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女的音乐美学与人类世小姐的狂欢
写在前面: 这一篇长文与其说是乐评,还不如说是笔者在循环完新专辑很多遍后碎碎念式地迷思。所有内容均是笔者基于个人听歌体验对于Grimes新专辑的个人观点。本文综合了笔者在听完全专后留在记事本里的评语与和在其他平台乐迷、粉丝的讨论内容,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思考。
专辑:Miss Anthropocene
风格:Art Pop / Electronic
导言:
从某种程度上说,Miss Anthropocene显现出了与Grimes之前音乐不一样的质感——这是她第一次彻底概念先行、这是她第一次用Maya建模软件的黑白代码界面代替手绘专辑封面、这是她第一次大刀阔斧地用肮脏的吉他音墙代替绚烂轻盈的合成器旋律。而这样的转变已经在乐迷群中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本篇文章将基于Grimes的风格演变、Miss Anthropocene专辑风格的产生源头、她的概念架构等角度对于Grimes为什么做出了Miss Anthropocene这一张专辑进行比较粗略地分析。
Part 1. 她的音乐为什么显得不一样了?
在经历了前两张大受媒体与乐迷好评的专辑Visions与Art Angels后,大众对她新专辑的期待自然而然地被拔高了——乐坛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她这样“特立独行”保持独立音乐人身份同时对悦耳流行旋律有着如此高敏感度的音乐人了。而她早期在相对缺乏乐理知识、乐器演奏经验状态下闯出的“野路子”同样赋予了她音乐奇特的质感——我们能够在她一直到Art Angels的专辑里看出她对于音乐可以说是本能的敏锐触觉。
而从某种程度上讲,Grimes制作音乐的驱动力从对音乐无意识地、本能地敏感度到有意识地甚至说刻意地精雕细琢这一转变也许正是Grimes现在做出的音乐和她相对早期的Visions甚至更早期Geidi Primes与Halfaxa差别这么大的原因所在。相比于早期,她现在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各种重要乐器的演奏技巧,懂得了更多的乐理知识,有了更多的音乐制作经验。而经验的逐渐丰富使得她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倾向于采用基于经验的最优解,而不自觉的经验主义的制作思路的影响使得Miss Anthropocene显得更加规整、同时也更加匠气,而少了最开始的灵气。
除了更加丰富的经验使得她越加倾向于经验主义之外,我们还会发现另一个特点——她正在对她作品进行有意的雕琢,尽管这一趋势在Art Angels时期便已经有所体现。相比于Visions在一个星期内完成的极短制作周期,她的后续两张专辑Art Angels与Miss Anthropocene制作周期显得长了不少。与Visions间隔三年的Art Angels是Go糟糕口碑后推倒重来的产物,而花了四年多创作制作的Miss Anthropocene则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与调整。我们从demo和最终专辑中的成品的差异也能够看出来她会更加刻意地去审视、雕琢专辑内歌曲这一趋势——Realiti在2015年3月的demo、4ÆM在2018年5月的demo与最后分别于2015年11月与2020年2月发行的完成版相比,虽然大框架类似,但是demo与完成版细节差距已经非常大。
