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专辑回顾(一)
本文将发于ElephantTalk象语多平台音乐专栏,欢迎关注
微博:@ElephantTalk象语
微信公众号:ElephantTalk象语
网易云专栏:ElephantTalk象语
◇01◇
引言
1967年,迷幻摇滚浪潮随着嬉皮士运动的盛行来到最高峰。摇滚艺术化已经成为了注定的趋势。
脱离了摩西之声的时代指引者披头士,既前一年的大作《Revolver》的基础上,做出了Art Rock的里程碑之作《Sgt. Pepper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横空出世的吉他之神JimiHendrix发行首专《Are You Experienced?》。
三个有着深厚古典/爵士功底的乐手,和一位从未接受过任何音乐训练的诗歌爱好者组成的大门乐队发行了首专《The Doors》。
日后大红大紫的平克弗洛伊德,在第一任领袖,浑身上下散发着荒诞的童话式幻想的主唱西德巴雷特的领导下做出了《The Pipers at the Gates of Dawn》。
第一支获得商业成功的黑白融合摇滚乐队Love也逐渐脱离了早期的车库气质,发行了著名的《Forever Changes》。
然而,还有一支乐队,他们也同样做着艺术化倾向的摇滚乐,却听起来与以上这些大名鼎鼎的专辑路数完全不对头。他们在这一年发行的首专日后也成为了流行音乐史的一个icon,当时却默默无闻。这支略显叛逆,略显不合群的,代表着地下之声的乐队就是由LouReed,John Cale, Stealer Morrison, Moe Tucker组成,有波普艺术名人AndyWarhol在背后为其站台的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这一年他们请来了已经在摇滚圈内赫赫有名的德国金发美女模特Nico,一起录制了那张著名的大香蕉封面专辑,《The VelvetUnderground and Nico》。
◇02◇
主持人长评
Crascopy抄抄:
在摇滚史众多被誉为“神专”的作品中,最难把握精髓的可能就是这张。如果只是初入门,没有听过一定听专量的听众(比如初听这专时的我)会觉得这张又“好听”“悦耳”,又“实验”“先锋”,再继续追问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不管是“悦耳”还是“实验”“先锋”,都没错,但是1967年又“悦耳”又“实验”的专辑又哪在少数,这张却听起来又与当时的迷幻,艺术摇滚大潮如此格格不入。
我之前看到一个说法,整个主流摇滚史就三个大阶段,迷幻-朋克-另类,这种说法自然是十分粗糙的。而不管是什么时期,都有数种不同的风格同时存在。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概括方式倒挺吸引我。我昨晚想来想去,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个新的暴论,或许只对我的听音经历适用,大家看看就好:
整个摇滚史的所有作品,大体只有三种审美倾向:根源向,艺术装饰向,和另类向。(三种倾向可以在同一作品上融合并存。)
根源向很好理解。什么是艺术装饰向?像上文提到的,大部分67年的迷幻摇滚作品其实就是艺术装饰向的。使用大量新颖的古怪音效,歌词充满繁杂的意象,最重要的是大量引入古典音乐,爵士乐,甚至是来自第三世界民族音乐的元素来装饰音乐,几乎所有的迷幻摇滚,巴洛克流行和前卫摇滚都是这种倾向占主导的。
那什么是另类向?想一想后世所有跟Alternative相关的风格,朋克,原型朋克,后朋克,新浪潮,后摇,lo-fi,噪音摇滚,钉鞋,所有这些风格都不约而同地宣布:我们不需要所谓的“装饰”,不需要花里胡哨的编曲,不需要一首歌用十几个和弦,不需要有精编的和声,一样能做出“有深度”的,“艺术化”的音乐。
如果说根源向和艺术装饰向的摇滚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祖师爷,那看看我对另类向的解释,是不是已经想到了那张专辑了?
对,就是《The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
深受拉蒙特杨等极简主义作曲家影响的John Cale,如果与任何其他一位先锋圈的乐手结识组队,那可能先锋乐迷的心目中就又多了一个宝藏神团了。但是他遇见的是Lou Reed。
Cale和Reed的组合相当之神奇。他们两个人都能独立做出优秀,却风格迥异的专辑。
听听有Cale的一二专,再去听听没有Cale的三专,你会发现Reed主导的音乐仍然是所谓“另类向”的。三和弦写成的歌曲没有丝毫的根源感,怪异的调弦与念白式的演唱也赋予了这些作品所谓的“艺术性”。但是少了Cale极富先锋性质的编曲,或许另类很少会被人单提出来当作一种独立的审美倾向所注意到。而如今,作为一个偏爱另类和独立摇滚的乐迷,我几乎能在所有此类作品里听到大家一直在提的“丝绒味”,而仔细想想,我们提的“丝绒味”好像通常是指Cale在队时期的风格。
Cale用很极端,很Avant-Garde的方法将Reed渗到骨子里的地下乐手气质提升到了一种能撼动流行音乐认知的标志性审美倾向,也是我个人认为这张专辑最独立于同时代其他专辑的地方。
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时听到这张的唱片的人都成立了自己的乐队。”
是啊,当听到海洛因后半段的噪音癫狂的时候,那些后来的乐队领袖们,一定无比惊异于如此粗糙的车库感和艺术化的编曲竟然能完美地共存在一个作品里吧。
假如我是当时听到这张专辑的乐手,以后再拿起吉他的时候,我可能不会再弹布鲁斯音阶。
我可能不会再弹爵士和弦。
我可能不会再弹古典名曲。
我可能会弹最简单的那个C和弦。
然后再加重手劲,再弹一下那个C和弦,然后开始咣咣咣狂砸这一个孤单的和弦,砸到兴起时就开始拿着拨片在琴弦上乱刮。
刮累了,再找下一个和弦,哦,可不能是太复杂的和弦!
