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Kind of Blue

我不会人云亦云地夸奖Kind of Blue这张专辑美得不可方物,我也不会矜持地顾左右而言他,但我要承认这是我第一次重新拾起这张专辑。我们都一样,Kind of Blue也是我的爵士乐启蒙唱片。多年以来没有重温,大概是因为它的内敛、静谧、空旷可以说是我对爵士乐的理解中的一个对立面。
Miles Davis是那种我很难爱上但又很难不喜欢的乐手。我很难在他的音乐里听到充沛的感情,那种黑人应该有的粗粝、张扬甚至失控,他全没有。所以在别的文章里我说了他不少坏话,大约都和性格不合有关。但是他的才华横溢得冲了龙王庙,是那种哪怕他是个混蛋(事实上他的确是),我也必须对他喜爱的那种。
Kind of Blue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爵士专辑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它是一个鲜有的专业乐评人和普通听众都买账的案例。具体地,它的阵容虽然不及1953年全明星在Massey Hall的那种“如果这架去多伦多的飞机爆炸了那爵士乐就没有了”的这种阵势,但是它处在了一个刚刚好的时间点上,把三位巨人Miles Davis John Coltrane Bill Evans不早不晚地集结到了一起,这在现在看来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谓的“不早不晚”和“不可思议”并不是我随便一说。Kind of Blue录制三个月后,Coltrane自己操刀的专辑Giant Steps标志着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格逐渐明晰;九个月后,Evans和Scott LaFaro Paul Motian一起组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Trio,从此他的音乐里再无管乐;而Miles本人则在此巅峰之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蛰伏探索,直到Bitches Brew问世,而那又是另一种音乐了。
记得初听Kind of Blue的时候只觉得好听,而现在把视角从时间轴上铺开来看这张专辑,其好听的根源来到了Miles和Evans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催生出了一种精致的审美,这是Miles的音乐在遇到Evans之前,甚至之后都鲜有的。所谓“鲜有”的意思是的确存在着,但是Charlie Parker那如父亲般的时代背影着实让Miles难以逃出生天。
具体地,1956年Miles还在履行Prestige最后合约的时候,他就有过几张气氛宁静的唱片,比如Cookin’ Relaxin’ Workin’ Steamin’等等。而到了Columbia,Miles在Milestones中开始摸索调式爵士,这也在日后成为Kind of Blue里面联结他和Evans最重要的一个元素。
但是这些专辑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由于Philly Joe Jones这位老派的鼓手的存在,气氛凝重不了多久,鼓点就甩起来了,一夜回到解放前,导致Miles在他自己的东西的表达上存在着障碍。而且注意,这几张专辑Coltrane一直有参与,可以说他俩在一起搭档的这么些年,俩人都有点一事无成的感觉。
然后Evans来了,Kind of Blue也就来了。
Kind of Blue之后,Miles的钢琴变成了Wynton Kelly,再往后就是Herbie Hancock了,还想在他的音乐里找回Evans时期的那种感觉完全是痴人说梦。其实在录制Kind of Blue的时候Wynton就是这个组合常驻的钢琴了,Evans回来客串只留了一首Freddie Freeloader给Wynton弹。当时录制的时候目光如炬的Evans也在场严格把关,Wynton可以说是芒刺在背,但是风格这个东西是无法勉强也模仿不来的。
所以在重听这张专辑的时候,一首Freddie Freeloader还是违和地很突出。Wynton的钢琴触感显然没有Evans柔和,而且从他的钢琴Solo里面也能听出来他还保留着很古朴的Swing在里面,这就是属于有点太老派了。
说到所谓新潮和老派,Kind of Blue里面的这两杆萨克斯现在听起来也真是让我有点异样。我一首So What来举例,总觉得Cannonball Adderley太老了,John Coltrane太潮了。我太贪婪地想到要找两个人替换他们来为专辑增色的时候,这两兄弟在曲中的拉扯又让我有些不舍,可能Paul Desmond适合换掉Adderley,那Tenor位就该拿Stan Getz了吧,那整张专辑色调就忽然温暖起来了,可这是"Cool“ Jazz啊伙计。
Coltrane的Tenor太潮了。他的Solo始于3分26秒处。越到后期Coltrane的萨克斯在节奏的铺排上就越来不拘小节,大部分时间他都是游离在节拍之外的。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的音色没有什么颤音或者滑音之类的小技巧在里面,而是极致的简单、直白和不加粉饰,这是他最迷人的地方,但和全专辑强调的“精致”在气质上不那么般配。说到底,Coltrane的音色放在这张专辑里面,我觉得效果一般,有点偏“浪”。而且我一直觉得从他俩各自的人生轨迹和选择上来看,Coltrane的性格和Miles也是不同路的,尤其在60年代末他们各自带领着爵士乐分别来到融合和自由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这件事中,也能略窥一斑。
Adderley的Alto太老了。他的Solo始于5分16秒处。Adderley在Hard Bop时期是个好乐手,他音色里面非常Soul的那种感觉非常招人喜欢,空气中洋溢着快活的气氛,但把它放到这样一个冷色调的专辑里面就很僵硬了。还有一个细节,因为全曲都是按照和声即兴来的旋律,Coltrane和Miles那边基本上不重样的都是变化,而到了Adderley这里就有了一些有意无意的重复。所谓“有意无意”是因为,在传统Hard Bop的即兴里面经常是围绕一个所谓的主要旋律来开展的,需要有种revisit的感觉,习惯使然倒也不怪他。
再回归我在文初讲的概念,面对这张严重缺乏Swing的专辑,在Evans极度精致的审美要求之下,它和我对于爵士乐的理解仿佛早已相去甚远。Evans对于爵士乐开的这种先河其实我是拒绝的,他的理性以及他的古典味道太重让我很少对他产生特别的亲近感。虽然在爵士乐中我从来都是个racist,但我必须对于Evans保持我的敬意,就像我对于Miles的敬意一样。
我也觉得自己比想象中还严格,也许大部分人会觉得我上面说的很多都有失公正。如果让我不带任何个人情感来说,把Kind of Blue这张专辑抬升到任何一个高度来赞美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在艺术形式的创新性上是石破天惊的,可以说这张专辑凭借一己之力就把爵士乐从Charlie Parker的Bebop陷阱里拽了出来。有的时候我甚至会习惯性遗忘这之前的Bebop啊Swing啊什么的,而把Kind of Blue当做爵士乐的起源。
在滚石评选的历史上500张最重要的专辑中,Kind of Blue雄踞第12位。我总告诉身边的人,如果你只想拥有一张爵士唱片,Kind of Blue绝对是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