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更新 | 无法用“爱豆”来定义的陈立农,正在走一条最《格格不入》的音乐路
来自长篇乐评的短文预告片 | 跟喧闹的流量时代,保持一点优雅的距离
昨晚凌晨时分,当我打开陈立农新碟《格格不入》的首发链接,便瞬间着迷于在《我梦见你》背景声里,那几声细得几乎不可耳闻的心跳声。在深深的黑夜里,我仿佛也随之听见了平时多被自己忽略的心跳声。或许,陈立农这些感性的歌,就是有着如此安抚人心的神奇功用吧?
跟之前听单曲不同的是,当我把《我梦见你》放在整张《格格不入》的篇首来听,就像是为这张唱片开启了一个梦境的入口。而这个音乐梦,是不到二十岁的陈立农亲手打造的。用耳机听完全专,陈立农几乎就像贴在我耳边唱一样,这是一张属于夜晚与梦境的专辑。
为什么炙手可热的陈立农会说自己“格格不入”?这好像不是外间公众所预期的、那一种所谓“小鲜肉”赚快钱的速食专辑。你会听得出陈立农对自己的音乐路线的执着与坚持,年轻听众喜欢的舞曲当然也有,但专辑里更多的,是最适合他风格的中慢板抒情作品。
跟喧闹的流量时代保持一点优雅的距离,随心唱自己喜欢的歌,这就是我对陈立农《格格不入》的第一印象。其他的深入观感,还需等我认真把整张唱片再细听个13遍,再来写一篇完整的长文。
对了,目前个人最喜欢的三首,是位于专辑后几首的《早该知道》《最后章节》《曾经男孩》。(所以,你们的答案是?)
长文更新 | 无法用“爱豆”来定义的陈立农,正在走一条最《格格不入》的音乐路
撰文 / 王击凡
1.如何“耕种”音乐?
最初我并不知道,像陈立农这样一个年轻鲜活的“小鲜肉”,到底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当我从头到尾认真听完陈立农以《格格不入》来命名的首张个人专辑时,我想,我可能在这个大男孩的音乐里,找到了藏在唱片背后的那个答案。
生于2000年的陈立农,正好出生在实体唱片工业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上。千禧年,大家还在惧怕网上肆虐的“千年虫”病毒,却又纷纷开始拥抱互联网。盗版唱片,非法下载,日流韩流……从那一年开始,有概念的实体专辑,也逐渐变成越发稀有的物种。
跟陈立农同代的00后乐迷,并没有经历过实体唱片的辉煌年代。自他们懂事开始,“音乐”这件事,便已经以线上发行单曲为载体,出现在他们的生命经验当中。当不同的热门单曲被App打乱顺序随机播放时,一张完整专辑所承载的意义,也无奈地被消解了。
00后熟谙每一个音乐串流平台的游戏规则,愿意为偶像的线上专辑花钱买130张,却很少真正拥有一张实体的唱片。所以,当我看到陈立农以一种近乎复古般的执拗态度,做出了《格格不入》这张有完整概念、有起承转合的真•唱片时,我的内心是震惊的。
《格格不入》并没有刻意去做那种所谓的“大爆神曲”,几乎整张专辑的基调,都是极其安静舒缓的,即使是跳跃动感的舞曲部分,也都按照陈立农本人的性格来调配。每一首歌,都在为专辑的完整性而服务,这在非常割裂的单曲时代,真是一件相当难得的事。
听着《格格不入》,我的脑海也浮现出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假如把华语乐坛比喻为一片田野的话,当别人都在急着收成、急着增加产量时,与周遭风气看似“格格不入”的陈立农,却仍然固守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认真深耕细作,只“种”自己想种的音乐。
如此的“格格不入”,当然不是过时,而是陈立农选择与当下的流量世代,保持着一点清醒距离的优雅姿态。他更想留下的,是“作品”。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喧嚣,陈立农都继续悠然自得地,坚持着自己最初相信的音乐理念。
华语乐坛的“风口”瞬息万变,今天流行这个曲风,明天又流行那个舞步,跑得慢一点的人,好像很难跟得上瞬息万变的潮流风向。但有时候,跑得慢可能也是好事,慢慢来才反而比较快——这或许便是陈立农的“格格不入之道”吧!