而这一种刻意地自我审视取代先前Visions凭借感觉的“我觉得好就可以发行”的自我审视方式改变事实上也是她的音乐听起来显得“不一样”的原因所在。Grimes早期的音乐充满着不确定性,时常有偶尔闪现的灵光一现段落(如Genesis里四处浮动的人声、合成器碎片;Vowels = Space and Time里有趣的小音效;Dream Fortress似乎是随机涌现的不和谐音效)更多是来自于她对于这一段制作过程感觉良好因此选择将其放到专辑里。(Violence被放在专辑里也有这一部分的原因,这个将在第四部分展开讲)而现在我们会发现她会尝试着寻找理由去证明某一段处理的合理性,制作音乐感性体验逐渐让位于理性的审慎思考,而最后她的音乐呈现出“合乎流行规则”的规整效果其实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一点在Miss Anthropocene的You’ll Miss Me When I’m Not Around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而这种自我审视方式由感性转为理性的变化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音乐制作出来的最终效果变得更加精确,但同时Grimes音乐制成品的灵气也在理性审视中被逐渐消磨变成匠气。我们依然以前面举出的两首demo为例,相比于早期demo,Grimes在4ÆM的成品中抽去了人声、歌词清晰的主歌转而用吟唱代替,这样的调整非常漂亮——缥缈的吟唱无疑与副歌部分Drum & Bass与经过效果器处理的机械化人声更相称;但是我们会发现,3 min部分本来有灵光一现的Bridge以及奇妙的鼓节拍处理,但是这一段神来之笔最终在成品中被抹去同样是非常可惜的。而Realiti的demo与成品在各大播放平台的讨论区也有类似的讨论——专辑里成品更精致的同时也使得原来的仙气散去。而这也是一部分人批判Grimes的音乐变得无趣的原因所在。
但是即使她的音乐多了算计,我们依然要承认的是Miss Anthropocene所展现的制作的老练成熟是非常珍贵的东西。Miss Anthropocene延续着Art Angels的Overproduce的倾向,小仙女将她的才华毫无保留地一股脑全部塞进来,专辑里每一首歌的编制依然层次鲜明——Darkseid重鼓点基底上种植着碎拍、Bassline、人声氛围背景声、人声效果器等多样元素;而4ÆM则是层层递进的绝佳代表——主歌吟唱与合成器的和弦慢慢铺展,到了主歌与副歌的交界处有了世界风弦乐,到了副歌则是Bassline、鼓机节拍、高声部Synth以1-2句为间隔渐次加入,最终到La La La(采样自印度电影《帝国双璧》)以及Bassline的重新加入。整首歌以Drum & Bass为基础但是声音信息层层加码,而最终成品效果则极为精致规整,尽管美中不足的是这一系列层层加码的声音信息并没有给我们太多惊喜感。
最后,我们也许忘了一个内容:我们对Grimes的期望是什么?
Grimes过往的作品无意中塑造起了一个“反流行”的音乐人形象,而这样的形象也聚拢了一群热爱独立音乐的乐迷。Geidi Primes、Halfaxa、Visions立足于独立/实验,Art Angels表现出来更像是她的妥协——一半独立、一半实验,而到了Miss Anthropocene则更流行。如果我们一直认为Grimes是“反流行”的,那么她的这一转变无疑令人失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Grimes一直都向往着成为流行音乐的弄潮儿的话,那么她这样的转变其实情有可原。而如果我们对Grimes的期望是对于流行歌手的期望的话,她音乐所呈现的变化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Part 2. 从“肮脏”到纯净——Miss Anthropocene的叙事与Lo-Fi美学
注意:关于Violence这首歌的讨论将会在第四部分中进行,在这一部分不会具体阐述。
Miss Anthropocene相比于上一张专辑较为明显的美学特点就是在这一张专辑里,部分歌曲的音乐元素的层次被弱化被刻意融合在一起,部分地方被有意地处理失真,使得她的音乐有着先前几乎未曾有过的Lo-Fi质感(如My Name Is Dark、So Heavy I Fell Through The Earth)而专辑其他歌曲则显得纯净澄澈,采用不插电的方式录制部分乐器(如Delete Forever)或者使用自然声音采样并使用更轻盈的合成器音色。(IDORU)那么问题随之而来:专辑为什么会有在美学上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歌曲共存呢?
