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显而易见,这是一首体现苗族人民勤劳、踏实、坚韧的歌曲。对于“未来民族”这个概念而言,乍听之下,它似乎显得不那么未来,曲、词都较朴素、简明,并非像《打粑粑》、《咩》那样电子元素明确、突出,第一遍就抓耳、洗脑,而更像是一首较为传统的民族歌曲,所以这首歌的讨论度和关注度并不是那么高。但反复听过之后,我想这首歌代表了《未来民族》这张唱片核心的价值观——从第一段汉语主歌对苗族人勤劳的概括,到第二段苗语对苗族人日常朴素、枯燥工作的大量白描,到第三段升华对苗族人坚韧精神的赞颂,细思之下,这些并非简单地歌颂苗族人,同时也是一首言志诗——新民族音乐之路,何偿不是道阻且长,艺术传承知易行难,表面看起来高级又风光,但面对成本、市场等众多外行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风险,选择坚持做新民族音乐,且追求卓越,其中的寂寞与艰难和山头田间的农活比起来,恐怕很难说哪一个更难熬,而他们也坚定的告诉每一个人:“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雪漫山坡,苗家人不怕路线向前走。”同时,这首歌本身词、曲的质量都极高,尤其是副歌苗语部分,带着一种崇高的神圣感,仿佛清晨的太阳,平等地照拂、疗愈着每一颗躁动、脆弱和不安的心,或给人安宁,或给人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何处?我们似乎很久不再谈论美德了,因为美德变的危险——太容易成为贴上“圣母”标签的靶子,就连阿朵自己上节目,如此自我克制,还是未免于难,而曲解、抹黑一个普通陌生人就更简单了,所以求生欲之下,我们都变得不再敢展露美德,也不再谈论,我们听着diss track,觉得自己进化成了刀枪不入的“标准现代人”,一点点剥脱传统文化烙刻在自己身上的印记,这样算是一种进步吗?这才是“未来”的模样吗?我认为,阿朵并不这么想,我也害怕这样的未来,我想这也是《苗》这首歌能给人力量的原因——它带着看起来与主流网络文化格格不入的传统美德,一种来自刀耕火种中演化出的让“人”成为“人”的精神,提醒、呼唤着在钢筋水泥森林中,那些已经做好放弃美德准备的现代人,虽然我们住在离地面几十米的空中,可是我们的根始终在土里。“压弯的芦苇必不被折断,燃烧的灯火必不被折断。”未来的路还很长,风行草偃,爱与善良必定是永恒的主题,新民族音乐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听到、喜欢。(cr.林斯虞D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