陈建骐作曲、葛大为填词的专辑同名曲《格格不入》,大概也寄托了陈立农在这短短数年间的从艺心路历程:“沿着世界画好的线,向前进,却没忘记这格格不入的自己,需要些勇气……成为你们理想的我,不犹豫,却心疼起这格格不入的自己!”
与其盲目跟随别人的既定路线,不如勇敢洒脱地“做自己”,流量歌手当然也可以把歌唱得很好。当陈立农在《格格不入》呈现出自己跟其他“小鲜肉”与别不同的个人特质,这样一个跟流量生态“格格不入”的他,也逐渐成长为“理想中的那个自己”。
不少被资本裹挟的年轻偶像,都忙着收割流量带来的短暂红利。跟那些只圈快钱、毫无灵魂的专辑相比,反其道而行之的陈立农,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但这样的《格格不入》,可能才是当下的华语乐坛,最需要的那一种“格格不入”。
2.爱豆要怎样唱?
像《格格不入》这样从头至尾把专辑概念贯彻得恰到好处的唱片,会让很多像我这样从实体年代走过来的中年人,怀念起实体唱片无法取代的美好质感。
十二首歌的排序、主题、关键词,都带着实体唱片的“遗风”,但同时又与新生代的聆听习惯无缝衔接。而对于跟陈立农一样年轻的乐迷来说,《格格不入》则有可能是他们人生当中所拥有的第一张唱片。
《格格不入》所带来的高质量听觉体验,亦会成为年轻乐迷今后在鉴赏唱片时的参考标准。所以,《格格不入》还肩负着告诉新一代乐迷,“什么才是一张真正好的唱片”的教化重任。
在我看来,陈立农最值得新生代音乐人学习的,是即使面对各种日新月异的潮流,他仍然对自己心底所钟爱的曲风,所保有的那一份不疾不徐、绝不盲从的强大自信。
《格格不入》并没有那些为了流行而强加的速食流行元素,于是,从陈立农口中唱出来的这些歌,几乎都是真正最适合他的、同时亦是最令人舒服的音乐风格。
在无意之中,陈立农还以这样一张相当我行我素的《格格不入》专辑,为长期在“流量”与“质量”之间,作“两难选择”的华语音乐产业,解开了一个世纪难题:
自带流量的爱豆歌手,到底要唱些什么歌、出一张怎样的唱片,才能平衡音乐质感、专业评论、听众口味等多方面的需求,甚至还能兼顾歌曲本身的流行度?
在大部分流量艺人的首张专辑中,我们很少有机会能听到,像《卸妆卸装》《最后章节》《早该知道》如此大量的优质抒情中慢板作品。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身为流量担当的年轻偶像,似乎就应该整张唱片都唱唱跳跳,而《格格不入》则颠覆了这一种想象。
说到要为年轻偶像树立个人风格,与陈立农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环球音乐集团,可谓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佼佼者。背靠环球音乐多年来累积下来的丰富经验,在为陈立农这样的年轻偶像打造专辑时,环球更懂得该如何在音乐质感与流行度之间,取得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
为备受瞩目的流量艺人做他们的第一张个人唱片,唱片公司所拿捏的尺度也相当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引发轩然大波。真的要佩服环球音乐的深厚功力,无论是被《格格不入》惊艳到的专业乐评人,还是对陈立农首专期盼已久的“农糖”,都对环球“慢工出细活”磨出来的这张专辑放下了心头大石。
环球深耕音乐性的操作,让乐迷惊奇地发现,置身于“流量”标签之下的陈立农,其实有更多不一样的可能。即使是专辑中快歌的部分,环球也特意把这些好玩的歌,做得完全不像是流量艺人会唱的新奇风格。
金曲奖制作人剃刀蒋给陈立农量身打造的舞曲《统计学改》,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陈立农身上极大的可塑性:“看我表现所有可能性,以为了解但是不一定,不要轻易对我下定义……”
像陈立农这样无法用以往既有“爱豆”标准来定义的新生代偶像,大数据对他没有过多的限制,统计学在他身上仿佛也失灵了。个性十足的陈立农,注定就是这一批程式化的年轻偶像里,最特殊、最无可取代的那一个。
3.在音乐里“透视”?
