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段子手路上越走越远的李荣浩,在“营销”的泥淖中也越陷越深
流量偶像“削尖脑袋”往实力派转型,李荣浩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
李荣浩作为当下华语歌坛中的“话题先生”,可能是从实力派歌手“降维”成流量歌手的一个典型。
流量偶像们都是削尖了脑袋想往实力派转型,反其道而行的人微乎其微。除了懂运营,会营销,秉承着创作、商业两手抓原则的李荣浩,我暂时还没想到哪个歌手这么勇于尝鲜。
反其道而行的李荣浩,他成功了吗?
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但我知道在段子手的路上越走越远的李荣浩,在"营销歌手"的泥淖中也越陷越深了。
李荣浩新专辑《麻雀》发行后,专辑起步分只有2.7,豆瓣上近50%的打分网友吝啬的给出一颗星,目前评分艰难攀升到4.4分,但热评都是对他的失望和批评之声。
在唱片行业几乎毫无生路的大环境下,李荣浩还愿意花费精力去发行唱片,他对音乐的态度也可窥见一二。
但光有态度是远远不够的,更多人认为这是一张诚意欠奉的专辑。诚如热评一样扎心,“10首难听的歌,他也好意思断断续续发大半年”。
专辑中的10首歌,除去最后一首《如果我是海》,其他9首都是之前发布过的单曲。单从单曲评分来,也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在一起嘛好不好》4.3分、《两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4.5分、《要我怎么办》3分。
《麻雀》作为同名专辑单曲,评分稍微好一点,获得6分刚及格,但自去年发布后备受争议,深陷抄袭疑云。
在此之前,李荣浩就深陷 " 抄袭门 "。
给蔡淳佳创作的《小眼睛》和平井坚的《signal》前奏、主和弦几乎一模一样。其他歌曲有John Mayer作品的影子。
虽然"抄袭"并没有被锤死,但是李荣浩回应的模糊态度,的确对他的口碑有一定影响。
新专辑中引起最大争议的要数《要我怎么办》,在长达3分29秒的单曲里反复出现的"要我怎么办"、"呵呵呵呵"、"哈哈哈哈"等语气词更是令听众大为恼火,超过半数的评分网友给出了1星评价。
从音乐性来看,整张专辑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一起嘛好不好》和《老友记》在编曲的氛围和律动上都不错,旋律让人舒服;《我爱你》吉他独奏很是抓耳,甚至《同根》作为公益性质的作品,也未流俗。
但对于制作人出身的李荣浩,制作一张偶有亮点,整体表现平平的专辑来说,完全在能力范围内。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整张专辑看不到李荣浩作为音乐人的内在表达和行为轨迹。
在音乐创作上,李荣浩很明显的"一人包办"的模式,这一度也成为网络话题,被歌迷津津乐道。但从创作质量来看,音乐立意表达的不连贯和个人视角的相对狭隘,让他的创作开始乏力。
而专辑当中"懒得表达"的态度,以及仅有的少部分立意表达被分解得支离破碎,都无法让听众买单。
这次发新专辑听众不满意,其实也是被比较出来的。
同名专辑《李荣浩》分数达到8.2分,让他一举成名的专辑《模特》更是高达8.3分,其中最出圈,传唱度最大的《年少有为》也有8.3分。
更别说,他还有惊为天人的《喜剧之王》这种作品加持。
李荣浩更加倾向于早期演艺圈“拿作品打口碑,凭才华赢盛名”的成名路径。
前期作品已经日臻成熟,听众属性比重倾向于音乐人,对他作品的剖析上也用音乐性来评判。如今的口碑崩坏,也算有迹可循。
而作品口碑评价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持续走高的社交平台热度。
李荣浩演艺事业的一个关键节点,是2015年他以踢馆歌手身份参加了《我是歌手第三季》。虽然没能踢馆成功,但是却以黑马姿态进入大众视线,在舞台上演唱的歌曲《模特》由此大火。
之后《李白》《年少有为》等歌曲接连不断地成为热门歌曲,登顶各大音乐排行榜,同时,也开启大型个人巡回演唱会。
在这之前,李荣浩有明显的沉寂期。很长一段时间,他以幕后制作人的身份出现,直到2014年凭借《模特》入围了第25届金曲奖,其包括"最佳男歌手"在内的五个奖项,并成为了第一个拿下"最佳新人"的内地男歌手,在这之后才在业内有点名气。
如今,李荣浩单就微博就有超2200万粉丝关注,一条微博就评论、点赞、转发动辄上万,这样稳定的数据表现是可以称得上"流量"了。
在热度上,李荣浩也不落下风。据统计,李荣浩在2017年第一次登上微博热搜,此后的三年内他一共登上了143次热搜,平均每8天就出现一次。
而且,其中的24次与恋情有关:以"李荣浩为杨丞琳庆生"为开端,牵手、求婚、婚礼、结婚反复出现,几乎涵盖了他们恋情婚姻的每个节点。
微博上频繁的个性化内容输出,让李荣浩的人物形象,不再拘泥于音乐人,而是更像一个明星营业,比如"小眼睛"、"撞脸动物"等都成为他的营销人设。
近几年,也可以看到他频繁参加热门的流量偶像综艺,在《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等节目担任导师,这也可视为主动接触"流量"中心的行为了。
其中,最具有争议的是他在做《中国好声音》导师时,给选手选了一首网络歌曲作为竞赛曲目,关于对音乐的表达"请务必不要再给音乐分高低贵贱,白菜虽然便宜但不代表它low"的发言,引发极大争议。
其实这类观点的碰撞在当下好几个综艺节目都有出现。一档节目为了获取更多的观众,希望更多的融合多种音乐元素,特别是当下短视频正在风口,网络歌曲顺势而起,但品质良莠不齐。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门类,本身就具有美感,而且具有门槛。听众可以任凭喜好选择,但是并不代表音乐本身没有高低。
如果说,做综艺节目的导师还是属于输出音乐价值的范畴,那李荣浩在微博频繁与网友互动的段子手特性,则更多的展现了他的"明星"属性。很明显的表征,主动迎合新闻,善于营销内容。
此前一条"爷青结"微博,让他迅速占领该话题的登上热搜。这样的表现在他的微博上很常见,这也是他在新媒体时代快速撬动"流量"的有效手段。
这不得不令人联想到另一位"段子手"歌手薛之谦,他作为一个靠网络热度翻身的歌手典型,日后的音乐属性也只能局限在粉丝之间了。
一个歌手具有超高流量和热度,可能是一把双刃剑。热度提高,有助于更迅速的打开作品的传播量。一方面他的吸粉固粉的方式参加综艺,或者塑造的段子手形象,听众构成会愈加复杂,更甚演变成饭圈行为。
这样的表现在各类音乐平台上很明显,相较豆瓣上的评价和评分,在QQ音乐等粉丝更容易聚集的地方,看到的几乎都是对于专辑的好评以及对李荣浩本人的追捧。
所以,当他用音乐反哺粉丝的时候,粉丝就会对他的创作提出"要求"。同样是《要我怎么办》这首歌,大众看到的是浅白的歌词与反复吟唱,但是独立的判断和个性化的表达依然是唱作人的核心,如果粉丝声浪过大,对于创作人来说实则是一种伤害。
但如今,很难简单的用"音乐人"三个字来概括李荣浩了。正如网友所言,金曲奖如果有“回收制”肯定会提名李荣浩,原因无他,就是恨其不争、怒其不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