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这张专辑为什么重要?
查看话题 >为什么说《之乎者也》是民歌时代的终结者?
这周循环最多的歌是《鹿港小镇》。太叼了,24岁的罗大佑,82年的背景,开天辟地一般的文人写作范式,层次如此丰富,况味复杂深沉。
这首歌的至少五层意蕴,展开讲讲。
第一层乡愁忧郁(“归不到的家园,鹿港的小镇,当年离家的年轻人”),第二层反现代性(“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这两层很容易想到。
但第三层对乡土传统的批判("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子子孙孙永保用,世世代代传香火"),传统的幽灵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咒。
第四层跳脱出小镇个体("繁荣的都市,过渡的小镇,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一下子就上升到上帝视角,变为对整个社会进程的思考,我脑中总会浮现出《天地玄黄》《人类》这样的纪录片里,俯瞰人群渺小如蝼蚁的画面。
第五层("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又失去他们拥有的")直接到达了哲学层面,像西西弗斯一般的悲剧循环,跟无穷无尽的香火、吉他的悲泣一起,营造出一种永世不得超生的轮回噩梦。
整首歌既怀念故乡,又清楚地认识到"我回不去了",一边记挂着回忆中它的好,又一遍深知它的愚昧阴暗面。这种矛盾的心情,怀念与批判并存,满怀悲愤与悲悯。加上极有记忆点的作曲和非常摩登的编曲,作为摇滚乐曲和文人写作,都是超满分。
最可怕的是,华语音乐史上,此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作品。《之乎者也》无论是摇滚曲风还是思想性上,它都是开天辟地的,出道即巅峰。
之前是柔情似水的“靡靡之音”们,民歌运动烧了一把火炬,高举“唱自己的歌”的旗帜,整体画风是白衣飘飘的素人学生,颂扬青春日常、自然闲趣、家国忧怀。所以当1982年《之乎者也》横空出世后,民歌时代就默默退场了。
因为《鹿港小镇》已经在反思现代性了,反思城市化对乡村的挤压,村里的孩子来到城市打工的无所适从;而民歌时代说到乡村,还是主题简单的《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可以说是降维打击。
更不用说,1983年《未来的主人翁》里,《亚细亚的孤儿》一出,此前关于所有本土的思索都相形见绌了。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纵使这首是与《少年中国》《美丽岛》乃至他自己的《将进酒》一脉相承,但《亚细亚的孤儿》还是离岛人民最精准也最悲伤的自我论断。《亚细亚的孤儿》杨祖珺也翻唱过,不过杨祖珺版完全成了一首革命歌曲,一首战歌,反倒失了那份沉郁沧桑感。
与民歌时代整体青春、昂扬的基调不同,罗大佑一出道就着迷于书写痛苦,《青春舞曲》有了王洛宾的原歌词,他却又加了一段“地下埋藏的为自由付出的代价,是否我们已经忘记”;在《未来的主人翁》里他花了整整三分钟反复悲鸣着“就这么飘来飘去”。
这种骨子里的悲观基调,倒是与三十年后,丧时代的年轻人喜爱的万能青年旅店深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