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柴之歌
最初听这张EP是为了找到那首大热的《垃圾》之出处。再回过头来听,是因为一个月前看到黄伟文在instagram上po出《沮丧》的手稿,才发现《垃圾》之外的歌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专辑的概念统一几乎是卢巧音音乐生涯的一大特点,哪怕是只有五首歌的EP,也能在短短的18分16秒之内给你展现一个自卑又自恋的当代都市废柴青年的音乐肖像:
《800伴》有点朋克风,唱的是“我”和同伴。要区别同伴和好友,因为同伴很多,好友没有几个。擦肩而过的人很多,记住名字的人没有几个。乍一听,这不是在讲社恐吗?但实际上又觉得歌者分明在抱怨无法和人交友这种状态。渴望爱,但是又爱无能。另外,我一直觉得卢巧音的声线不够惊艳,但是她那中性、颓丧、不带什么感情又没有技巧的嗓音却非常适合这首歌。
《自恋影院》玩起了当时风靡的trip-hop,开头两个八度共声交替如泣如诉,静静拉开一场独角戏的序幕,观众也只得一个,就是那独角戏的演员一人。本就是迷幻舞曲风,听着歌者唱“世界继续眼巴巴,寂寞地在门外美丽繁华”,仿佛真能看到一个舞者拉上了窗帘,摒弃掉门外世界的一切纷扰在跳舞。当代爱情在某些程度上就是一出独角戏,更难过的是,即使拿出自尊与自由交换,能够越望越吸引的也只有自己。
《垃圾》可以说是黄伟文填情词的第一个巅峰了。据说那时他刚经历了一场元气大伤的失恋,郁闷到想自绝于世,才写下这么一首让之后每一个失恋的人听完都心神崩溃的词,仿佛没有了爱情也就没有了做人的资格,这也太狠了些!但这首词应该放置到整张EP里去理解。为什么词里面写的那个人在爱情里放弃自我到病态的程度?因为ta是个工作平庸、没有朋友的人,似乎只有爱情能给ta存在感,是救命稻草的存在,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爱情就是自尊,就是活着的意义。更残忍的是,被伤害到遍体鳞伤,还硬要给自己升华出一个境界,还得说服自己“残忍不好吗?”
不得不提,这首歌里陈辉阳的弦乐设计非常出彩,编曲并未折堕到底,反倒是有些平静,没有一下子摧人心肠,像是从容地、什么都有预感地自毁。反倒是卢巧音之后出的《贴近》里,搞摇滚的刘志远为《垃圾》的国语版重新编曲,那才是恐怖阴森到极致,是以陈辉阳的编曲是“颓废中那媚态”,刘志远版就必须是那“腐化的残骸”。
《沮丧》按黄伟文自己的说法,是“寥寥几笔概括了自己28年的人生”。这首歌里的自我厌恶大于自恋,讨厌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讨厌自己的经济状况、讨厌自己脾气粗鲁……更让人无奈的是,即使知道自己一无是处,也没有一点点要去改变的行动力。
就连他写作这首歌词本身都有点沮丧,“当天气那样的晴朗,总经理却站在身旁”这一句他觉得十分高级的词却没被采用。只得在二十多年后为当年的自己愤愤不平“回看年輕的自己,無信心真是不治之症。”
《唱你》很有些britpop的调性,甚至让人有一瞬间觉得非常像The stone roses,真是非常不典型的陈辉阳了。词作上延续着前面几首歌的气质,从自卑自怨中升华出自恋,“嗓子太坏”“人生的配乐太差”,但即使你胡唱乱唱,那也是你自己的,别人无法代替。写到这一首,不知黄伟文是否自觉前几首太伤人,打算开慰一下各位。 没钱、没朋友、没人爱、没本事、没运气,甚至连改变这一现状的行动力都没有,如果还没因此厌世到想自杀,就只能孤芳自赏“颓废中那媚态”了。难怪绝望的都市盛产自恋型人格。
说起来,你必须得承认,这张EP之折堕、黑暗的气质,须由还没被捧上神坛的黄伟文、还没成为写歌机器的陈辉阳以及刚从地下升到地面的Band女卢巧音共同炮制。三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才能做出丧丧的音乐。有趣的是,这三个人是第一次合作,之前还彼此互不认识,《沮丧》的歌词手稿上黄伟文还把陈辉阳的“阳”字写错了,而当时他亦不知道卢巧音的中文名。
想想后来陈辉阳给卢巧音写《喜欢恋爱》,好听但没意思;黄伟文给卢巧音写《好心分手》,真挚但不够灵气;不得不感叹,这张EP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也成就了这三位主要创作者。但是卢巧音后来的路证明,她还是更适合跟她一样出身地下的梁翘柏以及另类的周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