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也是靠不住的
【已刊发于平媒,请勿转载】
刘若英个人音乐风格是在2002年发行的第七张个人专辑《Love and City》达到一个高潮的。在此之前,女人们在情感中有点问题的时候顶多扪心自问一下“我这样爱你到底对不对?”,受伤了也就哭喊着“啊~多么痛的领悟”,再生气点就是“把爱剪碎了随风吹向大海”,实在烦了我“只爱陌生人”还不行么?到了刘若英这儿,彻底想开了,啥爱不爱的,天空再蔚蓝我也不抬头看了,一首一步到位的“一辈子的孤单”,谁能比我惨?
从这之后,《我的失败与伟大》《听说》《一整夜》无非是将这种惨劲儿从各个侧面丰富细化加工润色,进而巩固成一种彻头彻尾的流派。到了《我很好》,风格就是话语权了,刘若英一张嘴,我就知道我这辈子又他妈的要孤单了。『这个决定是多么艰难/爱你却选择离开/并不是我总把孤单当成习惯/未来并不如想像中简单······当你说 你都能理解我痛苦失神/害怕失去一个人/才想回到一个人/我会把这份爱存放在心的最底层』。曾经,她的歌词里似乎还有些来龙去脉,好像《后来》,讲述了一些”只怪当时年纪小,怎么恋爱没学好“的追悔莫及。再看现在,”爱你却选择离开你“这样的话已经如同那些伪彪悍的人生一样,不需要解释了。明白了么?现在要想幸福,努力的方向就是怎么艰难却执着的离开你爱的人。行吧,只要是自己的努力,都值得本人骄傲一下,但我还是不懂,这种不孤单就不罢休的劲头到底换来了什么?是解脱,释然,快乐还是继续追寻的希望和勇气?
好像都不是。的确,我们没有那么惨,但我们也经常被提醒:敢爱敢恨以泪洗面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不敢爱不敢恨才知性才透彻,才能在这个欲望都市里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离开和放手是因为害怕彼此受到伤害,这不仅正常而且才是真正牛逼的高尚的有觉悟的。这个时代多元化了,人所追求的东西也不再是一条简单直接的幸福路径,我们越来越可以在追求其他价值平衡自己的生活体系的同时,把感情的事儿或主动或被迫的不当不正不上不下的摆在那,在这种非稳定的状态中来探讨所谓的真爱的意义和获取的途径。
只能说,刘若英以一种雕琢的非常自然的知性女才气女的形象很好的迎合了这个时代里的一群人,他们经济独立,有点思想,看别人的问题头头是道,提到自己就莞尔一笑语焉不详,他们大都经历过不止一段不太成功也算不上失败的爱情,他们累积了一定的阴影却还心存着一丝希望,他们崇拜爱情的美好但是拒绝其中不可避免的伤害,他们即使在面对幸福到来的时候还是有心情有资本去折腾,怀疑,尝试否定之否定的考验和煎熬。之所以能够代这个表,或许是因为刘若英的怀疑和疏离以及豁出去不爱也死不了的那种大无畏精神始终保持着一种貌似经过了深思熟虑而沉淀下来的爱情学术味儿,同时又散发着一些不太刻意的独立和矜持,让某些人在某些情感阶段觉得异常的共鸣和信服,相见恨晚的认为只有这样的状态才能更接近并从而获得真爱。
刘若英情歌里面的爱情感悟统统是发生在”得不到“和”已失去“的状态下的,于是让人马上就能和”最珍贵“扯上关系。得不到的时候他们就看淡,看不淡的时候他们就抽离,抽不走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切都没发生过,这样也不会太难过”,实在都没法儿解释了我们还有“一辈子的孤单”垫底呢,怕啥!只是,这些其实和”最珍贵“都没关系,也根本无快乐可言,什么时候阿Q神经就变成了”知性“了呢?刘若英的歌声所代表的和她众多粉丝的感情世界一样,近乎炼狱,但离天堂遥不可及。
