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a Del Rey与女权
我发现如今,很多人一说起女权社会的最终形态,就是靠自己开创美好事业,靠双手造就美好未来,仿佛没有远大理想的女人就是封建势力余毒一样。按照这个理论,娜拉德雷基本就是保守封闭的代表人物了,她的一专充满纸醉金迷的糜烂之气,对男人说出“I would die for you”更是触及了“女权”的底线。但娜拉德雷,实际上代表了女权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另一面。 在做音乐之前,娜拉德雷就读于福德汉姆的哲学专业。哲学感,从第一张专辑到现在一直流淌于她所做音乐的骨髓中。她将一专取名born to die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Born to die,实际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要理解它,就先要理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的核心即为“存在先于本质”,本质即为“是什么”,而存在即为“人的经历”,存在主义认为人所经历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原因,人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形成的。每个人都是不被定义的个体,人的意识是自由的,人所有的选择和作为都是自由的。也因此人在刚出生时,是没有意义的,意义只能日后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才能获得。Born to die首次被提出是在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他认为通过承认我们在灭亡之前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够有意义的,真实的活着。正因为有死亡,生存才能证明自身。如果没有死亡,原始人就不会求生,就不会去追求物质。而由于物质所产生的精神世界也同样不会诞生,人的全部意义也就消散得无影无终,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也就同样灰飞烟灭。既然人类文明的意义就是在死亡的根基上衍生出来的,那么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是否也应该在认识到死亡的存在后思考独属于自己存在的意义,从而本真的生活呢?我们被人类社会已经形成的意义包裹着,它让你赚钱,它让你奋斗,因为这样可以满足人类社会的意义,但这真的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吗?又或者,这真的是每个人的意义吗?只有真正的认识到死亡的活着,我们才会了解到自己的存在,从而接近本真的生活。人会有很多悸动和想法,会作出很多似乎考虑并不长远的选择,这可能让人受伤,也可能付出努力却没有结果,有人会为了这些激情的想法而羞耻,也有人会感到沮丧而试图否定掉这些选择的意义,但以存在主义的观点来看,即使一个选择没有结果,但只要遵循着本心去选择和生活,那么生命本身的存在,就赋予了这些选择以意义。娜拉德雷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她将born to die作为标题,表达她存在主义的价值观。她知道,既然存在先于本质,那么世界上所有被称为“政治正确”的意义就都是人造的,是虚幻的,这个世界的存在是荒诞的。她看透了这个世界,所以她不愿与那些“俗人”同流合污。她不会因为没有结果,就否认过去的激情和爱,即使没有结果,即使受到伤害,她也愿意让这段感情和记忆成为一种存在,伴随着自己而生活下去。即使事情已经结束了,甚至给她带来了伤痛,但那些年少的时间,过去的记忆和那些激情,都是一种存在。即使“that love is mean, that love hurts”,她也会“love you till the end of time”。即使男人永远的离开了她,她也会高呼着“I would wait a million time”。她不知道这等待是无用功吗,我想她知道;她不知道主流社会不同意她的价值观吗,我想她也知道。只是对于她来说,在这个光秃秃的荒诞世界,什么是她自己的意义,什么是她自己存在的价值,她自己有自己的定夺。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坚持“真理”,在多数人都迷茫之时找到自己的价值并愿意舍身追求,这种坚强与勇敢,这种成熟和坚韧,不正是女权的真正代言吗? 正如前文所说,她是荒诞虚无世界里那双看透迷雾的眼睛。实际上,她的音乐写了爱情,却又不止写了爱情。她的作品充满了上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气质,誓要反对那些主流的观点。她反对秩序,崇尚自由。她借那些纸醉金迷的恋父爱情故事来解构已经被人民“妖魔化”的道德,权利,阶级。她通过看似偏激的反政治正确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世界都这么操蛋了,为什么还禁锢着自己的灵魂”,她希望世界不是只有一种声音,她盼望人类可以承认自己的欲望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三观来压迫自己。 以上都是我个人以存在主义的角度对娜拉德雷一专的理解,而对于存在主义这门哲学,我其实还没有参透冰山一角,所以说的不对请多谅解。那么以下是我个人对女权的理解。 女权主义,从一开始,其实追求的就是男女平等,希望女性在政治和生活中都与男人有同等的权利而不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在女权主义没有兴起时,由于社会条件的不足,大多数女性只能做家庭主妇且在家中没有话语权,只能依靠男人的家庭收入生活。但这不是因为她们愿意做一个地位低下的“保姆”,而是她们没有别的选择,她们找不到工作,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薪水。于是女权主义兴起后,女人们开始打破这种现象,为自己取得投票权和选举权,做同样的工作为自己取得和男性相同的薪水,提出离婚的主动权和堕胎的权利,获得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权等。但有一部分人却开始变得激进,她们把女性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权力歪曲成女性必须出来工作不可以恋家,把男女平等歪曲成男女对立,女性必须重点对待工作和自己的社会权利而不能将感性的爱情凌驾于它们之上。我认为这不是在追求男女平等而是在让女性内部阶级固化,追求了一种平等的同时产生了另一种不平等,好像那些理性女和工作狂天生就比追求爱情的感性女孩高贵一样。于是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却为爱痴狂的女人就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咒骂是女人中的败类,家庭主妇打理好家里的一切却不被人正眼看待。但她们忘了,女权主义的初衷之一是让女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被世俗和社会指手画脚。如今,一批女人走向了解放,而另一批女人却被现代社会的潮流所禁锢,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平等。一些人喜欢工作,一些人喜欢相夫教子,无论如何这都是她们自己的喜好,旁人没有权利加以指责。 现代社会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却去做家庭主妇的女人和上世纪女权主义没有兴起时的家庭主妇是一类人吗,当然不是的。后者没有选择,而前者有选择。而推到这张专辑的思想内涵之上,为爱痴狂是别人逼她的吗,是她没有选择吗,当然也不是,这是她自己的喜好“we all look for heaven and we put love first”。她爱他,这不是为了他,而是为了她自己,“don’t cry about it”,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可哭的,她可不是受害者,她只是因为爱自己所以选择了自己的内心而已。她的音乐虽然为爱痴狂,可没有半点自己是靠男性活着的意思,且在生活中,她依靠自己的音乐成为了富翁,在世界范围内有多套房产,但简朴的她依旧穿着掉色的拖鞋,用着几乎裂开的手机,低调又奢华。既然她没有宣扬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或者与之类似的思想,为什么就反女权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对于我而言,她就像只存在于梦境中女神,无论世俗如何诋毁都无法掩去她的高贵典雅,遗世独立。她比那些批评她的人都更懂女权,或者说,她就是女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2023年妇女节补:呃,两年过去了,这篇乐评里的有一些观点,我其实早就不认同了,但是它点赞好多,我不舍得删🙃🙃看到的朋友们辩证看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