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姜昕到简•奥斯汀,唱给独立女性的《岁月如歌》
撰文 / 王击凡
1.姜昕的1/4世纪
刚过去的10月26日,是内地摇滚唱作人姜昕的49岁生日。生于1971年的她,一直跟这个浮华的娱乐名利场,保持最恰到好处的距离。到了即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姜昕在今年的生日之前,交出了一张名为《岁月如歌》的答卷。
虽然姜昕早在1996年就已经出道,但从横空出世、惊艳世人的第一张专辑《花开不败》至今,在这二十四年间,姜昕一共也只发表过五张完整的录音室专辑。平均算下来,每五年才发一张唱片,这也是姜昕不愿妥协、一心求好的作者心态。
比起为了发片而发片,此时此刻云淡风轻的姜昕,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认真生活上。一个真正的创作者,只有静下心来练习与自己好好相处,才能从生活中发掘出更值得创作的题材。《岁月如歌》对姜昕来说,就是这样一张“知天命”的专辑。
从1996年的《花开不败》、2001年的《五月》、2004年的《纯粹》、2007年的《我不是随便的花朵》,再到我们现在听到的《岁月如歌》,姜昕在这1/4世纪里走过的音乐路,又岂止万水千山?她把经历过的跌宕起伏,都诚实地放进这张唱片里头了。
姜昕亲眼见证过中国摇滚圈最辉煌、也最不可复制的那段荣光岁月。念大一的时候,姜昕就已经认识了窦唯、丁武(唐朝乐队主唱)、张炬(原唐朝乐队成员,95年因车祸去世)、李彤(黑豹乐队吉他手)这些后来在内地摇滚史上留名的英雄人物。
与英雄同代的姜昕,并没有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叱咤风云的女英雄。她的作品始终是剑走偏锋的路线,无论放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相对小众的个性化产物。但这并不代表着姜昕的音乐不好,只是她要找到知音人的难度,要比其他歌手都困难得多。
但姜昕竟然就这样咬牙坚持下来了,她甚至把这种独特的风格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当年惨些无人问津的另类曲风,坚持了二十多年后,也活生生地成了乐坛传奇。当我们听见越来越多无病呻吟的摇滚女艺人,就越是怀念姜昕音乐里自然流露出来的诚恳。
其实,娄烨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还特意为姜昕留了一个量身订造的角色:化妆舞会上的摇滚女歌手。电影中的姜昕,在唱歌时始终都没有把面具摘下来,就正如世人始终对“姜昕”这两个字有着太多的误读一样——她一点也不介意。
无论你将如何解读姜昕暌违乐坛多年的这一张《岁月如歌》,这些歌里的百转千回,或许只有姜昕自己最懂得。即使为了“做自己”、超过十年没有发片,姜昕亦在所不惜。如此忠于自我的倔强,或许早就深藏在姜昕的音乐血液里,与她共生共长。
如果从九年前的EP《温暖的房间》开始算的话,《岁月如歌》接近十年的时间跨度,可谓是华语唱片之最了。《温暖的房间》本是《岁月如歌》发行前的预热EP,没想到专辑却因为种种原因耽搁了下来。所幸的是,姜昕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创作的热情。
在音乐工作接近停摆的这九年岁月之间,姜昕也经历了很多突如其来的变化:亲如手足的工作伙伴必须暂时离开她的身边,合作无间的制作人也要搬去别的城市,还有,她人生中史无前例的一次巨大变故……要真正做到“拥抱变化”,谈何容易?
历尽世间沧桑之后,专辑的同名标题曲《岁月如歌》,是姜昕花了最多时间来打磨的一首。在录制整张唱片的漫长过程中,她始终对专辑里最重要的这首歌,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满意”,但又始终讲不出让她不满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到了专辑制作的尾声,姜昕才在某个灵光乍现的瞬间,恍然大悟“放过自己”的道理。姜昕终于明白到,生命里没有那么多百分之百的完美,一首歌能在当下做到极致,已是难能可贵。《岁月如歌》这张专辑,就是岁月留给她的“释怀”功课。
“时常逆着光阴去寻觅”的姜昕,也把自己活过半世纪、也唱了1/4个世纪的大彻大悟,都写进了《岁月如歌》的歌词当中:“回到那清澈的热情的生活里面,分享那把天地照亮的爱和阳光,成为那敏锐的勇敢坚定的自己!”