专辑区别于单曲集的一个地方就在于专辑往往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内容中心生长构造的,而概念专辑的概念性会在这个内容中心得到的尤为明显。我们在导言里便已经指出Miss Anthropocene是Grimes第一张完完全全概念先行的专辑,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将目光放在整张专辑的概念——专辑究竟想要讲什么上。
如果我们对于专辑的叙事内容进行拆分,也许我们可以将专辑拆分成四个部分:So Heavy单独一部分作为引子讲述女主角人类世小姐坠入地下城;Darkseid到New Gods则展现她内心的绝望(Darkseid歌词据狸猫解释是关于一个自杀的朋友的)以及最终滑向“恶”(Violence)并从中走向信仰崩溃的过程(New Gods里新神明的产生也意味着旧神明信仰的瓦解);My Name Is Dark到Before The Fever则是人类世小姐在末日来临前与同伴的末日狂欢与共同沉沦;最终他们一同在IDORU的鸟语花香中重生(You’ll Miss Me When I’m Not Around开头句歌词已经暗示着女主角人类世小姐的“死去”)坠入赛博朋克末世、被污染等脏污侵染的Miss Anthropocene终于得到救赎回到天界。
而我们看Miss Anthropocene整张专辑的具体美学风格就会发现,每一首歌的风格呈现与它要承担的概念叙事功能是相通的——So Heavy I Fell Through The Earth是典型例子:整首歌的So Heavy不仅仅表现在标题里,而在于整首歌整体呈现上:低频Glitch、重鼓点、晦暗氛围Synth、人声主要在中音区与低音区(只有So Heavy I Fell Through The Earth略微触及到了高音区)而Darkseid等歌曲所展现的也大致如此,肮脏的赛博朋克式地下城最终通过了Lo-Fi的、粗糙的方式呈现。(4ÆM陡然进入副歌则是地下城霓虹灯渐次展开)而最后的天堂则是鸟语花香,有乐迷朋友指出这张专辑很好地将听觉与人脑海里的视觉体验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评价。(同时,这种联觉体验也非常赛博朋克)
因此,相比于Art Angels相对较为散乱的整体概念体系,Miss Anthropocene作为Grimes第一张概念先行的专辑至少完成了整体叙事以及将抽象化的大概念叙事转化为一个以人类世小姐为主角的故事叙述,与Art Angels在几部mv中企图以吸血鬼故事(Kill V.Maim,Flesh Without Blood等mv)凹造型相比,这一张专辑能够给听众的视觉体验反而更加鲜活,尽管整张专辑的封面与内页已经不如原来那样色彩斑斓。而在概念叙事的统领下,美学处于相对的两个极端风格的歌曲也能够兼容于一张专辑里。
到这里为止,我们在这一部分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下面我们对于整张专辑所呈现的美学特点进行下一步的探讨——专辑呈现的Lo-Fi美学是否是无根之木?而Delete Forever与IDORU又在美学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Miss Anthropocene所呈现的整体美学取舍也许可以追溯到18年,并且可以在We Appreciate Power中窥见一斑,即使它没有被收入专辑。根据2018年7月MacBook的广告(当时My Name Is Dark的名字叫作This Is What the Drugs are For)、2018年5月4ÆM的demo以及小仙女自己发的视频(IDORU)整张专辑一些歌曲可能在18年就已经完成骨架了,而这个时期Grimes沉迷Nu-Metal并且制作了We Appreciate Power这样的作品——而专辑里很多有着鲜明吉他旋律线条的歌曲都多多少少地受到了它的影响。
乍一听来,We Appreciate Power这一首歌既Grimes又不Grimes:它依然保留着Grimes先前音乐标志性的怪叫与奇诡电子合成器搭配,但是它却又是第一首完全依靠吉他音墙与Bassline所推动的。这一首歌对于HANA声音进行了有意地处理得具有一定噪音质感,并且使得吉他音墙的声音失真化,人声与器乐的界限被进一步模糊。这是18年Grimes音乐所呈现的典型特点。而与Bring Me The Horizon合作的Nihilist Blues这一首歌中,这样制作思路也得到了体现。
