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青春梦
解题: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青春梦,说的是大家听《青春梦》之后不一样的态度,而非真实的青春与梦。
我是很喜欢这张唱片的,但是我也听说很多人不喜欢,比如下面这位,但是他写的乐评很好,特别是对张洪量的评价很中肯,特此转载,供张洪量的粉丝品评。
張洪量,以及失落的青春夢
Writed by BAN
在記憶之外的張洪量
和大部份聊起張洪量的朋友一樣,張洪量在1987年發行他的第一張專輯《祭文》的時候,我是錯過了。當然這是不能怪我的。那時我還是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正在一邊玩弄著超時空要塞的機器人模型,一邊口裡胡亂地哼著電視裡學來的片頭歌曲。我在那個時候當然也不知道,張洪量當時在《祭文》的卡帶封面上留著一頭凌亂微卷的蓬鬆短髮,完全空白的背景之前就只是他一張亮暗對比太過強烈的冷酷臉孔,斜眼地看著每個從販賣架上一一錯過他的顧客。卡帶裡的文案還寫著:「一位年輕的醫生唱快樂的祭文」。
那是CD還沒來臨的時代,麥克傑克遜是最多人懂的歌星,大家還在談論著史特龍的洛基和藍波。台灣燦爛的民歌潮流早已劃上了句點,取代的是一籮籮的偶像歌輯。你想像那是一個距離我們彷彿十分遙遠卻又如此關係密切的年代,你的青春就萌發在這團模糊的記憶裡。1987年的台灣還是戒嚴時期,張洪量的《祭文》專輯被有關單位截定部分歌詞對民風過於敏感,結果在這張專輯發行不久後,即遭到新聞局的禁播。
十多年後的有一天,李宗盛在中廣主持無責任樂評節目中提到了張洪量的《祭文》,他說:「這是一張比《有種》(張洪量的第四張專輯)更有種的專輯。因為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敢於發行如此風格唱片的歌手,實在是寥寥無幾,更何況當時的張洪量還是一個新人。」
後來在許多人的印象之中,都以為《心愛妹妹的眼睛》是張洪量的第一張專輯,那當然是因為《祭文》真是賣得太慘淡了。張洪量一直要到了1989年才靠著兩首《心愛妹妹的眼睛》和《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廣為被中文流行樂聽眾所認識和接受。
張洪量的幾許才情和反叛
情歌總是比較多人願意去聆聽的吧,我想。那是因為易於消化的個性,使得抒情流行樂一向就貼近著大眾的胃口。然而我覺得對當時的張洪量來說,他對創作是有野心的,音樂當然不僅止於奉獻給愛情。《祭文》本來就早已顯露了張洪量的才情和他嫁接在作品裡的憤世嫉俗,只是慘遭群眾無意地忽略了,然而這樣的情緒卻在他往後的作品中一一復活。
《心愛妹妹的眼睛》和一年之後的《蛻變》這兩張專輯也許都能稱得上是當時音樂市場上頗為出色的作品了。除了那些大街小巷都唱遍了的曲目,其他也有小品晶瑩的如〈童謠〉;饒富趣味的〈想〉、〈逃亡〉;比主打歌更令人難以忘懷的〈在意的並不是妳的美〉、〈無名火〉、〈失真〉……
其實流行音樂要做得雅俗共賞是困難的。對張洪量這一類頗富才情的創作者而言,寫幾首暢銷得不像話的芭樂歌很簡單,但是如何在市場之內斟酌自己的創作意念和堅持卻是困難的,由其當發現自己的芭樂歌可以很賣錢的時候。和張洪量同一個時期而作品也還不錯的創作者還有李宗盛、黃舒駿、陳昇、郭子等人。(然而他們之中也有人在後來淪喪了自己作品的格調。)我們不說張洪量他在那個時候完全地做到了流行音樂的雅俗共賞,但他確也是勇於嘗試的。