正如姜昕唱的:每个昨天,都通往明天。从坚硬到柔软,从过去到未来,《岁月如歌》是姜昕对昔日美好时光的一次自我回溯与检视。她笔下的这些歌,不是仅仅停留在怀旧层面的追忆留恋,而是为了重新出发而累积下来的珍贵“勇气”。
2.诗性的歌词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女诗人路易丝•格吕克。她曾在17岁时因为厌食症而辍学,并展开了长达七年的心理辅导治疗。这样特别的经历,反而使得她能从相对比较抽离的角度去认清自己,并学习该如何去体察内心的需要。
诺奖给出的得奖理由是,路易丝•格吕克诗意的文字是“最朴素的美”。同时,她笔下的诗歌,也使得“美的存在”更具普遍性。对我而言,姜昕这些年来,在她的歌里写下的每句歌词,同样也诚实地记录了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好。
于是,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相当疯狂的念头:假如鲍勃•迪伦的词作能力排众议拿下诺贝尔文学奖,那么,在华语文坛相同地位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里,姜昕这些优美的歌词,会不会有朝一日也能占有相应的一席之地?
在我们华人的文化里,好像很少会正视流行歌词的重要性与社会影响。其实,当年流传下来的许多经典古诗词,最初都是以唱词的形式在市面上流通的。好音乐口耳相传的传播范围,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来得更加宽广。
能把一份歌词写得工整押韵、写得人人称善,甚至能把歌词写进每一位听众的心里,这既是写词者天生自带的天赋,同时也需要创作人后天不断习得的观察世情能力。在生活里不断成长、不断学习的姜昕,绝对无愧于自己的这份创作天赋。
即使抽掉音乐的部分,姜昕每一首挥洒自如的歌词,都是相当动人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字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女性文学常见的小情小爱里头,而是善于从现象发现本质,“以小见大”地对某个意象抽丝剥茧,最终成就一首歌词的创作高度。
就拿新专辑中的这首《两个人的茶》来说,姜昕就把一首很容易流于俗套的小情歌,写出了弥漫着淡淡茶叶香气的浪漫意境:“你对我说,爱情是什么,是两个人的茶,我们慢慢的品它,品味那甘甜清香,品味那平淡苦涩的变幻……”
虚无缥缈的爱情,是很难用具象的东西来具体说明的。所以在这首歌里,姜昕用了巧妙的赋比兴手法,把“遥望远方山麓,那儿有两棵年老槐树”比喻成正在喝茶的情侣二人,就像两棵老槐树一样日夜相伴,从容地分享彼此丰饶自然的生命。
姜昕大概是非常懂得该如何写一首好诗的。从她笔下流淌出来的这些歌词,美好得就像诗歌一样,但又不是单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凭文字自身简洁有力的力量,深刻打动它的读者。这对一位流行文化的创作者来说,实在是相当难以企及的成就啊!
最近出差比较频繁的日子里,我都会在赶往机场、乘搭早班机的无人高速公路上,听着姜昕的《日出》,目送眼前的旭日徐徐升起。这是姜昕新碟“打头阵”的第一首歌,同时也为《岁月如歌》整张专辑,开启了一个无比辽阔的大格局。
“人生戏剧变幻无常,让故事自然流淌,我只管静静的捕捉,熠熠动人的闪亮……”《日出》里的这句歌词,正好就是姜昕做《岁月如歌》这张专辑的创作思路:把日常生活中那些细碎的闪光点串起来,打磨成一条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珍珠项链。
人只有在真正成熟后,才会学懂珍惜命中注定、恰逢其会的“一期一会”。每一次相遇,都是命运珍贵的赠予。“感谢生命里,所有的会发出光的讯息”,姜昕在创作过程中领悟到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些可一不可再的相遇,就是“悄然照亮心的方向”。
此时此刻在听《岁月如歌》的你,无论是身处于高山之巅、大海之岸,还是置身在繁华城市、宁静乡野,面对旅途上无法预测的起伏跌宕,曾经在成长过程中被姜昕的音乐拯救过的你我她,都不会再迷失各自的方向。“因为,我早已把自己嫁给那灿烂光芒!”
