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Korn》的一些分析和体会
《Korn》简直就是颠倒和悖论的极佳例证。以下评论根据网易云@CHENRUI_LIN的歌词和@愁莫渡江 的翻译,谢谢两位云友!个人比较喜欢《Korn》,超过网易云最热门的《Schmerzen》,可能《Schmerzen》表达的一种永恒的伤痕更容易激发情感的共鸣,而相对《Korn》更像是情感与理性的复杂糅合体。
一、旋律与歌唱
歌唱是情感的直接体现,但在《Korn》中这种情感被压抑了下来,歌唱显得僵直无情,连同粗粝的吉他也是如此,歌唱的部分相对于整首歌不算太长,但粗粝的吉他声和琴声从头至尾填充了歌曲的灰暗底色 ,从而热烈的感情几乎都从小提琴声中喷薄而出,而全曲情感的肆意流淌从粗粝朴实的琴声开始,也以之结束,这是个未竟的循环。
二、歌词
歌唱的僵直传达了一个核心理念,即歌词的叙述和思考是借由灰色的理性和置之度外的第三人称的冷峻审视完成的,与富有感情的旋律相比,暗示了一种“分裂”的体验,而歌词之中也处处传达出一种颠倒、悖论式的体验。
歌词以“发光的石子路”开始,“发光”主在表现自然景色的活力,为之后自然与心灵的象征关系埋下伏笔。“唤醒了旧日悸动的感官”是第一处重要的颠倒,“悸动的”活动的敏锐感官是被唤醒的对象。“古老的种子”被“时光的河流漂白”,时间冲淡了原初的色彩,但种子反而以有活力的姿态“冲入世界的胸怀,张开岩石的翅膀”,即以自身之活力感染世界,将世界纳入自身,以此指出“静谧的道路”,即呈现出活力,但活力深层是一种沉静,活力归于沉静,也像太阳入海,将无限的火焰熄灭在深邃的大海中。这条路穿过、绕过时光,因为在这种深邃的精神体验之前,时间是被无视的,它除了用来标志精神成长的事件外不扮演其他角色,但思想成长归于终点时,这些事件也将消解在沉静之中,但此前它们却是阻碍着道路的“山峦”,它们期待着自己的灭亡,既是无法跨越、思想执着之处,又是成长的动力,这种悖论阻止了精神达到终点,也暗示了之前从一开始到现在的所有描述只是一种无法达到的梦、一种精神的假设。种子终于生长于黑暗,“星辰失落于夜晚的缝隙”,也即是星辰为夜晚的缝隙,夜晚才是根本和深处,又与山峦形成在这个方面形成呼应,如同《神谱》描写的一样,光明从黑暗之中生出。“可没人知道自己的感受”到“清醒的翅膀”,精神完成了真正的颠倒:思考和反思之时并非清醒和白昼,而是长夜;真正触及真实之时是梦中,自己迷惑不解之时才是清醒,只有梦中才有直击真实的直观。清醒之眠,原来思考也并非值得骄傲的清醒,而不过是长夜之中当入梦时的失眠。《Korn》就此结束歌唱,把遗憾和不甘留给旋律。琴声往复循环,以未竟的感情和忧伤收束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