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x艺术x文学:一次成功的Fusion实验

大概是因为从小接触流行音乐就是从专辑的概念起,我一直认为专辑之于歌手正如代表作之于影视演员一样重要。在那个没有多少音综、QQ音乐、抖音的年代,对于歌手的认知全部来自于一张张CD,歌手通过专辑传达他/她的音乐理念,像交考卷一样发布自己的最新作品,与歌迷进行音乐上的交流。
然而,互联网时代的降临改变了太多太多,它使我们对于”歌手“、”音乐人“这类职业的概念变得非常模糊。他们需要通过上综艺、开直播等多种渠道争取关注度,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到本人的音乐作品。毕竟,在一个娱乐资源井喷的年代,每个人娱乐消遣的方式五花八门,各种软件会大数据算出你的喜好,只给你推你喜欢的内容,反而让人很难接触到其他不熟知的内容。这就使“出圈”成为每一位歌手的奢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坚持做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不随波逐流不迎合大众,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4年前民族音乐基调的《希拉草原》是这样,如今发行的音乐剧概念专辑《不朽的·THE ART》亦如此。音乐的风格或许有了360度转变,但是从他的音乐中,我们能品到的是他对于音乐创作的不懈坚持和对于艺术追求的孜孜不倦。
“概念专辑”(Concept Album)指整张专辑里的每首歌曲都围绕一个歌手想要表达的主题理念,有别于普通专辑“相对随机”的收歌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希拉草原》应该也算是一张“概念专辑”。由此可见,阿云嘎做音乐、出专辑,总是服务于他的表达。在音乐领域,他就像是一匹不愿意被驯服的野马,驰骋在自己的一片广阔草原上,他自己就是主宰者。整张专辑听下来也都是充满了阿云嘎的个人色彩,这也与他创作、制作、演唱三合一的身份密不可分。
Track 01 不朽的(Immortal)

专辑同名单曲《不朽的》既是专辑的总括,也是一首“颠覆之作”。当你以为阿云嘎只能演绎音乐剧歌曲,或者是豪迈辽阔的草原歌曲时,他却要撕掉一切“标签”。开篇,教堂钟声、收音机调频等音效,预示着这是一首带有复古色彩的歌曲。前半部分Synth-pop的风格让人立刻联想到80年代Eurythmics-Sweet Dreams (Are Made of This)。间奏的harpsichord配合廖佳琳的花腔非常有巴洛克风格(特别要提一下二者的比例,harpsichord音量相对更高,廖的花腔有一种distant的空灵感,二者相得益彰,听起来十分舒适),表面上看起来与歌曲整体格格不入,但实际上营造了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恰恰了那句歌词“在光影中穿梭”。副歌部分给我的感觉有点像Kylie Minogue-Can't Get You Out of My Head,更接近EDM电音风格,特别是那个突然减慢的dubstep的加入让整首歌的元素变得更加丰富(非常同意马克老师说的,这样变速的处理可以有效缓解歌曲整齐划一的节奏和洗脑旋律带给人的单调感,如Billie Eilish-Bad Guy)演唱方面,除了马克老师反复cue到的“值钱”A4,最后一段副歌中阿云嘎的高音伴唱也很突出,声音高亢有穿透力,伴随着“世界之王”式的人声合唱,确实让我想起了阿云嘎在声入人心版《世界之王》中嘹亮的和声。除此以外,反复循环的四个音和后面的“大合唱”也算是致敬了《世界之王》这个经典音乐剧片段,正如整首歌曲乃至整张专辑“致敬和重构经典”的概念一样。
Track 02 心岛(Love Island)

《心岛》无疑是给我带来最大惊喜的一首歌曲。这首歌也是目前四首里最具典型“音乐剧歌曲”色彩的一首。三段式的段落层次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阿云嘎充分发挥了他声音张力强的优势,与层层推进的编曲完美结合。开篇的弦乐充满悬疑感,预示着这将是个非同寻常的故事。第一遍副歌“此刻我站在 惊涛骇浪大海之上”的这一句,当时就把我惊艳到了,眼前立刻浮现的是波涛汹涌浪花拍打着悬崖,一个人站在的悬崖边对着天地呐喊的画面(那个“上”的转音也很令人上头)。个人觉得这首歌作曲上一个很厉害的点在于音乐色彩异常丰富不断变幻又不给人以突兀之感,例如主歌部分带有比较浓的“阴郁气质”,到了副歌部分,逐渐豁然开朗,“我仰头望 望向亘古无声的月亮”那一刹那似乎心胸都要被打开了,“黑暗中没有任何光”的“光”又急转直下,仿佛一切都回归黑暗。“光”的发声也很妙,仅从声音就能感觉到是残烛余光,而不是“光芒万丈”的感觉,再一次感慨阿云嘎的唱商极高且声音极富画面感。间奏的钢琴、弦乐和花腔柔美悠扬,而到了第二遍主歌,突然加入鼓点,配合着扎实、有力量感的声音,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变化,再到了副歌部分摇滚味儿十足的火力全开,像极了音乐剧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段落。但很快,歌曲最后又回归平静,重现主歌部分,与《桃源》最后的主歌有点异曲同工之妙。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戏剧化的结尾,仿佛告诉大家“To be continued...”
Track 03 樱桃树下(Under the Cherry Tree)