如果要說張洪量在當時所做的一些改變和求新,甚或在新奇之外還觸及了一種反叛的話,那麼我們當然就不能不提及他在1992年發行的第四張專輯《有種》。比起前面的三張專輯,《有種》的聆聽難度無疑地提高了不少。儘管《心愛妹妹的眼睛》和《蛻變》大受群眾的歡迎,但是張洪量並沒有著意繼續取悅他的聽眾。相反地,對於習慣了當時國語流行音樂的詞曲模式和編曲的人來說,這張新專輯並不可親。
《有種》專輯的內容呈現出繁複多變的性格。裡頭充滿著挑釁的音符,歌詞的演出也是無法忽略的,非得捧著歌詞小冊跟著歌曲讀著才能理解張洪量所要表達的。於是我們聽著〈相思三態〉和〈相思三嘆〉這兩首曲子相同卻風格迥異的歌;燥鬱的〈胡想十八次〉永遠是大聲嚷嚷的夢囈;相比之下〈你始終仍舊在〉和〈紐約〉就格外溫柔婉約了起來……除了這些,這張專輯呈露了張洪量強烈的民族情結,讓思潮隨著一遍遍的聆聽而逐漸蔓延。即使多年以後,我依舊認為這是張洪量迄今氣魄最宏大、音樂元素最複雜的作品。
我覺得在1992年的《有種》專輯裡頭,像〈原始語言〉、〈我們都是一個樣兒〉、〈有種〉和〈幹道〉這樣的曲目,它們的情緒延續了第一張專輯就已存在於〈祭文〉和〈中國的小孩〉的一些情結和反叛。那麼你當然也會記得1989年在滾石《新樂園》七人合輯裡張洪量的那首〈孔子不要打我〉。(一首多麼適合在學生舉布條遊行時大聲播放的歌曲。)那是張洪量的另一張臉。那是情愛纏綿之外、在慢板抒情的旋律所觸及不到的、充滿中國民族情結的、憤慨的張洪量。
張洪量的這些音樂作品擺在90年代初的中文流行樂壇裡依然顯得格外地令人側目。當然,這一次沒有人再禁他的歌了。那時我已上了中學,背著一個破布書包,課本裡面偷偷夾藏著井上雄彥的漫畫和張洪量的歌,準備在上課太悶的時候把音樂塞進耳朵裡。不僅是情緒的,那時候我總覺得張洪量在他的作品裡不斷地在企圖找尋著一些新的出口。他時常會在他的歌曲中嘗試代入東方的傳統樂器,或者中國樂風的旋律。最具體呈現的是〈情人崗樂章〉系列。當然的,小提琴配上他的嗓音永遠是張洪量一貫的特色,一聽就認得。
1993年的《整個給你》這張專輯像是著意要提醒群眾對於《祭文》的錯過,裡邊大部份收輯了《祭文》的抒情曲目,由滾石重新發行。或者我們可以藉由這張專輯一窺張洪量最早期的一些創作,之中好像還包括了他在學生時代的作品。或者也因為如此,這張專輯裡的張洪量是格外清新的。張洪量可以用上「清新」這樣的形容詞嗎?你聽他唱著:「……像遠航漁船想靠岸,我是海上點點歸帆。風景已忘了,把你記最牢,回憶像美麗的浪……」(〈夢在東海岸〉)
《整個給你》之後,張洪量離開了滾石。以後的兩張唱片都由寶麗金負責發行。那時是1994年,彷彿這是一個音樂創作生涯的轉捩點。那時的張洪量,距離甫一出道的他似乎更為掌握了自我和市場之間的音樂元素。在形式技巧上而言是益見純熟的,當然這並不代表他的作品會因此更感人。是樸拙而誠實的音樂更易於令人感動?或者華麗而甜膩的音樂容易接受?這樣的課題總是在流行音樂世界裡不斷重複。
在《隨慾》和《老子有理》這兩張專輯裡,張洪量已脫離了往日把自己的民族情結說得明目張膽的敘述方式,取代的是欲將眼光放遠至世界觀的企圖。但我總是以為,〈禪無國界〉、〈人在中央亞細亞〉、〈領袖〉、〈老子有理〉卻似乎都缺少了當年張洪量的撼人力道。或許這裡的情緒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吧。而我總不禁在想著,〈舞蹈〉真的是〈幹道〉的緬懷版嗎?當然,演繹抒情歌曲的張洪量永遠不會太糟,並且也不時地帶來了新的想像。然而我卻永遠都是個無可藥救的念舊者,總覺得1992年〈紐約〉的「爛吉他,破城市,想回家」早已把一種身處異鄉的情懷結合一把木吉他就簡單而完美地呈現出來了,之後張洪量的作品也可以見到相同的離鄉主題,但都無法再超越。
