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村上春树给BTTB二十周年纪念版写的内页
这几天收到这张20周年纪念版的胶,看到内页是村上写的。手头是一个英文版。翻译给大家参考。
私密的音乐:《BTTB》的世界
村上春树
我听坂本龙一的钢琴独奏专辑《BTTB》,正是一大清早的时候。当然,也许什么时候听它并不重要,白日将启或午夜时分。而我呢,因为各种原因,通常一大早就听起来了。我一般早晨五点左右醒来。现在季节(五月中下旬),这个钟点正是东方既白之时。每天这个时候,我就走进工作间——它很安静——打开功放,边等待真空管热起来,边喝起热腾腾的黑咖啡。我把光盘插入CD机,听着音乐,坐在书桌边开始工作。用这种方式,我一步步准备起来,几乎像进行一场仪式。热乎的黑咖啡和某种类型的音乐都是必需品。这是我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习惯。确实,对我来说,《BTTB》就是符合我这流程的一种音乐。
听这张专辑里的音乐时,脑海里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某个场景。它们往往呈现出大致相同的风景:一座学校大楼,在清晨兀立。它不是一座特定的学校,并没有什么名字。我独自走在空荡荡、昏暗的走廊里。走廊的天花板很高,回声明亮透澈。外面似乎下起蒙蒙细雨。我听不见雨声,但雨的气息飘浮着,轻盈如纤弱的预言。那是种早春时分才有的雨,悠长而静谧。
有人在弹奏钢琴。他们肯定是一大清早趁别人还没来,就到琴房独自练琴。但他们似乎并不像是照着谱子在练习。或许更接近一场即兴弹奏吧。十指在键盘上慢速而谨慎地移动,好像在探索正确的音符,用耳朵来确定音准。用这种方式,旋律——一种非常私人的旋律——被编织,化足时间,没有任何停顿。这旋律,这共鸣,混合着正在飘落的雨水,悄悄地、神秘地通过耳朵潜入我的心灵。于是,它不可避免地激起我的好奇心。是谁在弹钢琴?是我认识的什么人吗?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闯进琴房。我可不做这样的人。我不想打扰他(或她)宝贵的注意力——那种私人性的探索。我所能做的,就是听这音乐,放低脚步,轻轻走过这条走廊。
通常就是这样的场景,进入我的脑海。一所无名的学校,一条无名的走道,接着便下起了无名的细雨。
从音乐上来说,《BTTB》让我想起普朗克和萨蒂的音乐,或者福莱和夏布里埃的某些音乐。风格和声音并不特别相似,但在《BTTB》的空间存在方式里,有某些东西使我想起一些别人的音乐世界。当然,拉威尔和德彪西的音乐也很美妙,但我听得时间长了,会对其中的充沛丰饶和缺乏适合的摇曳而感到疲劳。这时,当我听到普朗克、萨蒂或者福莱,就会有种放松之感。他们让我体会到午后去造访老朋友家的那种亲密感,躺在洒满阳光的露台上,遥望着花园。(如果花园里杜鹃盛开,还有一只大猫在我身边打盹,那该多棒啊。)
这就是为什么有段时间我着迷于普朗克。甚至可以说,我是被用力地拉入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这类音乐可以存在。我们可以称其为拥有私人性源头的音乐;不惧怕成为个人性的音乐。正是私人性音乐,不知不觉沁入人心,就像一场安静无声的细雨。我想要喜欢这种音乐。当然,布鲁克纳和马勒的音乐也很精彩,但是如果世上所有音乐都像这种,那我们几乎要喘不过气来了。
私人和亲密的音乐——某个人(一个无名的人)一大早独自坐在学校钢琴前,编织一段旋律,摸索几个和弦,逐渐充满有着高高天花板、飘荡着细雨气息的空间。但是音乐在必要的地方留下了空隙。有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音乐和这种存在方式……不,也许是所有时间。我们需要它,就像破晓时分需要热腾腾的黑咖啡,午后时分需要一只躺在身边小憩的猫咪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