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ive Attack编织的多文化之梦
"在Wild Bunch那会儿,"Andrew Vowles在1998年告诉Mixmag杂志,“我们把我们的音乐叫做‘情人嘻哈(Lover's Hip Hop)’。别把它叫成Trip Hop那种扯淡玩意儿。”很明显,Vowles受不了这些采访,因为他觉得那些记者“总是有着一堆一样的问题,就像是一个个自动售货机。”现在听起来,这种想法有些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意味,但是读完整个故事,你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Massive Attack在1988年的布里斯托(Bristol)成立,本身继承了The Wild Bunch的事业。Wild Bunch本来是一个研究音乐系统的小团体,他们帮助打造了一开始的“布里斯托音质(Bristol Sound)”(他们所说的Lover's Hip Hop指代了Lover's Rock(情人摇滚),是当时发源自伦敦的一个)。小团体由一小波专注于键盘的音乐家组成。当时酷爱hip hop、多米尼加英国混血的Vowles,涂鸦艺术家及意大利英国混血的Robert Del Naja,和第二代巴巴多斯移民Grant Marshall,他深受父母影响,自幼便以爱上了灵魂乐和雷鬼。
1991年,他们以一张Blue Lines开始了音乐生涯,他们以浪漫主义的理想诉说着现代的、多文化的大不列颠,如今听来依然掷地有声。但是三个人在录音室里始终像是易燃的火药桶。最终这样的日子在1998年到了头。“当你和其他两个人交流的时候,他们总是或说些不同的观点,不是吗?”Vowles再后来Mixmag的采访中说道,实际上这是个买一送三的采访,Vowles、Del Naja和Marshall都不厌其烦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但突然,Vowles变得很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有些多疑。他变得不像是一个寡言的音乐家,更加开始害怕自己迄今开拓的东西在被自己所带走。
终于1998年4月,经过 Del Naja强硬的多次修修补补后终于发布。乐队内部的不合导致了最终Vowles离开。Del Naja,受当时风评所谓”他引领的乐队正做出'咖啡桌音乐'“,因此想要在音乐里融入一点儿后朋的元素。他后来承认当时的音乐确实不大像人们熟知的hip hop,也是这个原因惹怒了对hip hop一心一意的Vowles,后者曾在一次访谈中因此和Del Naja发生了剧烈的争执。(另外一件事,是在专辑录制过程中,Vowles曾怒吼道:“我们现在tm的是个朋克乐队吗?(Are We a Fucking Punk Band Now?)”)
在 Marshall和制作人 Neil Davidge的支持下,Del Naja最终在这场乐队的“内战”中占了上风。但现在问题来了,没有了Vowles狡黠的给人出奇一击的元素,现在乐队只剩下两个人了。Mushroom想要找一个灵魂乐歌手来唱"Teardrop"。但Del Naja和Grant推荐了 Liz Fraser(Cocteau Twins的主唱) 。Vowles为了报复,则秘密地发了邮件给Madonna,邀请她来唱这首。知道后来Madonna的经纪人发邮件来,表示她很愿意献唱时,Massive Attack才知道真相。
最后,Mezzanine有更加强烈的、鼓点明显的风格,这是Del Naja酷爱后朋留下的影子,他非常崇拜Public Image Ltd、Wire和The Pop Group这一类乐队。结果是,这让他们听起来好像是英式朋克向雷鬼乐抛了媚眼,并用浓厚的、偏执的漩涡将其包裹在内,这可以体现在 Inertia Creeps、Risingson和 Man Next Door这些曲子里,最后一首是John Holt1968年的一首雷鬼乐的翻唱,讲述了关于一个嘈杂的邻居的故事。专辑所体现的时下普遍的偏执心理,和当时其他一些Britpop专辑所展现的相映成趣(如Radiohead的 OK Computer, Pulp的 This is Hardcore,Blur的同名专辑 Blur)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读懂Massive Attack的可以看出他们这张专辑算是最有意义的讨论多文化主义的英国专辑之一。