泛起一些失望的青春夢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願意《情定日落橋》就是一個美麗的句號。(雖然它能帶給我的也只不過是記憶深處的想念吧了。)〈廣島之戀〉成為KTV男女合唱必點的曲目,只是再一次證明張洪量的暢銷能力,並不代表那就是令人贊歎激賞的作品。《情定日落橋》這張歌輯被包裝成跨越國界的電影愛情故事情歌版,卻只能在四曲新歌之外不斷讓人想起一些舊日子。這時的我,正蹲在大學宿舍裡聽他唱著〈美麗的花蝴蝶〉,一面讀著村上春樹,學著書裡的人物,木然著臉。
2000年結束之前,張洪量終於發新專輯了。對於這一路上一直聆聽著張洪量的聽眾而言,期待是一定的。然而《青春夢》這張專輯卻十分顯然地益加向市場靠攏了,連張洪量自己也不諱言:「擺脫過去對唱片的一些堅持,真有點對不起十三年前的自己。」
整張專輯裡好像沒有什麼不好聽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可以反覆聆聽的。這一次的張洪量似乎有意地將電影意象加入他的音樂作品裡,然而那也只是把〈殺手輓歌〉、〈飄〉、〈伊豆的舞孃〉……這些歌冠上這樣的名字,除了只能讓人想到某些老電影之外,歌名之後的詞句內容卻泛起了一絲蒼白。無法延伸想像成一個圖像,結果只能讓人掙扎地匍匐在浮著情愛碎片的泥沼裡。(你無法使用「沉溺」這樣的詞,因為根本沒有這樣的深度讓你沉溺。)於是你說〈煙火坑〉的意境被無意地糟蹋了。而主打歌〈你是我的青春夢〉企圖以台語入歌,但是讓人覺得刻意了些。
即使是張洪量一向得意的編曲在這張新專輯裡也顯得毫無特色,連他的小提琴也幾乎拿掉了。《青春夢》完全承襲了《情定日落橋》的市場考量,也許對於廣大群眾來說都是曲曲悅耳的,也許對於張洪量也能再次證實他的暢銷度,但除了這樣,你再也不能在這張專輯裡找到其他東西了。
是的,你在這張專輯奇怪地沒有找到〈情人崗第五樂章〉。〈情人崗樂章〉一向都在張洪量系列專輯裡如繩結一樣做為專輯和專輯之間的某種聯繫。從純粹音樂的樂章裡面我們似乎還可以一窺張洪量音樂的多元性。並且只有全新作品的專輯裡頭才有收錄的,還不包括新歌加精選的那類歌輯。然而令人納悶的是,《青春夢》專輯裡頭沒有收錄〈情人崗樂章〉。那是代表1995年的《老子有理》原來才是一個句點嗎?或者表示這張《青春夢》其實僅是一時的妥協?
這樣的臆測似乎是沒有意義的,於是只剩下我一個人把張洪量十三年來的專輯一一並置,才發現那樣的時光流逝如此之快。整個90年代已經過去。我度過了整個中學和大學的歲月,不再把青春這樣的字眼掛在嘴上,而他也不再以失真的方式嘶喊。爛吉他終於還是被遺留在破城市裡頭。他始終沒再去過東海岸,後來英國友人也走了。曼哈頓有隻蝴蝶飄然翩翩飛過,讓人想念起了花香。但是情人的頭髮再也撥弄不成琴弦……我看到他踱著腳步回來了,卻彼此泛起陌生。
我多麼多麼希望張洪量還能是那個喃喃著「我想我瘋了!」的張洪量。我想,那更貼近了我記憶裡充滿著他的歌聲的青春夢吧。所以只好以這段記憶裡頭最初衷的、未曾泯沒的一首歌,做為結束。
我想我瘋了 不知為何
颱風的夜晚 我會去淋雨
無聊的時候 捶打自己
流著兩行淚 對著一片空白牆壁
我想我變了 不知為何
爸媽的話我 一句都聽不進去
熱情的我變成冰冷的機器
容貌蒼老 在還青春的年齡
