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喜好,一些随笔

我从来不太喜欢看他硬邦邦的话语。带刺的,尖酸的或者是挖苦的讽刺的,尽管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他有理,可是因为我总是选择性的原因,所以不愿多看。
昨天看到一个小片断,说他并不喜欢梅兰芳。不喜欢京剧。于是想起他写的社戏或者相关的片断,觉得真是。不喜欢也没什么,好像我不喜欢吃硬邦邦的东西,总不能说我很喜欢,对不。
一百样米养一百样人。其他不说什么,他的赤子之心还是为人所敬佩。但是看到这一段,就觉得有时他的包容性也实在小。或者不应这么说,只能说,他的原则性那么强,并不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瞧瞧。
当年他化名"张沛",在《中华时报.动向》上发表了《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上篇中说:梅兰芳不是生,不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是俗人的宠儿,士大夫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地《天女散花》,扭扭地《黛玉葬花》,先前都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 ,但大多数人看不懂……
鲁迅确实从小不喜欢看京剧。他自己也说,京剧留给他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班人乱打",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
即使五四时期,他也不愿意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毫无美学价值"。至于公认的京剧表演中的象征意义,他更进一步的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他(这里指梅兰芳)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
很多这样的话语,终于为梅兰芳所知道以后,内心里的波澜自然泛起不少。建国以前,梅兰芳担任的是戏剧家协会的主席和文联的副主席。他们理应经常一起碰头和见面。但是,梅兰芳却总是从来不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即使出席,也往往不是迟到就是早退。他就是用这样的一种默默的方式表示抗议。用沉默来表达自己心里的不满……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对我来说,历史的原因离我远得这么不切实际,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回这事,我也觉得鲁迅的说法显然不妥。
对于京剧,我觉得近代的确实听起来没有多大的味道,这京剧一走进京以后,和政治挨上了边,失去了更多原来美好的东西,确实有些使人遗憾。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它仍然是我们国碎的实在的意义。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肤浅的看法。
昨天看到一个小片断,说他并不喜欢梅兰芳。不喜欢京剧。于是想起他写的社戏或者相关的片断,觉得真是。不喜欢也没什么,好像我不喜欢吃硬邦邦的东西,总不能说我很喜欢,对不。
一百样米养一百样人。其他不说什么,他的赤子之心还是为人所敬佩。但是看到这一段,就觉得有时他的包容性也实在小。或者不应这么说,只能说,他的原则性那么强,并不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瞧瞧。
当年他化名"张沛",在《中华时报.动向》上发表了《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上篇中说:梅兰芳不是生,不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是俗人的宠儿,士大夫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地《天女散花》,扭扭地《黛玉葬花》,先前都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 ,但大多数人看不懂……
鲁迅确实从小不喜欢看京剧。他自己也说,京剧留给他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班人乱打",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
即使五四时期,他也不愿意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毫无美学价值"。至于公认的京剧表演中的象征意义,他更进一步的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他(这里指梅兰芳)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
很多这样的话语,终于为梅兰芳所知道以后,内心里的波澜自然泛起不少。建国以前,梅兰芳担任的是戏剧家协会的主席和文联的副主席。他们理应经常一起碰头和见面。但是,梅兰芳却总是从来不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即使出席,也往往不是迟到就是早退。他就是用这样的一种默默的方式表示抗议。用沉默来表达自己心里的不满……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对我来说,历史的原因离我远得这么不切实际,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回这事,我也觉得鲁迅的说法显然不妥。
对于京剧,我觉得近代的确实听起来没有多大的味道,这京剧一走进京以后,和政治挨上了边,失去了更多原来美好的东西,确实有些使人遗憾。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它仍然是我们国碎的实在的意义。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肤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