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而终
1
第1交响曲律动感非常好,让人想起海顿晚期的交响曲,比如惊愕。克伦佩勒的演奏也很注重节奏,他那中风了的手只能管这个了,左手还不时的停歇在左膝盖上,但不时抬起来全场指挥,或用食指来召唤管乐,就像一个魔法师,他那银白色的头发更加强调这一点。我们能清晰的看到,魔法师左手的无名指上戴着一只金戒指,与他的黑框眼镜气质相符。为了平衡,他的右手戴着一只黑带的手表,不时反光。
虽然第1交响曲,贝多芬的同时代人看好,但他自己非常不满意,因为太传统,太注重奏鸣曲结构,发展部没有灵魂,他只能做到形式上的愉快。1800年的贝多芬,已经有太多东西想表达出来了,特别是他自己重新的理想主义和英雄气概,那种逃脱失败家庭的希冀感。
但这种精致小巧的结构,仍然是海顿式的。其实第2交响曲也是这样的。在很多配器的特点上学习了莫扎特,但整体还是像海顿。他好像所有的音乐都在说,前进前进再前进,不要管前途有多少荆棘,我们心里要安定,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向前向前向前进。
还记得“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的哀怨吗?“哦,把我当做心怀怨恨,疯狂地或愤世嫉俗的人们呐,你们完全是在污蔑我。从童年起,我的心就倾向于慈悲的情操,准备去成就一番伟业。”
“我生就一个热情活泼的性格,我也爱社交娱乐,但我必须很早就离群索居,过着孤独的生活。”主要是对于耳聋,他很早就产生了积怨,那就是发生在1802年的。所以第二交响曲,在一个很长的序章之后,第二乐章的慢板就是他内心的诉说。所以他没有去进行形式上的突破,而是要在第2交响曲讲述一个和第一交响曲不同的故事。
今天的人绝对不会把这两首作品提在嘴上,因为大家想的更多的是第三第五,第九。但是这种年轻贝多芬的气质,特别维克伦佩勒所重视。这就是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说的活泼热情,热爱社交。这种辩证的认识观非常可贵。
2
题献给 Baron Gottfried van Swieten, 中间还带了个凡字,这是贵族的特征,贝多芬也假模假式的搞了一个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也是皇帝的封号,那时候人都追求这个,连贝多芬也不能免俗。
戈特菲尔德.凡.斯威登、题给第二的Karl Alois, Prince Lichnowsky都是他的早期赞助人。但当时他还没有得到特别好的赞助,所以收入有限,当时他已经靠出版乐谱挣钱了,像这部乐谱在1801年就已经出版了,出版商是莱比锡的 Hoffmeister & Kühnel。虽然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很多生活费,但据说贝多芬从来不会处理与出版商的关系,骂他们都是骗子。就是这些骗子,巴巴的跟在他屁股后面为他出版曲谱,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第1交响曲和第2交响曲的手稿,完全就是靠了这个莱比锡的出版商,我们要给他记一大功。霍夫曼斯特和库奈尔先生!
部分末乐章的手稿发现1795年就开始创作了。在1797年春天,他还在和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学习对位法呢。但这时候他已经具有了和海顿和莫扎特不同的特质,就是他在乐谱中会大量使用sforzandi突然加强,调性中心的突然变化,这在过去是不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