是因為你 讓我無法清醒
只有真正的擁有你的愛 才能治癒
〈我想我瘋了〉.《祭文》專輯(1987)
我是很喜欢这张唱片的,但是我也听说很多人不喜欢,比如下面这位,但是他写的乐评很好,特别是对张洪量的评价很中肯,特此转载,供张洪量的粉丝品评。
張洪量,以及失落的青春夢
Writed by BAN
在記憶之外的張洪量
和大部份聊起張洪量的朋友一樣,張洪量在1987年發行他的第一張專輯《祭文》的時候,我是錯過了。當然這是不能怪我的。那時我還是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正在一邊玩弄著超時空要塞的機器人模型,一邊口裡胡亂地哼著電視裡學來的片頭歌曲。我在那個時候當然也不知道,張洪量當時在《祭文》的卡帶封面上留著一頭凌亂微卷的蓬鬆短髮,完全空白的背景之前就只是他一張亮暗對比太過強烈的冷酷臉孔,斜眼地看著每個從販賣架上一一錯過他的顧客。卡帶裡的文案還寫著:「一位年輕的醫生唱快樂的祭文」。
那是CD還沒來臨的時代,麥克傑克遜是最多人懂的歌星,大家還在談論著史特龍的洛基和藍波。台灣燦爛的民歌潮流早已劃上了句點,取代的是一籮籮的偶像歌輯。你想像那是一個距離我們彷彿十分遙遠卻又如此關係密切的年代,你的青春就萌發在這團模糊的記憶裡。1987年的台灣還是戒嚴時期,張洪量的《祭文》專輯被有關單位截定部分歌詞對民風過於敏感,結果在這張專輯發行不久後,即遭到新聞局的禁播。
十多年後的有一天,李宗盛在中廣主持無責任樂評節目中提到了張洪量的《祭文》,他說:「這是一張比《有種》(張洪量的第四張專輯)更有種的專輯。因為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敢於發行如此風格唱片的歌手,實在是寥寥無幾,更何況當時的張洪量還是一個新人。」
後來在許多人的印象之中,都以為《心愛妹妹的眼睛》是張洪量的第一張專輯,那當然是因為《祭文》真是賣得太慘淡了。張洪量一直要到了1989年才靠著兩首《心愛妹妹的眼睛》和《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廣為被中文流行樂聽眾所認識和接受。
張洪量的幾許才情和反叛
情歌總是比較多人願意去聆聽的吧,我想。那是因為易於消化的個性,使得抒情流行樂一向就貼近著大眾的胃口。然而我覺得對當時的張洪量來說,他對創作是有野心的,音樂當然不僅止於奉獻給愛情。《祭文》本來就早已顯露了張洪量的才情和他嫁接在作品裡的憤世嫉俗,只是慘遭群眾無意地忽略了,然而這樣的情緒卻在他往後的作品中一一復活。
《心愛妹妹的眼睛》和一年之後的《蛻變》這兩張專輯也許都能稱得上是當時音樂市場上頗為出色的作品了。除了那些大街小巷都唱遍了的曲目,其他也有小品晶瑩的如〈童謠〉;饒富趣味的〈想〉、〈逃亡〉;比主打歌更令人難以忘懷的〈在意的並不是妳的美〉、〈無名火〉、〈失真〉……
其實流行音樂要做得雅俗共賞是困難的。對張洪量這一類頗富才情的創作者而言,寫幾首暢銷得不像話的芭樂歌很簡單,但是如何在市場之內斟酌自己的創作意念和堅持卻是困難的,由其當發現自己的芭樂歌可以很賣錢的時候。和張洪量同一個時期而作品也還不錯的創作者還有李宗盛、黃舒駿、陳昇、郭子等人。(然而他們之中也有人在後來淪喪了自己作品的格調。)我們不說張洪量他在那個時候完全地做到了流行音樂的雅俗共賞,但他確也是勇於嘗試的。
