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古尔德之后的自言自语
最近听古尔德之后的自言自语
这两天找到各种版本的巴赫《郭德堡变奏曲》来听,包括格伦·古尔德1955年23岁时、1981年距他离世不久时录制的两个版本。前一个版本很快,38分27秒,从容不迫,后一个版本51分15秒,像渐渐凝滞的思维。花一辈子延展出来十几分钟,音符间增大了空隙,空隙里的余音,多了近三十年的经历要诉说。听着听着,想起很久没听古尔德的莫扎特,于是又把CD找出来,放进播放器。
最初接触古尔德,即是听他弹莫扎特,我以为误按了CD播放器的快进键,他居然弹得比正常钢琴家快三五倍!只听见那些琴键丁丁丁咚咚咚,仿佛有人逼他演奏,他捏着鼻子要赶紧玩事儿似的。他像是把莫扎特当作杂技来耍。后来知道,这个家伙根本很讨厌莫扎特,他觉得莫扎特的悦耳是肤浅的表现,觉得莫扎特到后来制造了很多烂作品,说35岁就死掉的莫扎特不是死的太早,而是太晚。
年纪不大的时候看到米罗斯·福曼导演的《莫扎特传》,引起我对莫扎特无限的热爱,基于这种热爱,使我很痛恨古尔德这样糟践莫扎特,一直以来都痛恨,现在也不例外。其实后来看,米洛斯·福曼对待莫扎特也没有多好,他把莫扎特扭曲成小丑,固然是个能谱出“上帝的音乐”的天才,但也是一个彻头彻尾执拗、放荡、无礼、病恹恹的顽童。仿佛上帝的喉头,歌声是美的,但随歌声喉头的耸动总不好看。
喜欢上古尔德,是买到一张记录他1981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时的DVD,看到他弹琴的样子。坐在钢琴前面的,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笨蛋,整个身体蜷缩着,衬衣皱巴巴,袖口也不扣,头发乱糟糟,看来从来没有工夫梳一下,戴着一幅方框眼睛,佝偻着腰,眼睛要贴到键盘上,手指笨拙地粘在琴键上,弹着,还随音乐哼哼,并不在意、或者根本得意于自己那陶醉的哼哼被录下来,如果有哪只手得了空,就举向空中,指挥家一样扭动着。他坐得很低,因为他的凳子不是琴凳,是个破破烂烂,还要用绳子绑一绑的小木头椅子。据说,这是他爸爸专门做的。今天要是哪一个练琴的小孩胆敢用如此姿势弹琴,老师一定劈头一顿臭骂,说不定戒尺就上了身。
要命的是,就在这样的姿势里,巴赫的音乐郑重地流淌着。只听CD,根本无法可想。
我没看见过古尔德弹莫扎特的姿势,想必更不堪,弹那么快,一定一脸急躁的不耐烦。虽然,我痛恨他弹的莫扎特,但我最喜欢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却是他弹出来的,那是作品KV.331,有莫扎特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的那一阙。我不懂音乐知识,节奏,调性,结构,都不懂,至今只会傻听,不晓得漏掉了多少值得细究的东西。有空了,一定从学习五线谱开始。
这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里的几个变奏,我听过弹得过于甜蜜的版本,听过明净透亮的版本,听过从头到尾平均用力,起伏不大的版本,但听来听去,还是古尔德的演绎最好,开头极慢,慢到让我有足够的时间酝酿任何情绪,慢到我有足够时间沉浸到音符和音符之间,慢到我有足够时间忘掉莫扎特原本的甜腻味儿,随后越来越快,几个变奏过去,按照学院派的人士来说,已经快得不堪入耳了,到最后,完全打乱乐谱上标注的速度,完全恢复古尔德弹莫扎特的神经质,丁丁丁咚咚咚,叫人无法呼吸。一阙完毕,万籁俱静,从古尔德的速度中清醒过来,突然感觉,初始的那种慢,在这阙音乐的另一端向我召唤,于是按键,再听一遍。
KV.331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古尔德弹得也是古怪极了,像个不长进的孩子,一顿一顿地组织着,努力着。这种笨拙的感觉很有趣,就像故意在演绎天才的缺陷。后遗症是,后来听任何流利、优雅、激昂的版本,都万分怀念古尔德的笨拙。
关于古尔德的逸事,他的孤僻,到处都是。这些足够组成一个传奇。其实所有的传奇,在他的手指触到琴键上的时候,一点都不传奇了。
当我听古典乐开始注意版本的时候,突然想到古典音乐的一个好处是,绵长无边的乐谱给演奏者们留下了巨大的余地,每个演奏者,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能量,就能将乐谱连同作曲家的精神一起据为己有。而我也能够惊异并享受于每个演奏者不同形式、不同大小的能量与乐谱的结合。这种能量,风格不足以概括,性情、品格、个性也都不足以概括。因为这永远是作曲家和演奏家两个人的伟大促成的事情。一种伟大已经叫人震动,两种伟大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大约什么可能性都有吧。
我痛恨古尔德演绎的大多数莫扎特,但这种讨厌毕竟最终是喜爱造成的,我也尊重古尔德作为钢琴家对于莫扎特的弹法,因为有时候,我也很无可奈何于莫扎特听多了以后带来的甜腻感,我很喜欢古尔德洗刷掉这种甜腻感的态度。
我真的痛恨的是,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机械而故作动感地轰鸣在S.H.E的《不想长大》里。
