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后难为曲
1
第1交响曲也是克伦佩勒非常善于表现的贝多芬早期mirth and laughter的作品。弦乐部分和管乐部分的互动,是有机的回应。克伦佩勒不喜欢downbeat突兀的开始,基本上他只管节奏。而且各乐章之间的照应,还有节奏的逻辑感特别强。他就像一具阿波罗神一样,坐在指挥台上。虽然中过风,但是他的两个手依然相当灵活。
第3交响曲英雄有一个荡气回肠的序章。虽然他的节奏慢,但你会觉得他气很长。这是个罕见的优点,卡拉扬的版本不断的在断气。第二乐章尤其明显,有古典主义的气质和风范。第四乐章如果和富特文格勒相比,觉得后者明显追求雄壮的审美,这种沉雄之力,让你感觉到音乐的行进当中有沙质感。你会觉得10多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听的过程十分享受。
而对于克伦佩勒来说,他的老火车总是不紧不慢的往前移,身体虽然一摇一摆,整个机器吱吱呀呀,发出杂音,但是仍然是一具特别有观赏价值的老火车。
2
贝多芬在创作第1交响曲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备受尊崇的作曲家了。和海顿的《创世纪》一同演奏。所以说1800年,是他生涯的转折点,这一首曲子和海顿一样在宣告新的时代到来了。
和他唯一的歌剧“费黛里奥”一样,充满了18世纪末的理想主义,通过赞美夫妻之间的爱情来讲拯救,既世俗化,又会神学化,这一点似乎贯穿他的一生。只是很可惜,这部歌剧首演在1805年11月20号,拿破仑胜利的军队刚刚占领维也纳,没人来看。但是请记住,举行首演的维也纳剧院,也是第7交响曲、第3交响曲的同一个地方。建筑相对来讲是新时代的豪华,充满严肃感和形式感。
在同时代人眼里,第1交响曲始终是他最优秀的。在叙述中建立主调就是让听者在接下来的音响中迎接宏大的结构,让人激动人心,其内部逻辑非常精辟。而这个结构是从海顿和莫扎特交响曲哪里来的。它的新奇之处,在于它乐章处理的合理性,还有第一乐章的慢速序奏非常富有想象力(而第2交响曲的序章更接近于莫扎特)。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管乐的使用,有一种天启的效果,这是过去的交响曲中不具有的。
当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年轻的贝多芬,有后来作品罕见的幽默和欢快,这其实是他生命当中特别重视的情绪,也因为他后来失聪越来越沉郁的心情,变得湮没无闻。
第3交响曲的规模之大,没有先例。贝多芬关于使用添加的原则,让第1主题和第2个主题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浪漫时代的音乐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发展部,发展部在古代是在对称性结构当中一个起到桥梁作用的不协调结构。而贝多芬的发展不更像是人处在地狱和天堂中间的炼狱,在接受种种管乐式呼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