《樱桃树下》,四首曲里唯一一首不是由阿云嘎作曲的,也是最流行风格的一首。我莫名对开头那个“ei~~~~a ~~~”的遥远的人声很上头。主歌部分其实也蛮有戏剧性的,类似附带旋律的旁白,有点像歌剧中“宣叙调”的作用。副歌部分旋律就非常pop,容易记忆。不过“我的命运是无限等待”这段人声的效果稍微有种十多年前流行乐的味道,歌词也因为过于白话少了一些意境美,略有遗憾。不过最惊喜的是嘎在这首歌曲改变了过去相对较重的咬字方式,更适合流行歌曲。很喜欢bridge那句“在明天之前我的遗址上盖起另一座白色的花园”,特别是那个“盖”字的发声非常“阿云嘎”,而也就是阿云嘎能把一首流行歌曲唱得举重若轻。
Track 04 娜米达(Namida)

《娜米达》无疑是四首歌里面最戳我的一首。早在看到专辑简介前,两个试听片段就非常打动我。阿云嘎作曲好像很擅长写一些看起来很简单但很动人的旋律,大概是深受蒙古族民歌的影响。这首歌单看主歌和副歌仿佛像两首截然不同的歌,但串在一起就很有味道。主歌部分以下行旋律为主,有一种低头哀伤的感觉;而副歌部分旋律上扬,又有“仰望天空”之感。特别是“仰望着星空 你在某一颗星上微笑着看我”这一句写的极其美妙,仿佛一抬眼就看到天上的星星一样,“微笑着看我”更是直接唱进了心坎里,跟《卷珠帘》的“她眷恋梨花泪”一样打动我。如果这首歌一直是钢琴+弦乐+八音盒的配置,我可能还不会那么喜欢。最牛的就是在富有戏剧性的间奏转折后,好像突然坐上了一艘驶向星河的宇宙飞船一样具有梦幻感,弦乐编曲勾勒出完美的线条,鼓点、bass为歌曲增加了律动感,风格有点J-pop,但是听感十分洋气。太佩服baby老师的编曲了!
最后再说点个人感受:
1. 听了这四首歌以后我对这张专辑的第一评价是“高级,非常高级”。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1)首先是作曲的高级。四首歌曲大部分的旋律不落俗套,也没有使用流行音乐中常见的和弦进行,使人听感上耳目一新。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旋律和弦又不会太“不接地气”,听众的接受度良好。
(2)编曲的高级。四年前《希拉草原》的专辑受经费所限,在制作上留下的遗憾比较多。那么这次的《不朽的·THE ART》则是完美地填补了这个缺憾。几乎每一首歌都有编曲上的特色与亮点,层次丰富。除了电子音效、钢琴等大部分伴奏配器应该都是在棚里录的,混音是在加拿大制作的,所以听起来音质效果非常好,用阿云嘎曾经戴过的PX7听简直就是一场耳朵的盛宴。只是想感慨阿云嘎的vocal实力和音乐才华终于遇到了配得上他的编曲制作。
(3)演唱的高级。这一点放在最后并不是因为重要性最低,而是因为阿云嘎的演唱实力我们过于熟悉了,所以他的发挥是在预料之中的。
2. 四首歌曲风格迥异,连ending的方式都不一样。《不朽的》是一种很复古的fade out(可能有人甚至会觉得稍微有点过时);《心岛》是落在了一个非常戏剧性的管弦乐结尾上,给人一种故事未完待续的感觉;《樱桃树下》则是戛然而止;《娜米达》是流行音乐常用的副歌最后一句重复然后收尾。
3. 阿云嘎的歌曲我经常是觉得要被当做艺术品来对待的。以《我们的歌》的舞台为例,他的演唱中每一个真假声切换,每一段同词而不同的演绎,每一个精准的转音,都是非常值得仔细欣赏和品味的。新专辑虽然暂时只出了4首歌曲,但是每一首歌曲从作词作曲,到编曲演唱,共同构成了一件件精雕细刻的艺术品。未经反复咂摸,擅自枉下结论,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对艺术品的亵渎。当然也感谢阿云嘎分两批上线歌曲,能够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去发觉。十分期待专辑的后六首歌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