这两天找到各种版本的巴赫《郭德堡变奏曲》来听,包括格伦·古尔德1955年23岁时、1981年距他离世不久时录制的两个版本。前一个版本很快,38分27秒,从容不迫,后一个版本51分15秒,像渐渐凝滞的思维。花一辈子延展出来十几分钟,音符间增大了空隙,空隙里的余音,多了近三十年的经历要诉说。听着听着,想起很久没听古尔德的莫扎特,于是又把CD找出来,放进播放器。
最初接触古尔德,即是听他弹莫扎特,我以为误按了CD播放器的快进键,他居然弹得比正常钢琴家快三五倍!只听见那些琴键丁丁丁咚咚咚,仿佛有人逼他演奏,他捏着鼻子要赶紧玩事儿似的。他像是把莫扎特当作杂技来耍。后来知道,这个家伙根本很讨厌莫扎特,他觉得莫扎特的悦耳是肤浅的表现,觉得莫扎特到后来制造了很多烂作品,说35岁就死掉的莫扎特不是死的太早,而是太晚。
年纪不大的时候看到米罗斯·福曼导演的《莫扎特传》,引起我对莫扎特无限的热爱,基于这种热爱,使我很痛恨古尔德这样糟践莫扎特,一直以来都痛恨,现在也不例外。其实后来看,米洛斯·福曼对待莫扎特也没有多好,他把莫扎特扭曲成小丑,固然是个能谱出“上帝的音乐”的天才,但也是一个彻头彻尾执拗、放荡、无礼、病恹恹的顽童。仿佛上帝的喉头,歌声是美的,但随歌声喉头的耸动总不好看。
喜欢上古尔德,是买到一张记录他1981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时的DVD,看到他弹琴的样子。坐在钢琴前面的,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笨蛋,整个身体蜷缩着,衬衣皱巴巴,袖口也不扣,头发乱糟糟,看来从来没有工夫梳一下,戴着一幅方框眼睛,佝偻着腰,眼睛要贴到键盘上,手指笨拙地粘在琴键上,弹着,还随音乐哼哼,并不在意、或者根本得意于自己那陶醉的哼哼被录下来,如果有哪只手得了空,就举向空中,指挥家一样扭动着。他坐得很低,因为他的凳子不是琴凳,是个破破烂烂,还要用绳子绑一绑的小木头椅子。据说,这是他爸爸专门做的。今天要是哪一个练琴的小孩胆敢用如此姿势弹琴,老师一定劈头一顿臭骂,说不定戒尺就上了身。
要命的是,就在这样的姿势里,巴赫的音乐郑重地流淌着。只听CD,根本无法可想。
我没看见过古尔德弹莫扎特的姿势,想必更不堪,弹那么快,一定一脸急躁的不耐烦。虽然,我痛恨他弹的莫扎特,但我最喜欢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却是他弹出来的,那是作品KV.331,有莫扎特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的那一阙。我不懂音乐知识,节奏,调性,结构,都不懂,至今只会傻听,不晓得漏掉了多少值得细究的东西。有空了,一定从学习五线谱开始。
这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里的几个变奏,我听过弹得过于甜蜜的版本,听过明净透亮的版本,听过从头到尾平均用力,起伏不大的版本,但听来听去,还是古尔德的演绎最好,开头极慢,慢到让我有足够的时间酝酿任何情绪,慢到我有足够时间沉浸到音符和音符之间,慢到我有足够时间忘掉莫扎特原本的甜腻味儿,随后越来越快,几个变奏过去,按照学院派的人士来说,已经快得不堪入耳了,到最后,完全打乱乐谱上标注的速度,完全恢复古尔德弹莫扎特的神经质,丁丁丁咚咚咚,叫人无法呼吸。一阙完毕,万籁俱静,从古尔德的速度中清醒过来,突然感觉,初始的那种慢,在这阙音乐的另一端向我召唤,于是按键,再听一遍。
KV.331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古尔德弹得也是古怪极了,像个不长进的孩子,一顿一顿地组织着,努力着。这种笨拙的感觉很有趣,就像故意在演绎天才的缺陷。后遗症是,后来听任何流利、优雅、激昂的版本,都万分怀念古尔德的笨拙。
关于古尔德的逸事,他的孤僻,到处都是。这些足够组成一个传奇。其实所有的传奇,在他的手指触到琴键上的时候,一点都不传奇了。
当我听古典乐开始注意版本的时候,突然想到古典音乐的一个好处是,绵长无边的乐谱给演奏者们留下了巨大的余地,每个演奏者,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能量,就能将乐谱连同作曲家的精神一起据为己有。而我也能够惊异并享受于每个演奏者不同形式、不同大小的能量与乐谱的结合。这种能量,风格不足以概括,性情、品格、个性也都不足以概括。因为这永远是作曲家和演奏家两个人的伟大促成的事情。一种伟大已经叫人震动,两种伟大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大约什么可能性都有吧。
我痛恨古尔德演绎的大多数莫扎特,但这种讨厌毕竟最终是喜爱造成的,我也尊重古尔德作为钢琴家对于莫扎特的弹法,因为有时候,我也很无可奈何于莫扎特听多了以后带来的甜腻感,我很喜欢古尔德洗刷掉这种甜腻感的态度。
我真的痛恨的是,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机械而故作动感地轰鸣在S.H.E的《不想长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