既然陈立农的性格是如此鲜明独特,那么要做好他的专辑的话,当然要从他本身的性格特质出发,实现真正的“人歌合一”。只要把陈立农性格里这些跟现实世界最“格格不入”的部分,忠实地以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那《格格不入》这张唱片就成功了一半。
不过,“人歌合一”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只要把歌者的性格完美地融进每一首歌就好。但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要做到“人歌合一”,却往往是最考验制作人的功夫与耐心的。制作人必须透彻了解歌手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做出适合他的音乐作品。
这一次《格格不入》的幕后班底,有陈建骐、剃刀蒋、葛大为、刘胡轶等经验丰富的资深音乐人,用他们的观察角度,细致地描绘出了陈立农的音乐面貌。而陈立农也足足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专辑录制的细节打磨中。
在《格格不入》的专辑封面上,陈立农的脖子上围着一个三角形的发光体,既在视觉方面相当抢眼,同时亦成功传达出“格格不入”的唱片概念意象。而这个三角形,还在文案里被描述为陈立农“顶尖,开创,透视”的高标准三维度接轨。
亦因如此,我会把力图做到“人歌合一”的《格格不入》,视作“透视”陈立农的一个重要起点。作为一名人生阅历尚未够丰富的新生代歌手,陈立农也想要透过他还没到20岁的年轻视角,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诚实观察。
如果放在十年后来回望,《格格不入》可能会更像是陈立农的一份青春保存档案。它以声音的方式,记录了陈立农在当下这个状态的所思所感,而这样一种近乎“透视”一般,敢于全方位直视自身的质朴勇敢,大概也只有不到20岁的年轻人可以做得到。
在《格格不入》整张专辑当中,引发了最多乐迷热烈讨论的合唱曲目《一无所知》,除了因为有金曲歌后徐佳莹的友情跨刀之外,陈立农在声音里所保存下来的,那一份独有的天真莽撞、不知所措,也是歌曲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
《一无所知》MV里的陈立农,站在城市高楼大厦的落地玻璃窗前,虽然眼前是辽阔的万千世界,却好像依旧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这也戳到了听歌的人的真实痛处。而“关于人生我何时开窍”,亦是让很多年轻人感同身受的歌曲段落。
要实现“开窍”,就必须开启自己与内心世界的自我对话,同时也要让自己的感官变得更为敏锐,不要错过任何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机会。陈立农透过《一无所知》想要表达的是,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恰恰也正是我们愿意了解更多的最好时机。
我也喜欢陈立农在专辑里特意唱给“农糖”听的《曾经男孩》,除了向歌迷尽诉心中情之外,曾经也在人海中迷失过方向感的陈立农,亦想借此机会抒发内心世界的一些感受:“曾经的男孩,心满怀着期待,逆光穿越那片海,无惧伤害……”
在我看来,《格格不入》就是这么一张坦然展露自我的好专辑。很多华语专辑之所以还不够“好”,就是因为歌者都把自己藏得太深,从不敢在歌里透视内心最真实的那个自己。
而陈立农能在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就做到这一点,这也正是身为歌手的他,最勇敢的地方。
4.好歌如何推广?