而18年Grimes所制作并发行的单曲的风格(Pynk是一个特例,但是Pynk里Grimes只提供了Verse 2的和声)在Miss Anthropocene里得到了延续——My Name Is Dark副歌排山倒海般的音墙、So Heavy I Fell Through The Earth滞涩的重鼓点、You’ll Miss Me When I’m Not Around里流露出的流行摇滚倾向、Before The Fever里的失真人声与氛围处理都可以说是来自We Appreciate Power的影响,而她的Lo-Fi美学与科技美学也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整张专辑的美学体现也并非无迹可寻,We Appreciate Power的存在也使得专辑所呈现的美学的转型没有那么突兀。
而如果我们想要让这些歌曲拥有We Appreciate Power的质感的话,那么要做的同样很简单——将这些歌曲的吉他音轨音量提高,将它们从基底氛围中解放出来,同时将人声进行效果器的进一步修饰得更加粗糙,并且在混音的时候有意地让各个音轨的结合显得更加嘈杂,我们就能够得到最终所要达到类似于We Appreciate Power的效果。
而整张专辑两首显得没有那么粗粝的两首(Delete Forever与IDORU)则是绝佳的调剂,Delete Forever整体虽然大量运用原声乐器但是歌词却又展现了极为负面的暗示(Delete Forever并不村,它的和弦运用更接近另类摇滚),它与Darkseid形成了一体两面——它与Darkseid展现的都是“人类世小姐”的绝望情绪,而Delete Forever鼓点的轻盈则使得刚刚的Darkseid的重鼓点的听觉印象被进一步加深。IDORU则让“人类世小姐”回到天国,洗净自己身上的油污。“肮脏感”不仅仅在于音乐声响本身的嘈杂,更在于整体联觉的营造。Delete Forever与IDORU很好地强化了Grimes的给听众的美学体验。
Part 3. Miss Anthropocene——一场以人类世小姐为名的另类角色扮演游戏
Grimes也许是这个时代(独立)流行乐坛受到日本ACGN文化最深的一位音乐人,她在前四张专辑中,ACG文化的影响也许仅限于在富于想象力且具有卡通感的奇妙Synth以及她的自己绘制的专辑这两部分。而在新专辑Miss Anthropocene中,她则更进一步,将整张专辑做成了她化身人类世小姐的角色扮演游戏。
我们在分析了Miss Anthropocene的概念后以及整体美学倾向后依再论述Miss Anthropocene是一场角色扮演游戏是否是自相矛盾?答案是否定的。虽然Miss Anthropocene整体而言有着较为清晰的概念化叙事线条,但是专辑里人类世小姐的形象则始终有着Grimes自身投射过去的影子。事实上,整张专辑很多来自人类世小姐的负面情绪表达最终是来自Grimes自己的,而人类世小姐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她的情绪宣泄出口。
事实上,这种角色扮演游戏的质感在专辑封面就已经有所体现了:封面Modelling可以看作是Grimes为自己Miss Anthropocene这个角色所设计的造型(玩过RPG游戏的应该对于游戏一开始这种“捏脸”的过程比较熟悉)而专辑里Grimes自己则作为人类世小姐角色的化身,坠入地下城后进行了一场赛博朋克2077式地末日狂欢。
而整张专辑如果从“角色扮演游戏”的角度进行审视的话,专辑很多看似与人类世小姐主题无关的歌词便有了解释:专辑里很多歌词所展现的只是她(Grimes)感觉低落并且想要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比如Delete Forever歌词里White lines对Drug的暗示、凌晨4点的赛博朋克都市漫游)而这一种低落情绪对于具有气候女神性质的人类世小姐而言,最终展现的“疯狂的事情”则是彻底毁灭世界并且进行末日狂欢(My Name Is Dark与Before The Fever最明显)整张专辑的整体概念如果用一场角色扮演游戏来看的话也许显得非常中二,但是对于深受日本ACGN文化影响的Grimes而言,她这样做实际上恰如其分。
但是问题同时出现,尽管这样的处理方法对于Grimes而言显得很正常,但是这是否是一件好事?我们接下来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对于日本文化而言,“和”是一个侧面,而“狂”是另一个侧面。日本文化环境似乎非常青睐于对于狂热情绪的直接展现,并且基于此做出极端化的表达的艺术创作模式。这种极端化的表达往往有非常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但它同时也反噬艺术创作者让他迷失(三岛由纪夫是这一个现象比较典型的案例)而在二者找到一个平衡点则往往考验着一位创作者,稍一不慎就有可能在狂热甚至有些中二的情绪中入戏过深,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而整张专辑所呈现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中一些情绪的中二感(如作为Grimes艺术化身的Miss Anthropocene呼唤着世界毁灭等、自己将自己杀死并且幻想着从云端坠入地狱)我们会发现人类世小姐所进行的事情无疑是狂热的,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Grimes在整张专辑里所进行的这样的情绪宣泄似乎并没有显现出太多节制——我们无法看出她的内省,而只有疯狂。(Art Angels里面都有一首Artangels、Easily、Butterfly来对自己坦诚相待)而在Miss Anthropocene这个概念的路子上Grimes是否会入戏过深而迷失自己,这一点是值得忧虑的。(尤其是在她将自己的眼球上膜摘除并换上橘红色的柔韧聚合物,以治疗季节性抑郁这件事过后。)