3.简•奥斯汀的梦
随近年深居简出、越来越少在社交平台露面的姜昕,上一次的微博发言,还停留在国庆假期:“感慨万千,抵不上好好生活。”言简意赅的十一个字,似乎也道尽了姜昕当下的内心所想。与其多说,不如多做;与其顾着作秀,不如好好生活。
不同于那些热爱在社交平台分享各种日常点滴的年轻艺人,选择“大隐隐于市”的姜昕,更情愿把时间用来“好好生活”,然后再把她在生活中体悟到的一切所感、所思与所得,汇聚而成创作时在她笔下自由流淌的涓涓细流。
姜昕这一套近似于老一辈手艺人“从生活中来,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创作方法论,我们已经很难在大多数时下的唱作人身上寻觅到。这当然不是一条什么捷径,但像姜昕这样慢慢地、踏实地努力往前走着,总是教人心安一点。
是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姜昕的写词方式、演唱风格、创作、音乐路线,始终都特立独行于这个时代之外。套用某句经典的唱片文案,就是“没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华语女声,会像她这样唱歌”。
自2007年的《我不是随便的花朵》之后,姜昕已经有十三年没有发行过完整的录音室大碟了。《岁月如歌》这张唱片背后所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辛酸,自是不足为外人所道也。但亦正是这些五味杂陈的经验,丰盈了姜昕今次的创作。
再度与亲密无间的老搭档星外星音乐合作,姜昕非常感激星外星音乐总裁周小川,对她一如既往的无条件信任,并让她可以继续自由地做自己想要的音乐:“这回大概让星外星赔钱了,所以特别感动,因为你(周小川)的相信。”
同样无条件相信姜昕的,还有积极参与《岁月如歌》这张专辑的老朋友张楚、祝小民、沈会斌、王钰棋。越发低调的张楚,还特别为久未发片的姜昕贡献了《十二月的花》的旋律。张楚的义气跨刀,也使得姜昕萌生出新的创作灵感。
从《我不是随便的花朵》到《十二月的花》,姜昕的创作心路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总爱把女性比作花儿,但时光残忍,韶华易逝,好花亦未必堪折。在苦寒的十二月,曾经明艳照人的花朵,还能再一次“盛放”吗?
“你说冰雪从来不能淹没梦,就像疼痛并不能阻挡蝴蝶破蛹!”这是来自姜昕的答案。一个成熟的独立女性,要冲破世俗的重重障碍,最终得以“成为自己”,少不免要经受好几番如此这般“破茧成蝶”的痛苦蜕变过程。
整张《岁月如歌》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姜昕与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隔空对话的《那个简•奥斯汀》。即使身处在不同的时空,彼此相隔了数百年的姜昕与简·奥斯汀,依旧面对着大致相同的现实困局:现实逼人,女性创作者该如何自处?
“心里总有个声音,不停的提醒自己,要擦干最疼痛的眼泪,才可以看清楚更加灿烂的幸福……所以我才会一直注视着远方,并且相信我一定能够实现我的理想,所以我才又把爱交给了诗行,让它在孤单的夜带领我,走出迷惘!”
姜昕此刻正在致力于完成的,也是简•奥斯汀当年的未竟之业:用自己笔下的字字句句,唤醒女性心中的梦想,让她们“找回自己”。不同的是,简•奥斯汀写的是《傲慢与偏见》这样的爱情小说,而姜昕传播理念的载体,则依然是她最爱的音乐。
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十二月,只要你想,你就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来。感激姜昕,用音乐为许多跟她一样正经历这个过程的女性,写下了最温柔的鼓励。不妨听一听她在《塞纳河上的雨》写下的这句心声吧:“人生路上,纵有风雨,可也有爱,生生不息!”
微博:@王击凡
公号:豁达音乐时代
邮箱:xiaowangzi1984@126.com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