如果要說張洪量在當時所做的一些改變和求新,甚或在新奇之外還觸及了一種反叛的話,那麼我們當然就不能不提及他在1992年發行的第四張專輯《有種》。比起前面的三張專輯,《有種》的聆聽難度無疑地提高了不少。儘管《心愛妹妹的眼睛》和《蛻變》大受群眾的歡迎,但是張洪量並沒有著意繼續取悅他的聽眾。相反地,對於習慣了當時國語流行音樂的詞曲模式和編曲的人來說,這張新專輯並不可親。
《有種》專輯的內容呈現出繁複多變的性格。裡頭充滿著挑釁的音符,歌詞的演出也是無法忽略的,非得捧著歌詞小冊跟著歌曲讀著才能理解張洪量所要表達的。於是我們聽著〈相思三態〉和〈相思三嘆〉這兩首曲子相同卻風格迥異的歌;燥鬱的〈胡想十八次〉永遠是大聲嚷嚷的夢囈;相比之下〈你始終仍舊在〉和〈紐約〉就格外溫柔婉約了起來……除了這些,這張專輯呈露了張洪量強烈的民族情結,讓思潮隨著一遍遍的聆聽而逐漸蔓延。即使多年以後,我依舊認為這是張洪量迄今氣魄最宏大、音樂元素最複雜的作品。
我覺得在1992年的《有種》專輯裡頭,像〈原始語言〉、〈我們都是一個樣兒〉、〈有種〉和〈幹道〉這樣的曲目,它們的情緒延續了第一張專輯就已存在於〈祭文〉和〈中國的小孩〉的一些情結和反叛。那麼你當然也會記得1989年在滾石《新樂園》七人合輯裡張洪量的那首〈孔子不要打我〉。(一首多麼適合在學生舉布條遊行時大聲播放的歌曲。)那是張洪量的另一張臉。那是情愛纏綿之外、在慢板抒情的旋律所觸及不到的、充滿中國民族情結的、憤慨的張洪量。
張洪量的這些音樂作品擺在90年代初的中文流行樂壇裡依然顯得格外地令人側目。當然,這一次沒有人再禁他的歌了。那時我已上了中學,背著一個破布書包,課本裡面偷偷夾藏著井上雄彥的漫畫和張洪量的歌,準備在上課太悶的時候把音樂塞進耳朵裡。不僅是情緒的,那時候我總覺得張洪量在他的作品裡不斷地在企圖找尋著一些新的出口。他時常會在他的歌曲中嘗試代入東方的傳統樂器,或者中國樂風的旋律。最具體呈現的是〈情人崗樂章〉系列。當然的,小提琴配上他的嗓音永遠是張洪量一貫的特色,一聽就認得。
1993年的《整個給你》這張專輯像是著意要提醒群眾對於《祭文》的錯過,裡邊大部份收輯了《祭文》的抒情曲目,由滾石重新發行。或者我們可以藉由這張專輯一窺張洪量最早期的一些創作,之中好像還包括了他在學生時代的作品。或者也因為如此,這張專輯裡的張洪量是格外清新的。張洪量可以用上「清新」這樣的形容詞嗎?你聽他唱著:「……像遠航漁船想靠岸,我是海上點點歸帆。風景已忘了,把你記最牢,回憶像美麗的浪……」(〈夢在東海岸〉)
《整個給你》之後,張洪量離開了滾石。以後的兩張唱片都由寶麗金負責發行。那時是1994年,彷彿這是一個音樂創作生涯的轉捩點。那時的張洪量,距離甫一出道的他似乎更為掌握了自我和市場之間的音樂元素。在形式技巧上而言是益見純熟的,當然這並不代表他的作品會因此更感人。是樸拙而誠實的音樂更易於令人感動?或者華麗而甜膩的音樂容易接受?這樣的課題總是在流行音樂世界裡不斷重複。
在《隨慾》和《老子有理》這兩張專輯裡,張洪量已脫離了往日把自己的民族情結說得明目張膽的敘述方式,取代的是欲將眼光放遠至世界觀的企圖。但我總是以為,〈禪無國界〉、〈人在中央亞細亞〉、〈領袖〉、〈老子有理〉卻似乎都缺少了當年張洪量的撼人力道。或許這裡的情緒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吧。而我總不禁在想著,〈舞蹈〉真的是〈幹道〉的緬懷版嗎?當然,演繹抒情歌曲的張洪量永遠不會太糟,並且也不時地帶來了新的想像。然而我卻永遠都是個無可藥救的念舊者,總覺得1992年〈紐約〉的「爛吉他,破城市,想回家」早已把一種身處異鄉的情懷結合一把木吉他就簡單而完美地呈現出來了,之後張洪量的作品也可以見到相同的離鄉主題,但都無法再超越。