Mezzanine成功帮助乐队打开了美国市场,也成功摧毁了乐队。Vowles在1999年离开了乐队,随后没多久Marshall也跟着离开了乐队。他们在2003年发布的100th Window,放弃了采样的手段,让人觉得像是对过去的诀别。当2007年Grant回到乐队的时候,乐队的声音已经进化到了一个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天地。
不过Melissa Chemam,Massive Attack: Out of the Comfort Zone的作者却认为,乐队的声音的进化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从“黑”到“白”的转变。乐队某种层面的声音因Mushroom的离开而消失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乐队迟早还是会不断改变进步。这是他们骨子里注定的。他们在2006年发布的选集Collected中创作了几首新歌,包括"Live With Me"。这首由Del Naja和 Terry Callier共同写就的曲子,大概是自他们创作出"Unfinished Sympathy"后最有灵魂乐味道的曲子了。
事实上,Chemam说,由于80年代布里斯托的大熔炉情况的影响,那里的居民在音乐上早已受到了国际化的影响。他们在雷鬼和朋克乐的环境中成长,因为布里斯托一直以来都是个多文化的城市。住在那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口味,和家庭、文化的关系都不大。因为布里斯托虽然小,但是却拥有迷人的地下文化。有着加勒比地区出身背景的DJ们深爱朋克,而有英国、爱尔兰、意大利血统的说唱者们则受到早期非裔美国黑人音乐和牙买加雷鬼乐的影响。Massive Attack的音乐体现了这种种的糅杂文化。
乐队著名的首砖Blue Lines诞生于1991年,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Trip Hop上,使得Hip Hop、House、Baggy、Rave和后来的雷鬼都能够沐浴同一片天空下的阳光。但Mezzanine则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了即将到来的黑暗时刻。它发布于1998年布莱尔任职前不久,那年一道命令让英国的一名瞬间翻了三倍。随后的日子里可以愈加看到更多的移民及其后裔出现在各个工作岗位,尤其是2004年欧盟的扩张。但是数字只能体现一小部的现实。根据2015年导报的调查显示,在新的移民政策下,2005伦敦的七七爆炸案,全球经济危机以及媒体频频拉移民当替罪羊等时间,都导致了今天的“动荡环境”。再有今天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的情况下,英国脱欧真成为一种必顶的趋势。
事实上,要是当初Grant的父母被迫离开英国的话,Massive Attack的本身都不可能存在。“我仍然能记得,60年代的时候我还是个小不点,那时很多人都受到了移民法的严重压制。”他在1998年Dazed的一次访谈中提到“他们说任何在这个国家居住不满7年的人都必须重新申请移民。当我父亲的好多朋友都因为未达到要求而被迫离开英国。甚至我的爸妈当时都在担心我们自己是不是没问题。”
对于Chemam来说,作为一个报道了英国脱欧和2015年移民危机的人,今天的形式仍让和当年相去无几:“当今形式对于外来劳动者来说和当年确实很相似。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当今的英国并未处在经济危机中。现在,尽管英国式欧洲大陆上最富有的几个国家之一,其中的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它也是最不愿意接受来自战争地区的移民的国家。Massive Attack的音乐饱含着社会的多元融合。他们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一个罕见能够启发当今世代才有的新保守主义和人之间的疏远的故事。”
在英国脱欧前的两年,为了英伦魂的战斗仍在继续。当我们在考虑我们对故事里的隔壁男人(Man next door)是什么感觉的时候,Mezzanine警醒着人们什么是还能赢得的,什么是已经永远失去了的。
翻译自 Dazed,原作者 Alex Denney,2018年6月16日。 原文链接: https://www.dazeddigital.com/music/article/40387/1/massive-attack-mezzanine-20th-birthday-retrospective?curator=MusicREDEF?curator=MusicRED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