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面音符

从小音乐课都在挂科边缘,五音不通,乐理抓瞎,以下都是浅薄的学习记录...
先上我自己的一些直观感受。看电影的时候就非常明显感觉曲子难以用传统的乐理分析,轰炸感强烈。除了几段比较明显的段落变化外,很难找到以往拆解配乐时我比较习惯用的声部、乐器,当时真的非常迷惑完全感受不到乐器音色的存在,也无法感受到一般意义上的旋律感,反正我是不能分辨音乐里面代表不同人物不同状态的部分。
出电影院差不多循环了一周,再稍微用枪版回顾了下剧情,非常惊讶发现整个配乐压根就是音效,完完全全的高信息负载音效和采样音,利用各种环境音响混合和原始打击乐(《RAINY NIGHT IN TALLINN》中的交响乐团调音、走路摩擦、撞击、爆炸都被设计到配乐中),只一个手指就可以数的过来的音符构成的近90分钟...的...音乐音响混合物。
设计出来的高概念怪物,只为节奏服务
以下内容大量参考重轻和Rax_Xu两位大佬的解读
整个配乐都是诺兰视听创作理念的一次继承。剥夺观众跳出银幕的沉浸,保证声音的可预测性
巨大音量:用高强度打击感强化奇观并控制观众思维,抢夺空间。音量越大,越容易克服响度竞争,从客观上加强动态表现力
高概念采样音效和长时间配乐:不使用传统的自然声学乐器和电声乐器声音音响,通过真实生活环境采样与合成器使单一乐器演奏的作品自由变化。如利用Oscillator(振荡器)、Filter(滤波器)、效果器等来自由改造声音
信息过载:近百条的各种音乐轨道同时出现,造成信息繁复感,远超复现真实的效果
滤波: 低通滤波器在允许低频“通过”的同时会切掉更高的频率。反之即高通滤波器。让原本规律的声音产生由明亮到黯淡,产生展开收紧的空间感
包络:随着时间的延长,打开或关闭滤波器,来模拟原生乐器声音的自然衰减。衰减越慢,声音越连贯
振荡器:产生合成震荡,叠加低音,产生厚重感
隐藏音:类似不同部分响度和完整度不同,相互交叉于打击乐中,通过高低长短的变化时而出现作用于关键视觉节奏
Attack:声音到达最大音量的瞬间特性(时间)
正弦波(Sine)、三角波(Triangle)、锯齿波(Sawtooth)和方波(Square)叠加
低频振荡器:用于Envelop(Amp,Filter,Pitch)调控其Depth
同时变量和过载,产生毛刺感;再加弯音轮调整音高,让单一循环音节产生完全不同的变化。让动荡的pitch变得稳定
以上主要参考《RAINY NIGHT IN TALLINN》、《MEETING NEIL》、《FREEPORT》
尽管在《信条》在视觉上采用时间倒转的概念,但是在音乐设计上并没有采用以往古典乐或之后无调性音乐中出现的一些体现音乐时间感的倒播、翻转、程序音等手法。更多让位于影片视觉设计,保证音乐奇观感,避免观众廉价直觉并保持期待遇锉。当然,在非常激进地大量使用合成器的基础上,还是使用了一些钢琴和管弦乐器做和声,所以...作为情感落点的《THE PROTAGONIST》会选择拿掉合成器回归满满人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