虽然我已经反复向身边的朋友不断介绍,《格格不入》是一张多么了不起的华语专辑,但经历了这些年流量艺人良莠不齐的洗礼,有的人一听到“流量”两个字,便已经对他们的作品敬谢不敏。这仿佛是流量的天生原罪,也是陈立农在唱片宣传上亟待面对的问题。
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一名新生代的歌手,陈立农深耕细作“种”出来的音乐即使再好,唱片公司也需要用更合适的方法,才能在当下这样一个分众越发严重的信息碎片化时代,把好的音乐,及时推荐给真正喜欢它的人。
作为陈立农在音乐事业上的紧密合作伙伴,近年来一直在线上宣传方面锐意革新的环球音乐,其实亦在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环球音乐与陈立农的合作,其实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环球为陈立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音乐宣发解决方案,而陈立农则为“家大业大”的环球音乐,贡献了生机勃勃的更多可能性。
发片碰上疫情期间,艺人无法亲身参与太多的线下宣传活动,一切几乎全靠线上。陈立农《格格不入》这一趟相当成功的专辑线上宣传之旅,其实刚好也能作为日后传统唱片宣传与新媒体互动营销有机结合的又一个经典参考范例。
《格格不入》创新思路的宣传手法,比起其他唱片的常规宣传套路,其实也有那么一点的“格格不入”。
比如在传统唱片宣传方面,《格格不入》就采用了百大电台提前一天首播前导单曲《我梦见你》的复古方式,试图让听众重回守着收音机、追听电台的昔日情怀。
在上线12小时后,《格格不入》的线上销量就已经突破了4530000首,并刷新了7项认证纪录,这表达了广大乐迷对陈立农这一位超实力新人的由衷喜爱。
当然,除了销量之外,环球还想让更多圈层以外的听众,都可以有机会了解到这张专辑。所以,在专辑线上宣传方面,《格格不入》可以说是另辟蹊径,走了一条极不寻常的“格格不入”之路。
无论是Emoji猜歌名的互动游戏,还是专辑封面的解锁拼图,都能让乐迷按图索骥、乐在其中,是相当值得各家唱片宣发公司研究的新媒体传播“出圈”手法。
而在专辑文案的深层次解读方面,环球音乐中国、环球音乐华语部、陈立农工作室的官方微博,则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来深入剖析《格格不入》这一张有深度的唱片,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呼应了一把专辑的“三角形”设定,实在是魔鬼藏在细节里!
背靠环球音乐的“环球天后宫”,更让陈立农获得了与环球国际的大师姐、电影《大黄蜂》的女主角Hailee Steinfeld一同合唱新歌《Masterpiece》的难得机会。在海外那些还没有多少人认识陈立农的陌生地方,这首歌便是能让陈立农成功“破圈”的关键所在。
对比起各家日常骂工作室、骂唱片公司“不给力”的粉丝,当陈立农的粉丝好像还真的挺幸福的。很多平时因为资源匮乏、经常要自制偶像物料的流量艺人粉丝,亦都非常羡慕陈立农这一次无比充足的宣传物料资源,甚至还有很多“农糖”自发给环球音乐点赞。
流量歌手的新歌宣发,光靠死忠粉丝在#难听#超话控评,以及热搜层出不穷的乏味营销话题,其实并不足以吸引粉丝群体以外的公众,自发性跑去听这些艺人的歌。
这也正是环球音乐此次在陈立农新碟的企划与A&R方面,做得比其他公司优胜太多的过人之处。真心让乐迷发自内心喜欢的宣发手段,其实只要在每一步都做到足够的真诚,便有机会获得更大范围的广泛认可,从“圈地自萌”直至走向公众。
当然,即使宣传再厉害,最终还是要靠歌曲本身的质量来说话的。在这一点上,我对陈立农《格格不入》的悦耳度是绝对放心的,只要你愿意去听,你就大概率一定会爱上,这一张跟流量世代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优质好唱片。
是的,“格格不入”的陈立农,正在迈出他最认真的音乐第一步。
微博:@王击凡
公众号:豁达音乐时代
邮箱:xiaowangzi1984@126.com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