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神殿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
这首曲子太脍炙人口,仔细回想却也想不起第一次是在哪里听到的。有时看到一些自然美景或壮美恢弘的电影场景,脑海中便会出现欢乐颂的旋律,我想,这也许就是世界万物间的神秘共鸣吧。
第一乐章由弦乐A与E两个音在八度变化中的反复开始,遥远、朦胧,仿若是那有着阴影的黑夜,可在平静中却又有暗流涌动。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旋律逐渐明朗起来,震撼人心。而后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归于平静,仿佛人生的起起伏伏。在苦难中悲痛,在暂时的欢乐中安慰自己,循环往复。到最后,旋律不断加强,苦难不断重压在身上,可内心中的斗争信念也随着悲痛一层接一层的加强,最终达到顶点,呐喊出世界的种种不公。
按照交响乐的四乐章基本范式来说,第二乐章本应是慢板,但贝多芬在此使用了谐谑曲式。此乐章以急切的旋律为启,而后被称为“十足乡村式的愉快情调”。给人更多的是愉悦与希冀的感受,而不是痛苦与激烈的斗争。在进行到乐章的结尾处,旋律又变得急促起来。在我看来,第二乐章描绘的是人类与世界在前进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发展当然是主题,但在这过程中也当然会出现种种问题,欣快里蕴藏的不安、平静溪流之下奔流的暗涌,这便是生命的常态。
第三乐章,柔美抒情而富有诗意,节奏平缓、旋律悠长。这不是郁闷或沉闷的心情,而更像是经过前两个乐章的苦难与愉快后,进行的沉思与回忆。这是一种深刻的自省,在悠长之中回顾自己的一生,又在回顾中展望未来。在即将结束时,又响起了战斗的号角,但在幸福欢乐中,我们已做好迎接斗争的准备。
第四乐章开启,战斗也开始了。贝多芬思考了许久,才决定将合唱放入第四乐章,也正是这个决定,让《第九交响曲》成为伟大之列中的顶峰。在暴风骤雨一般阴沉激烈的引子后,贝多芬在原歌词中写道:“不,这将使我们想起绝望的时候,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于是,依次奏出了前三乐章的旋律。最后,木管奏出了欢乐颂的雏形,这时,弦乐同时奏出了欢乐颂的旋律。就像历经千辛万苦,翻越重重阻隔,最终只为看那一眼海上日出的壮美景象。所受的一切苦难,一切不公,都被统统抛向脑后,因为这般单纯朴实、悠扬圣洁的旋律,象征的便是磅礴的生命力本身,歌颂它,就是在歌颂世界与宇宙。合唱部分的加入,使得整个交响乐进入了一个更高更加圣洁的境界,在拥有无限光芒的太阳的普照下,万物欣欣向荣,自由而欢乐,一切丑恶都躲藏到了地底的最深处。要追寻这欢欣的自由,必须伴有前三乐章的痛苦和变化,因为创造和痛苦是密不可分的。在这场欢呼自由的宏大乐章中,贝多芬在精神的殿堂中,与世人携手向前,迎接这世间万物统一的欢乐,就像战斗结束后升起的太阳,热烈而强壮。
在32岁那年,贝多芬耳疾加重,写下了遗嘱:
“……有时我甚至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仅仅是艺术使命感让我住手。看来,我只有将我能够感受到的音乐完全奉献出来,才能离开这个世界。”
而他,在写下遗书的第二年,便创作出了昂扬奋发的《英雄交响曲》。他被誉为“乐圣”,不仅仅是他的音乐本身,而更是他本人绝不低头、顽强坚毅的斗志。他也会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在疾病缠身时低落郁闷。可他是贝多芬,最终他都会化悲愤为力量,不囿于自己小小的一隅池塘,而是放眼于全人类、全世界、全宇宙,将自己的爱意丝毫不吝啬的完全表达给世人,这便是超越疾病、超越物质的奔涌的生命力,也是《第九交响曲》给我们所有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