我们不应该用一句“一个歌手的风格与定位是唱片工业定制包装出来的结果”来解释刘若英这种拧吧状态的延续,或多或少,如此固定的风格是和歌手本人的真实生活态度和内心取向有所呼应的,就好象任贤齐本人其实就是个心太软的孱头,陈升也的确是个放荡不羁嗜酒又话痨的老流氓,李宗盛对感情和生活发掘的再深刻也无非就是对音乐那种玩乐状态的延续。刘若英也一样,从她早年在个人专辑中的词曲创作,到她和张艾嘉共同策划的《20.30.40》以及《生日快乐》,再到她个人的三本文字集,都能看明显看出这位歌手兼演员希望将那种情感中某个时期不稳定状态不断重复并演绎成流派的想法。
刘若英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又父母离异,说起来也是个苦孩子。我一直觉得,那些生命里尤其是童年时期有阴影的人不是其他正常人能够在短时间之内通过人间真情令其感化并拉回正常人生轨道的,非要这样,容易把自己也搭上。人家刘若英是有情感基础去继续怀疑和疏离的,毕竟被宠爱有加过,毕竟经历了一些阴暗面,毕竟人越独立越参省越是“靠不住主义”的忠实信徒。可是,作为庸庸碌碌的普通听众和消费者,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理由,就不要假想那么多复杂的拧吧的戏码背负在自己身上,时时刻刻都幽怨的对那些已经跟自己没关系的爱情缅怀着,成全着,后来着···
刘若英的《我想跟你走》有这样一段话:
小女孩仰头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学钢琴?”
妈妈说:“女孩子有一技之长是好的,如果有一天老公不要你了,你还可以教钢琴养活自己,甚至养活孩子。”
“可是他为什么不要我呢?”连婚姻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孩子问。
妈妈回答:“那不重要。起码我们做好了准备。
后来的电影《生日快乐》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这几乎就是刘若英情感价值观的核心:一切都可能无疾而终,因此,与其都将失去,那还不如在最美好或者貌似最美好的状态下嘎然而止各自封存,因为爱情,婚姻,男人都是靠不住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持有这样感情观和价值观的刘若英,也是靠不住的。
原文blog链接:http://caotieou.com/?p=311
blog九点链接:http://9.douban.com/subject/9114912/
刘若英个人音乐风格是在2002年发行的第七张个人专辑《Love and City》达到一个高潮的。在此之前,女人们在情感中有点问题的时候顶多扪心自问一下“我这样爱你到底对不对?”,受伤了也就哭喊着“啊~多么痛的领悟”,再生气点就是“把爱剪碎了随风吹向大海”,实在烦了我“只爱陌生人”还不行么?到了刘若英这儿,彻底想开了,啥爱不爱的,天空再蔚蓝我也不抬头看了,一首一步到位的“一辈子的孤单”,谁能比我惨?
从这之后,《我的失败与伟大》《听说》《一整夜》无非是将这种惨劲儿从各个侧面丰富细化加工润色,进而巩固成一种彻头彻尾的流派。到了《我很好》,风格就是话语权了,刘若英一张嘴,我就知道我这辈子又他妈的要孤单了。『这个决定是多么艰难/爱你却选择离开/并不是我总把孤单当成习惯/未来并不如想像中简单······当你说 你都能理解我痛苦失神/害怕失去一个人/才想回到一个人/我会把这份爱存放在心的最底层』。曾经,她的歌词里似乎还有些来龙去脉,好像《后来》,讲述了一些”只怪当时年纪小,怎么恋爱没学好“的追悔莫及。再看现在,”爱你却选择离开你“这样的话已经如同那些伪彪悍的人生一样,不需要解释了。明白了么?现在要想幸福,努力的方向就是怎么艰难却执着的离开你爱的人。行吧,只要是自己的努力,都值得本人骄傲一下,但我还是不懂,这种不孤单就不罢休的劲头到底换来了什么?是解脱,释然,快乐还是继续追寻的希望和勇气?
