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流量时代和台式芭乐都格格不入的时代概念专辑
近些年来流量演员和爱豆几乎主宰了我们日常的全部版面,老艺术家们的作品变成了小众的存在。流量爱豆们的出的歌都要彰显他们的新潮,无一不是卖弄概念,大量的电子编曲可以掩盖唱功的不足,诡异的曲调可以掩盖编曲的贫瘠匮乏,大量重复的英文概念词掩盖了作词的不知所云。这些不肯下苦功转钻研唱功和音乐本质的人,最喜欢说自己有想法搞原创,“搞来搞去也就这样,不如回家琢磨一下模样,做综艺咖去吧”。
回到这张专辑上,评论里很多人说它是台式经典情歌,工业流水线,我非常不同意这个说法。其实这张专辑跟芭乐情歌毫无关系,反而在这张专辑身上我看到了时代的焦虑和华语流行的创作方向。
在多数场合里,我试着参与,也想过抗拒,用尽力气。
在哪个角落里,能自在的呼吸,可以不属于,任何交集。
《格格不入》:
以专辑同名《格格不入》这首歌为例,虽然编曲是传统的抒情。但是陈立农保留了大部分的呼吸声,营造了一种很强的倾诉感。格格不入,这个名字起的非常妙,我想近年来大量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都会有此感受,去年我一个来自top高校的同学离开了上海,原因是因为无法与城市融合,太过于孤独。网络降低了沟通成本,但是实际上人心仍旧是远的。很多时候你是否也无法理解网络上一些人的思维,无法理解没有包容性的群体。陈立农这个歌表达的是他自己在流量时代格格不入的坚持,被包装成完美偶像的还是真实的自己吗?振聋发聩的自省,是我在不足20岁的艺人身上几乎无法看到的品质。
要如何给雪花一个暖暖的拥抱,要如何不担心那只掉队的飞鸟。
要如何帮流星改写坠落的轨道,要如何给地心种下一点光。
关于人生我何时开窍,关于人生我何必开窍。
《一无所知 feat徐佳莹》: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已经成年。成年人的世界真的很辛苦,经常要默认很多规则。很多显而易见的原则,在成人社会上面变成了荒诞可笑的笑话。我多想还能问出歌词中这极富有浪漫色彩的问题,充满了对世界一切事物的关切与思考。可是我总在被捶打,被这个世界mindfuck。但总有人坚持,总有人想继续提问,关于人生我何必开窍。
陈立农请到徐佳莹来feat的时候,身边的人无一不马上感叹,资源真好啊。但是听完之后无一不是沉浸在歌曲本身当中。lala的声音特别干净清澈,我原以为会全面碾压,但是成曲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编曲里的弦乐非常细腻,旋律特别设计成带有微微的科幻感,特别像这个荒诞的世界。而陈立农的声音特别温柔又有力量,两个人的合声特别像一场深夜里的对话,抚平被无情的世界刺伤的每个人。
每当你沮丧的时候,oh na na
是时候的放下工作,la ta ta
《Masterpiece feat Hailee Steinfeild》:
听到这首歌,我已经懒得反驳那些说全是台式情歌的人了,真的现在豆瓣的评论里面能不能客观一点,起码先听完专辑再来评价吧?
edm曲以动感洗脑为特征,这首歌给人的初印象类似前两年的舞蹈流行曲,例如havana和instruction之类的。那这首歌有何特别之处?那就是中文的契合度。如果你有仔细观察流量爱豆出的歌,大部分人出的这类型的歌几乎都是所有句子都大量混杂英文,或者干脆全曲英文。但是大多人的唱法气若游丝像只捏着脖子的鸡,声音厚度不够,连英文都发不好,完全与曲子不搭,全靠电音搭点edm的边。不免给人一种扭曲感,堪称灾难。
在这首歌上我看到了中文韵律感的契合度,Hailee的part跟陈立农的部分完全没有脱节感,这与歌手本身的韵律感和歌曲本身的编曲写词关系极大,陈立农本身声音厚度很够,常唱抒情歌但是节奏感还蛮好,英文念的也不别扭。这首歌最好的地方就是让我看到了满满电音之外的可能性。
其实其他的歌也都很值得一提,但是音乐的美妙在于自己去体会,去《我梦见你》的黑暗pop rock里面走一圈,在《温柔时空》中入眠,在《夏日滋味》中感受轻快的urban music....在其他剩余的歌中跟陈立农对话一趟。即使这张专辑不是完美,我仍然给他五星,是对一个能捞快钱的流量偶像甘愿不曝光做作品的勇气的嘉奖。
如果你总是吐槽华语乐坛现在都是什么鬼,那可以用行动去投票,给这张专辑一个机会,去感受一下这份时代年轻人的答卷。如果我们不为优秀的作品买单,那么我们就永远只能被劣币驱逐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