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七重人格》,审美培养
我们所称为的艺术界限在哪里其实一直都是不清晰的,普遍的认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get到的作品,但我个人更喜欢将它形容成体验派的狂欢。
华晨宇的作品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就是他总是有很强的氛围感、空间感、画面感。这首作品的极致之处是各个方面的。
首先是这首歌的立意,他通过大胆地剖析和赤裸裸地展示,将自身的不同人格的面貌拉出来,放在自己和观众面前,但又不仅仅是这样,他每一个人格的歌词里所讲述的不单是为了表现人格的特质,也包含了一些更实质的表达,比如,“若典籍都变空白,如何描摹过去……”这一段,他是要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人格,但是他又表达了一些观点,对人类历史,甚至是自然历史的存在的主观解释,和人与命运抗争的意义,也为下文“古今天地,混沌初开”这一段的对世界的进化与组成,做了铺垫,由小见大,“不外如是”后面的挣脱爆发也变得很自然了。所以细细想来,他每一个人格的顺序安排也是考究的。最后的人声电吉他,他要表达的本质是嘶吼、混乱和释放,将人声和器乐声搭配起来,听感更舒服,也很震撼。(每一个人格具体表达的不能具体定义,它本身就是一个自己体会理解的东西。)
不是音乐专业的,所以干货我听不多,但是鉴于我曾经专业学过美术,所以我就整体谈论一下关于怎样看待欣赏艺术这件事。其实说实话,这首《七重人格》接受起来不算很难,我不觉得它那么小众,这也是华晨宇的厉害之处,他总能将这个度把握得很好,最大限度地将偏于艺术的表演带到大众面前。
很多时候我们是理解不了艺术家的心思的,他们的创作状态和思路其实就是偏离大众常规的,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这是无病呻吟,或者故作高深,其实只是你没有搭上那一根弦。而且很多人会误解他们的专业素养,比如可能有人觉得很多印象派、抽象派大家的画就很简单,小朋友照着也能画,然而,我们印象中的异类大家他们都是有很高的专业水平的,甚至他们会故意偏离所谓的“科班”,我们欣赏任何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抱着尊重的心态,不要排斥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要进入他们创作的状态,揣摩意图,就会多多少少理解,这种体验是很奇妙的。
最后,千万不要给自己下定义,也不要限制自己,体验多元文化是很幸福的事。我可以啃着鸡腿看后宫番,我也可以半夜听《hale》惊悚又难过,我同样可以盯着《格尔尼卡》看一下午,做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