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目的的风景
现在听窦唯已经不试图去理解了,而仅仅去感受。这两种感知外物的方式还是非常不同的。
用认知去理解,更像是一种定义,用自己已有的东西去定义一个新的东西,虽然信息组合方式不同,但基本元素依然是自己所熟知的那些。用自己的价值、规则、审美去将一片风景框起来,编号入册,分门别类,整理入籍。认知之后,得到的是自己眼中的作品(先有自己,后有作品;或者说,自身高于作品)。
而单纯的感受,更像是一种观察,将自己置身事内、身在此山地观察,将一个新鲜事物投掷到自己心中,观察它所激荡起的涟漪、感受情绪波纹的变化,从涟漪和波纹中看到作品,也借助作品看到一个更不一样的自己。是单纯地当一名游客,什么都不带,像孩童一样没有目的的去看风景,随来随看,常看常新。感受所带来的,是从作品中看到一个自己。
人类发展出更高级、更复杂、更褶皱的大脑皮层后,随即解锁了“认知”这项高级技能,它帮助人们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整合成简单的几个公式。跟这辆理解、定义世界乃至宇宙的“高铁”相比,人们好像逐渐忘记了观察-感受-情绪这辆帮助古人类认识世界,与世界相处的“自行车”,主管情绪和动机的边缘系统由此更加边缘。很多时候,我也期待自己能以最高的效率、不走弯路地完成任务,而非在情绪的指引下弯弯绕绕。打卡、划勾、升学、工作、赚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完美人生好像也被下了诸多定义,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世界好像被设置成了2倍速运行,稍不留神就会被甩下,转而被焦虑所淹没。感受也不再那么单纯,旅游的时候想着怎么拍照发朋友圈,读书的时候想着怎么让别人知道我是这种品味的人,出门放松的时候想着必须在几点之前回去、然后再把没填完的坑给填了。空气逐渐变得浑浊,我看不清远处,也看不清自己。
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自己好像很久都没听窦唯了。作为一个因颜值和台风入坑的歌迷朋友,听窦唯后期的作品对我来说有点吃力,因为我听不懂。每当窦唯发了新的专辑,我都兴冲冲点开,但听一会就逐渐“烦躁”,我不懂他想表达什么,我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的心没那么静,动辄40分钟的一首曲子,让我望而却步。但是昨天晚上,我突然又想起了这位认识五年的“老朋友”,从b站刷视频欣赏台风1小时,翻《把青春唱完》欣赏颜值1小时,直接导致没有完成该搞完的论文任务。晚上,爸妈都睡了,我自己开一盏小灯,码字搬砖至1点半。就在要睡的时候,突然刷到了窦唯五一刚发的两张《止止安》专辑。夜已经深了,外面静悄悄的,我戴着耳机躺在床上静静听,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做,怎么说呢,那种感觉,就好像你独自一人发现一个宝藏,又好像和最好的朋友共同分享了一个秘密。黑夜包裹了我,我触到了窦唯用音乐传来的温度。我突然明白,不应该用认知去限制他的,就像不应该用网去捕风。
对待窦唯,可能只是简单跟他的音乐待在一起就够了,我和他、借由他的音乐、在这40多分钟内待在一起,不用在听完后写必须要交的感想、不用在听完后“根据材料回答问题”,不用跟任何人说任何话,在这40分钟内,就只是简单的待在一起,简单的看看世界,简单的看看自己就行了。我想,窦唯的音乐对我来说会是避风港一样的存在,借由它们,我能重新练习如何简单的观察、简单的感受、获得简单的快乐。
其实最初只是想写一个短评的,结果越写越长。略显讽刺的是,虽然我想表达的仅是简单的一句“听就行了,不用多想”,但还是写了那么多,还是尝试用认知去赋予这种欣赏方式以意义。写下这些,对我来说形式意义大于内容意义,我真正想做的是插一个旗子,记录自己的变化和想法。
改编友邻老袁曾经评论《猴子 罗汉池》的一句话:我永远羡慕每一个没有听过窦唯的人,因为你们还可以享受第一次认识他最原始的感受,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