泛起一些失望的青春夢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願意《情定日落橋》就是一個美麗的句號。(雖然它能帶給我的也只不過是記憶深處的想念吧了。)〈廣島之戀〉成為KTV男女合唱必點的曲目,只是再一次證明張洪量的暢銷能力,並不代表那就是令人贊歎激賞的作品。《情定日落橋》這張歌輯被包裝成跨越國界的電影愛情故事情歌版,卻只能在四曲新歌之外不斷讓人想起一些舊日子。這時的我,正蹲在大學宿舍裡聽他唱著〈美麗的花蝴蝶〉,一面讀著村上春樹,學著書裡的人物,木然著臉。
2000年結束之前,張洪量終於發新專輯了。對於這一路上一直聆聽著張洪量的聽眾而言,期待是一定的。然而《青春夢》這張專輯卻十分顯然地益加向市場靠攏了,連張洪量自己也不諱言:「擺脫過去對唱片的一些堅持,真有點對不起十三年前的自己。」
整張專輯裡好像沒有什麼不好聽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可以反覆聆聽的。這一次的張洪量似乎有意地將電影意象加入他的音樂作品裡,然而那也只是把〈殺手輓歌〉、〈飄〉、〈伊豆的舞孃〉……這些歌冠上這樣的名字,除了只能讓人想到某些老電影之外,歌名之後的詞句內容卻泛起了一絲蒼白。無法延伸想像成一個圖像,結果只能讓人掙扎地匍匐在浮著情愛碎片的泥沼裡。(你無法使用「沉溺」這樣的詞,因為根本沒有這樣的深度讓你沉溺。)於是你說〈煙火坑〉的意境被無意地糟蹋了。而主打歌〈你是我的青春夢〉企圖以台語入歌,但是讓人覺得刻意了些。
即使是張洪量一向得意的編曲在這張新專輯裡也顯得毫無特色,連他的小提琴也幾乎拿掉了。《青春夢》完全承襲了《情定日落橋》的市場考量,也許對於廣大群眾來說都是曲曲悅耳的,也許對於張洪量也能再次證實他的暢銷度,但除了這樣,你再也不能在這張專輯裡找到其他東西了。
是的,你在這張專輯奇怪地沒有找到〈情人崗第五樂章〉。〈情人崗樂章〉一向都在張洪量系列專輯裡如繩結一樣做為專輯和專輯之間的某種聯繫。從純粹音樂的樂章裡面我們似乎還可以一窺張洪量音樂的多元性。並且只有全新作品的專輯裡頭才有收錄的,還不包括新歌加精選的那類歌輯。然而令人納悶的是,《青春夢》專輯裡頭沒有收錄〈情人崗樂章〉。那是代表1995年的《老子有理》原來才是一個句點嗎?或者表示這張《青春夢》其實僅是一時的妥協?
這樣的臆測似乎是沒有意義的,於是只剩下我一個人把張洪量十三年來的專輯一一並置,才發現那樣的時光流逝如此之快。整個90年代已經過去。我度過了整個中學和大學的歲月,不再把青春這樣的字眼掛在嘴上,而他也不再以失真的方式嘶喊。爛吉他終於還是被遺留在破城市裡頭。他始終沒再去過東海岸,後來英國友人也走了。曼哈頓有隻蝴蝶飄然翩翩飛過,讓人想念起了花香。但是情人的頭髮再也撥弄不成琴弦……我看到他踱著腳步回來了,卻彼此泛起陌生。
我多麼多麼希望張洪量還能是那個喃喃著「我想我瘋了!」的張洪量。我想,那更貼近了我記憶裡充滿著他的歌聲的青春夢吧。所以只好以這段記憶裡頭最初衷的、未曾泯沒的一首歌,做為結束。
我想我瘋了 不知為何
颱風的夜晚 我會去淋雨
無聊的時候 捶打自己
流著兩行淚 對著一片空白牆壁
我想我變了 不知為何
爸媽的話我 一句都聽不進去
熱情的我變成冰冷的機器
容貌蒼老 在還青春的年齡
是因為你 讓我無法清醒
只有真正的擁有你的愛 才能治癒
〈我想我瘋了〉.《祭文》專輯(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