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楚生《忘不了》:时代经典中的现代化表达
翻唱不一定非要跳出原作的情境,但必须要在与原作情境的交叉中,搭建出自己的一方天地,或大或小。这一点,陈楚生的最新翻唱EP《忘不了》成功做到了。
在宝丽金唱片成立50周年的契机,他选择宝丽金5首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进行“重译”,不对原作做改头换面、标新立异的改编,却在整体舒服的人声、风格统一的编曲中,凸显细节的巧思表达,初听温存舒适,细听值得玩味。
对于翻唱者来说,旋律的改编或者改变,或许是最容易凸显自己重译能力的做法,也最容易让听众一下听出不同,然而节奏的改变,却是相对隐性但更考验功底,也是做好了容易凸显自我特色的。陈楚生这次的《吻别》和《棋子》,就在节奏的改变上发力。
在不改变《吻别》旋律的基础上,他将原作的节奏打散,人声时而提前半拍,时而拖半拍,时而甚至刻意反拍,但都维持在不打破原作听觉惯性的基准下,凸显自己的节奏特色。
《棋子》亦然,整体放慢的节奏,把原作一步一顿、小心翼翼的紧张感弱化,更凸显身处这个“爱情游戏”中的无奈,实际上成为《棋子》翻唱中较为颠覆情境的版本,但听上去又的确不标新立异。
这种借由节奏改变而非旋律改变的处理方式,其实更为考验歌手对“度”的把握,也更为隐秘且私人化、风格化。
陈楚生此次另一个鲜明的辨识度来自于唱歌语气的私人化。大规模气声的使用和高保留收录,成为他不改变经典旋律、再造原作的又一条蹊径。
考虑到五首作品所处的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听觉上较“实”、厚、工整的人声是当时乐坛处理人声的主流方式,也是现在回头看,那时候作品带着鲜明“时代感”的特征之一。
而当下我们对于人声的处理和听觉接受度更为多元化,陈楚生就用更丰富的气声,和更私人化的语气,给作品加上现代化的表达。
比如《忘不了》的慵懒语气,像是处于刚刚做了一场美好的梦、醒来时回味的片刻。《吻别》《冷雨夜》空气感的蓬松声线,给离别的场景、冰冷的雨夜加上了温暖的滤镜,哀而不伤。《棋子》中加入如叹息一般的呼、吸音,加上略带颓废的声音表现,凸显出无奈。《来生缘》在吉他、钢琴小调的映衬下,人声加大空间感的处理,更带了一份异域的味道。
可见,人声的多元表现和处理,实际上有意无意的体现了一种音乐意识的改变,这种改变反映了时代的更迭和大家审美的变迁。陈楚生的这次翻唱,体现出经典的常唱常新,也显示出,在对于原作的理解、自我的表达,和重译的技巧方面,陈楚生搭建起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