这也算音乐?可就是类似的思路,使摇滚史又多出了无数个精彩的流派。
◇03◇
短评
乔治亚:
极简,粗粝,迷幻,实验,诗意,时而庄严,时而温暖,时而又坠入迷幻剂作用下的虚幻冰冷与无助。有很多人觉得这张专辑听上去并不属于那个年代,但我不这么认为,这张专辑正像来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声音,贫富差异显著,毒品横行,人们渐渐迷失自我,看似黑暗一片的地方,艺术家们在纠结,在思考,在沉沦,在探索。从浪漫却虚无的“Sunday morning”到华丽而狂野的“Venus In Fur”, 从冷漠颓废的“Heroin”,再到震耳欲聋的“European Son”, 以三和弦为主的粗粝吉他、Nico和Lou Reed冰冷而独特的声线,先锋的噪音实验初试,悦耳梦幻的旋律,在音乐性上他们冲破了时代,而再看歌词,颓废,绝望,愤怒,直指社会现实却又充满诗意的文字在甜美的旋律对比则更为刻人心扉。总之我认为,作为一整个艺术作品,";The Velvet Underground/Nico"更像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个体内心愤怒挣扎却又无法冲破绝望的最鲜活的声音,挣扎即探索,在艺术的领域开疆扩土。
破艇:
“叮-当叮当”的铃声应该是我对VU的初印象了。那是个令人烦躁的阴天,简约清新的曲调不禁给人一丝宽慰。
人们都说,当年买了这张大香蕉的都去组乐队了,对于当时刚听摇滚没多久的我来说,我抱着旁听生记笔记的心态看待这句话。
波光点点,麻痹了神经,一阵恍惚过后,留下的只剩空虚。
“It’s nothing at all.”这声音神似Bob Dylan的男人唱道。
伴着零星的和弦,气氛变得仓促。我也跟着故事的主人公焦虑起来,等待着那个男人,好吧,后来才知道是drug。
至于人声部分,Mick Jagger要是收敛些,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叮叮当当的声音再次响起,声音一如既往的慵懒而随意,可一切却都变得不太一样了。吉他嗡嗡作响,小提琴正尝试锯开脑壳,贝斯像只小羊,在大脑皮层蹦来蹦去。我更烦躁了。盘子摔碎的声音,金属碰撞的声音,噪音再临,渐进,轰鸣。我开始木讷,愣在一旁,昏昏沉沉。
“叮-当叮当”的声音再起响起,原来已经听完了。
很久之后的某天下午,又是一个令人烦躁的阴天,闲来无事,选择复习VUN。“诶?和______挺像的,不,应该是______像VU”;“看来______也有VU的痕迹”;“哇,这不就是______吗?”……(一个个自行对号入座)
闲闲之知:
前年暑假某一天,同时初听了丝绒首专和Kanye West的《Yeezus》。可以说是拓宽了我对摇滚和说唱的局限的理解(尽管Kanye那张不算非常groundbreaking)。
又想起一次大雪天在巴士上,《Pet Sounds》这张后面接的就是《European Son》。听罢摘下耳机,眼前一片雪坠无声。
Persian Drunkard波西:
丝绒与妮可给我的第一印象像是黄芥末酱,又甜又辣。那种富有颗粒感的音质让我起初有些不解,但在听了几遍Femme Fatale之后,我好像闻到了更加清香的气味。妮可未加过多修饰的声音,让这个Femme Fatale滑进了我的心里。
匿名:
极简,粗糙,含蓄,17年首听,以这张作为分界,它奠定了日后独立音乐的灵魂:不以华丽的音乐外壳做装裱,以最直截了当的歌词冲击着听众的心灵。最喜欢这种独属于地下丝绒的诠释,用蜜饯般甜美的声音映衬出歌词里刺骨寒心的现实,堪称一绝,这张也是最初让我爱上NICO这位女性的原因。
匿名:
(VUN)最大可能地丰富了摇滚乐的内涵,拓展了摇滚音乐的空间,是其后音乐的伟大启迪。
匿名:
(VUN)好听在很细腻的那种感觉,跟肌肤一样。它不是在表层刺激你是在你心里某一处埋下种子你听一次那种感觉就多一点。模模糊糊的有雾气的质感你又能感觉到特别真诚真挚到了力量在里面。
◇04◇
采访
“这张关于疯狂与沉沦之美的专辑就像heroin一样上瘾。”
“(VUN)把后世的另类音乐之门像剥香蕉皮一样打开了,前两首后都不那么有劲,开创性有余却不够保值。”
“地下丝绒第一张(专辑),就是典型的“Hanging on in quiet desperation is the English way”哈哈哈哈。”
“强烈的反流行意识催生反流行风潮,令反流行成为新的流行趋势。”
“如果一张音质和混音都糟糕透顶的专辑仍能让人听得赏心悦目,那是真的厉害。”
文:ElephantTalk象语
2020/06/20
若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