好像都不是。的确,我们没有那么惨,但我们也经常被提醒:敢爱敢恨以泪洗面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不敢爱不敢恨才知性才透彻,才能在这个欲望都市里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离开和放手是因为害怕彼此受到伤害,这不仅正常而且才是真正牛逼的高尚的有觉悟的。这个时代多元化了,人所追求的东西也不再是一条简单直接的幸福路径,我们越来越可以在追求其他价值平衡自己的生活体系的同时,把感情的事儿或主动或被迫的不当不正不上不下的摆在那,在这种非稳定的状态中来探讨所谓的真爱的意义和获取的途径。
只能说,刘若英以一种雕琢的非常自然的知性女才气女的形象很好的迎合了这个时代里的一群人,他们经济独立,有点思想,看别人的问题头头是道,提到自己就莞尔一笑语焉不详,他们大都经历过不止一段不太成功也算不上失败的爱情,他们累积了一定的阴影却还心存着一丝希望,他们崇拜爱情的美好但是拒绝其中不可避免的伤害,他们即使在面对幸福到来的时候还是有心情有资本去折腾,怀疑,尝试否定之否定的考验和煎熬。之所以能够代这个表,或许是因为刘若英的怀疑和疏离以及豁出去不爱也死不了的那种大无畏精神始终保持着一种貌似经过了深思熟虑而沉淀下来的爱情学术味儿,同时又散发着一些不太刻意的独立和矜持,让某些人在某些情感阶段觉得异常的共鸣和信服,相见恨晚的认为只有这样的状态才能更接近并从而获得真爱。
刘若英情歌里面的爱情感悟统统是发生在”得不到“和”已失去“的状态下的,于是让人马上就能和”最珍贵“扯上关系。得不到的时候他们就看淡,看不淡的时候他们就抽离,抽不走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切都没发生过,这样也不会太难过”,实在都没法儿解释了我们还有“一辈子的孤单”垫底呢,怕啥!只是,这些其实和”最珍贵“都没关系,也根本无快乐可言,什么时候阿Q神经就变成了”知性“了呢?刘若英的歌声所代表的和她众多粉丝的感情世界一样,近乎炼狱,但离天堂遥不可及。
我们不应该用一句“一个歌手的风格与定位是唱片工业定制包装出来的结果”来解释刘若英这种拧吧状态的延续,或多或少,如此固定的风格是和歌手本人的真实生活态度和内心取向有所呼应的,就好象任贤齐本人其实就是个心太软的孱头,陈升也的确是个放荡不羁嗜酒又话痨的老流氓,李宗盛对感情和生活发掘的再深刻也无非就是对音乐那种玩乐状态的延续。刘若英也一样,从她早年在个人专辑中的词曲创作,到她和张艾嘉共同策划的《20.30.40》以及《生日快乐》,再到她个人的三本文字集,都能看明显看出这位歌手兼演员希望将那种情感中某个时期不稳定状态不断重复并演绎成流派的想法。
刘若英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又父母离异,说起来也是个苦孩子。我一直觉得,那些生命里尤其是童年时期有阴影的人不是其他正常人能够在短时间之内通过人间真情令其感化并拉回正常人生轨道的,非要这样,容易把自己也搭上。人家刘若英是有情感基础去继续怀疑和疏离的,毕竟被宠爱有加过,毕竟经历了一些阴暗面,毕竟人越独立越参省越是“靠不住主义”的忠实信徒。可是,作为庸庸碌碌的普通听众和消费者,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理由,就不要假想那么多复杂的拧吧的戏码背负在自己身上,时时刻刻都幽怨的对那些已经跟自己没关系的爱情缅怀着,成全着,后来着···
刘若英的《我想跟你走》有这样一段话:
小女孩仰头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学钢琴?”
妈妈说:“女孩子有一技之长是好的,如果有一天老公不要你了,你还可以教钢琴养活自己,甚至养活孩子。”
“可是他为什么不要我呢?”连婚姻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孩子问。
妈妈回答:“那不重要。起码我们做好了准备。
后来的电影《生日快乐》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这几乎就是刘若英情感价值观的核心:一切都可能无疾而终,因此,与其都将失去,那还不如在最美好或者貌似最美好的状态下嘎然而止各自封存,因为爱情,婚姻,男人都是靠不住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持有这样感情观和价值观的刘若英,也是靠不住的。
原文blog链接:http://caotieou.com/?p=311
blog九点链接:http://9.douban.com/subject/91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