈奕迅是一个乐于且敢于尝试不同音乐类型的歌手,譬如关乎亲子关系题材的『Shall We Talk』等较难把握情感的歌曲,也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足见其对于歌曲理解之通透深厚。
而陈奕迅的这种多元性特质,在『Special Thanks to...』专辑里得到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陈奕迅的演唱方式,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针对专辑中的不同歌曲,做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化和尝试。这其中,既有像『想哭』、『你会不会』中那样较为传统的演绎手法,也包括了『人造卫星』、『没有手机的日子』里放得更开、更大胆、更具突破性的演唱方式,让人在对其唱功啧啧称叹的同时,也帮助欣赏者能够更为直接地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现效果。
陈奕迅独特而富有变化的演唱,让专辑在得以保持极高统一性的同时,显得丰满立体而不单调乏味。这是这张专辑拥有如此高品质的又一重要原因。
『Special Thanks to...』对于陈奕迅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张作品,凭借在这张充满故事性的专辑中的出色发挥,他成功地获得了第14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演唱人奖,成为了继张学友之后,获得这一普遍公认的国语乐坛最高奖项的第二位香港歌手。而这张专辑本身也凭借其卓越的整体水准,获得了金曲奖评审的一致高度肯定,夺得最佳国语演唱专辑大奖。另外,蔡政勋凭借『你的背包』入围最佳作曲人奖,林夕细腻而感人的作品『想哭』入围最佳作词人奖,而李振权也入围了最佳专辑制作人奖。这可以说是对于这张整体素质突出的流行音乐专辑的全面肯定。
观察流行歌坛,一张专辑获得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优秀的词曲、精致的编曲、倾情的演绎,甚至连包装设计、宣传推广等商业因素,一个都不应缺少。而如今音乐界越发浮躁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因素就在于,许多专辑在统一性上缺乏必要的整体概念,为了追求所谓的丰富性,拉拢更为广阔的市场基础,导致曲风过于繁杂,编排缺少章法,显得凌乱而不整洁,听后实在无法找寻出显著的优秀特质。整体感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本身的质感和成色,也影响了欣赏者在情感上的投入和延续。
而那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专辑,除了可能在歌曲品质本身就略胜一筹之外,统一与整体的专辑定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因素。王力宏『公转自转』专辑中开始弥漫着的带有个人印记的西方音乐痕迹;陶喆『陶喆』专辑中对R&B音乐开创性的引入与『黑色柳丁』专辑中对于社会和现实直接的关注与嘲讽;周杰伦『范特西』专辑中体现出的天马行空般的开阔创作思路;陈珊妮『后来 我们都哭了』专辑中的诗意与失意、幸福与残酷、恣肆与压抑间轻盈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王菲『寓言』专辑满溢的荼靡、焦躁、虚幻和苍凉……
的确如此,一张成功的专辑,绝对不等同于十首歌曲的简单拼接,而更需要贯穿于歌曲之间微妙而至关重要的润滑与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