同时,过多的情感宣泄而缺乏内省造成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作品内容开始变得空洞。专辑包括豪华版加曲里很多东西都只能够作为口号存在,而Grimes对于生态变化的忧虑具体展现则显得过于空洞,事实上,她在专辑所呈现的内容和Greta Thunberg的问题是共通的——只有How Dare You式口号宣传,但是最终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逻辑是否自洽、是否值得推敲。
专辑缺乏理性的情绪宣传以及整张专辑制作过程的理性、精细化合起来最终的结果则是使得专辑显得不那么真诚:制作算计过多,而内容却又无法令人信服。而如果专辑最终转向自赏化,那么更多人由于无法共情而批判这张专辑是完全合理的。
Part 4. 关于选歌与曲序的疑问
也许读者注意到,前面对于专辑的论述里提到了很多歌曲,但是唯独没有提到Violence这一首,而在第二部分的注意里也有提到将在这一部分具体分析Violence,那么Violence这一首歌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Violence这一首歌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整体与整张专辑的调性显得有一些不大和谐——它与My Name Is Dark等Lo-Fi歌曲显然不同,Violence的合成器音色非常尖锐,整张专辑尖锐程度能够与之相比的也许只有狸猫的音色;它又与IDORU完全不搭配,IDORU整体是非常柔和同时氛围化,没有像Violence一样将Synth放到如此突出的位置,而如果将Violence从中除去,专辑整体也会显得连贯许多。
因此最终问题就在于,Grimes为什么会将这一首歌放到专辑里面?
这一个问题可以在Grimes在Apple Music的一次电台采访中得到答案——Violence本来是她另一张专辑的作品,最终在制作的时候感觉良好将这首歌放了进来(Beats 1电台接受Zane Lowe采访,这一部分感谢网易云音乐用户@DAS_Anac,这一条新闻也证实了她之前说过要一次性发两张专辑的计划)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Grimes早期所秉持的基于感觉做歌的方式即使开始让位于理性的精雕细琢,但是她依然会有偶尔的灵光一现的凭借感觉的瞬间,但是她的灵光一现是否能够带来好的效果,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大确定。
当然,这也不代表着Grimes的音乐触觉开始变得迟钝——她在Miss Anthropocene里展现出她依然有很多奇思妙想,而这一次将Violence选入专辑只是一次实际效果不如预期效果的马失前蹄之举。
另外,整张专辑虽然在当前曲序下能够完成概念叙事,但是我们是否能够对于曲序进行优化(如调整You’ll Miss Me When I’m Not Around、New Gods、Darkseid的位置)而我们能否抛开概念先行的这一个大前提,将曲序重排使得专辑歌曲能够组合起来讲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起到类似的效果?毕竟当前曲序下,Delete Forever虽然能够和Darkseid处于一个逻辑自洽的共存状态,但是单纯的听感依然显得较为突兀。而作为听众的我们,也许可以将曲序重拍使得专辑能够有更好的听觉效果。
写在最后:
本文分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她音乐显得不一样的原因、专辑所展现的美学追求、她专辑概念的问题所在以及曲序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专辑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而整篇完整则更多是笔者的碎片想法的合集,笔者姑妄言之,读者们也姑妄听之吧。
by@大大大大大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