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技专家的另一面,听阿卡多灌录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原载《音乐周报》,阿卡多是20世纪下半叶无法忽视的一位小提琴家,却也是争议颇多的一位。这款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唱片是他的第二次录音,演奏也对得起他的身份。彼时,朱里尼也Sony留下他的许多后期录音。他和阿卡多,以及斯卡拉的音乐家们,呈现了大品牌录音中少见的全意大利阵容贝小协。
张可驹
小提琴家阿卡多(Salvatore Accardo)可说是红极一时,他演奏帕格尼尼的六首协奏曲,及一众独奏作品是20世纪下半叶的现象级录音,留下一代绝技的证明。阿卡多的曲目范围很宽广,由于被贴上“帕格尼尼专家”的标题,人们对他的认识有所局限。不过,小提琴家对于巴洛克、古典与浪漫派作品演奏,也并非没有争议。聆听他灌录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唱片,或许能帮助我们领略这位超技专家的另一面。毕竟,该作对任何一位演奏家来说,都是无法迂回的试金石。
阿卡多至少留下两次贝多芬协奏曲的商业录音。一次是同马苏尔指挥的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合作,由Philips发行,另一次是同朱里尼指挥的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合作,为Sony录音。我手边的是后一次录音,独奏、指挥和乐队,全意大利阵容,同时也是独奏与指挥偏后期的演绎。需要指出的是,朱里尼后期指挥许多交响曲名作的录音广受推崇,却基本是同德奥,或美系名团合作的部分,斯卡拉的乐队其实是大师非常用心的阵地,却一直未受重视。他们合作贝多芬的交响曲是很能体现朱里尼当时种种独特的构思。这款《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中,指挥家既没有围着小提琴转,独奏家也没有去迎合指挥,风格的“水位”自然取平。
越到后来,朱里尼就越习惯于发掘细节。但在此处,指挥家仅是做出一种宽阔却毫不抢眼的线条,阿卡多的小提琴部分亦然,独奏与乐队也一同追求温暖、细腻的音色美感。贝多芬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分量极重,在比例方面几乎有失衡的危险。历代小提琴表现该作,对于首乐章大结构的把握,及整体风格的审视,决定了他演绎全曲的基调。采用相当紧凑的速度表现,对演奏技巧的要求很高。倒不是说原作多么炫技,而是要在那样的速度中展现丰富的音乐内容,实在非常考验小提琴家的控制力和修养。
因此,海菲斯与米尔斯坦各自用21分钟拉完,固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也基本为他们所独有。相对主流的观点是大约23分钟,而当演奏时间被放到25分钟,就是明显有意地追求一种偏“宽大”的构思了。这方面,最有影响的应该是奥伊斯特拉赫的立体声录音,他刻画第一乐章的宏伟让人惊奇。之后,有点像钢琴家们弹舒伯特960那样,里赫特的典范确立后,越来越多人把第一乐章弹得很慢。奥伊斯特拉赫的演绎对于贝多芬协奏曲第一乐章宽阔化的演绎,似乎也有某种相近的推动作用(尽管没里赫特那么大)。
然而,同样类似于960中的情况,慢不一定好,更不一定深刻或者宏大。但在首乐章25分钟的设计中,阿卡多的演绎是成功的。关键在于,小提琴家没有那种非要建立“深刻演绎”的欲望,而是乐意根据自己艺术生命的特点行事。他以稳健的结构观念撑开了那样的空间,运弓技巧的高超不再表现为帕格尼尼中炫目的双手配合,而是线条流畅的衔接与更宽阔之结构的搭建。整个乐章的演奏时间虽偏慢,却没有刻意求深度,求变化的倾向,而是在那样的格局中铺展开单纯的感官美。当这样的唯美演绎最终成功,听者反过来也会领略小提琴家出众的修养。
阿卡多手中细腻的色泽,均匀的揉音,都仿佛为独奏声部染上淡淡的金色。不是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发音,却能让你期待着听下去。音量方面,小提琴家始终把握着一种适度和“够用”的感觉;作为技巧名家的他,在第一乐章结尾也没有选择艰深复杂的华彩段,而是选了效果相对温和,同乐章主体部分的延续感也更强的克莱斯勒版。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整体上建立一种品格,确保唯美的效果不沦入浅薄。阿卡多同样有一些可人的小手笔,也表现得自然。终归他的演绎迥异于奥伊斯特拉赫揭示的戏剧力量与恢宏感,似乎格局小了些。然而,将“唯美派”的视角结合入演奏时间25分钟的布局,几乎天衣无缝,这还是让我们不能不佩服小提琴家的修养,以及他扬长避短的果断。
上次听了一款奥伊斯特拉赫拙劣的模仿者的演绎,简直听不下去,开篇实在演奏得可怕。那种拉长时间,再用各类快慢、强弱的变化去充塞时间的手法,除了摧毁结构之外,别无所成。阿卡多这张唱片则是明明让我感觉未必深刻,却忍不住常常想要聆听的。
原载《音乐周报》,欣赏音频,请移步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VR6-WMXRizh-LOgF65GU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