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心悸的时候,我就拿来听,成了我的一副心药。
第一次听还是在2013年的冬天,彼时刚经历一场车祸,在家休养。
心悸之于,在每天早晨听祂,等四十分钟的乐曲结束,起床洗漱也就结束了,心情也归于平静。
其曲
曲长41分51秒,也是这个曲子的名字,而专辑的名字是《箫乐冬炉》,整张专辑只有这一曲。
乐曲的即兴意味很浓,但是气质确实淡淡的,幽幽的,冷峻中透着温暖,完全给我一种江南冬季的那种潮湿和清冷,而在清冷中又有人情,有熨帖的抚慰,全曲妙就妙在此种浑然天成的气息里,绝不喧哗,绝不造作,就这样慢慢的,你自己都掉入这氤氲中,头皮也像做了轻柔的按摩,然后是呼吸的的稳定,心灵的放松。
以此故,每次心悸的时候,我就拿来听,成了我的一副心药。
繁体字,乐为 樂;药为 藥 。
说药是那种让人恢复快乐的东西(通常是草药,神农尝百草嘛),但从另外一种角度说,音乐也是让人恢复快乐的东西,不也是药吗?
其乐
先是以冬雨入耳,自然之声,自带一味清寒气质,然后是轻柔的钢琴和悠然的箫声,钢琴模仿雨滴,钢琴与箫声相互应和,一来一往,一往一来,像极了冬天窝在炉火边取暖是亲人间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冷中有暖,最可贵是那暖得你不觉得热情,只是自然,恰到好处。
箫声往往给人凄清的感觉,但是这里的箫乐尽管带着清冷气质,底蕴却是莫名温暖的。
后半段,音乐声落,雨声又起,听着觉得是路上的自行车悠悠地压过。小段的间歇之后又是钢琴声起,此时,街巷里各色人各色声在外面起来了,箫声继续唱和起来,雨声、箫声、琴声、冬雨里小街巷的环境声缓缓把人包围起来了。人似乎很自然地找到了所谓“胎息”。
其境
总觉得,这一曲是写冬雨里的江南小镇的。
去过一次乌镇,给我的感觉就是41’51″,或者说是《箫乐冬炉》。
有古意,但绝不刻意,倒有些遗世独立的感觉。仿佛一个小小古镇里,一对无名的父子,守着老宅子,自自在在过的生活:
“冬天来啦”
“嗯,下雨啦。”
“对啊。我去生火吧。”
“好呀,今天晚上想吃什么?” “冬笋出来啦,吃腌笃鲜好不啦。”
“要得呀,你把老婆孩子叫上呀。”
“小兰过几天就考完期末了,又要过年啦”
“过年好呀,过年吃汤圆,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小孩子最喜欢放鞭炮了”
“要等雨放晴。”
“冬笋多少钱一斤啊” “哟,比去年贵呢。”
“那也要吃的。”
……
类似这种,大概“悦亲戚之情话”就是这意味吧,
颇有些庄子意味。
其人
在听这张专辑前,我几乎不知道窦唯,也没有听过窦唯的摇滚。
所以,窦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箫乐冬炉》。
因为《箫乐冬炉》,开始寻找更多窦唯的音乐,比如四季四部曲的其他三部,比如《雨吁》《语虚 何以言知》,再比如《天宫图》等等。另外还有电影配乐,以及早期的摇滚作品。
但这张专辑最为特殊,在窦唯的音乐作品里也有较高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祂的豆瓣评分比较高,而是其中的人情是最重的。
也许是因为有窦唯父亲 窦绍儒 箫乐的加持,也许是因为在合成编辑音乐与环境音的自然协调,也许是父子之间用音乐的即兴唱和,总之这张专辑对我来说是复听率极高的。
如果是用CD听,感觉会更明显。窦唯的音乐已经不是表达自我,而是在造境,或者说是以乐移境,他和他的父亲,用钢琴和箫把江南的冬天用音乐交给了听者,是那么的中国,那么能将中国的美学自然而然地展现。
所以,这篇乐评不算什么,自自然然不带任何思绪和评价去听去感受,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