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之事|we’re the new romantics.

音乐救我于很多时刻。Music is everything; music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serable Cinderella and the marvelous Mrs. Maisel.* 虽然喜欢流行的大众的“流派”好像没有喜欢的另一些美声/古典/戏剧那么拿得出手(?),也很难表示和一些口水歌划清界限,我只能尽可能诚实。
如题记,这篇写给,TS的歌。Taylor Swift是一位出生于1989年的美国创作歌手,也可以说是正当时、有传奇色彩的明星。一位喜欢挑战式追问的外教问过我,“她离你这么遥远,各方面和你这么不同,你为什么喜欢她呢?”我第一反应却是有点懵,不光是觉得有些冒犯,也因为我以为这从来不曾构成一个问题。为什么喜欢她?当然有很多可以说,外表、性格、才华,普适的共情感受,审美和浪漫,都有。我也是这样回答的,但总是知道这不充分构成一个回答,回想时才发现这其实构成一个可以尝试回答的问题。个人作为主体,随着时代前所未有地发展,也空前地寻求多重的认同。她音乐的内在,和属于我私人的意义,无法脱离具体作品讨论;而对我的重要性,又让评价的过程理所当然地非常困难。所以这就是了。
我猜想她会持续地惊艳四座,但目前的7张专辑*可能包括了她音乐生涯的最佳,或者至少是我最喜欢的一张。这里不是说奖项认证、商业数字——达到过那样成就、认可和收入之后,数字就可能只是数字而已了——而是词作(包括手法和选取的意象)、曲作(包括抓耳的hook和主歌副歌bridge的分段)、MV叙事演绎、舞台表现力,这些的整体。Spotify统计说女生最爱的歌大概发行于她13岁的时候——从我个人而言,这个结果相当让人信服。专辑代表的节点串联起她的生活进程,分隔成不同时期。
事情一开始像最常见的传奇故事开头一样好理解。她很坚决地争取、发挥才华、使用代表时代的方式,崭露头角,然后是一个接一个高峰。知道她的时候是快要十年前,2010s的开端,她20岁。另一条时间线上,那是我整个青春期漫长而重要的开始,面前是可预见的中学和未知的大学生涯,以为未来太过遥远、身边的人十年之后还理所当然会是朋友,而生活会这样顺理成章地过下去。一条Love Story的MV是缘起,我又实在是很喜欢“无畏”这个概念,但显然18岁以此创作的她就已经知行合一了。这不是风头正盛,而是光芒亮到让人无法忽视,几乎要感叹是怎样的浪漫和生命力,这样恣肆旺盛的创造和火花又从何而来。故事到这里理应转折,然而得到这一切的她还能保持包括不安在内的感知,并添加创作的素材。直至RED像是一场燃烧,充分地挥洒。当时她身前身后明明都是坦途,却由自我的困境转向突破,于是由起家的乡村音乐再塑成一个崭新而美到有些凛冽的流行歌手。
然后还是躲不开名利场,各种张牙舞爪、反复无常的人,罗生门一般的事件,打击,吞噬,百口莫辩于是沉寂于公共视线。砖石被丢进她的堡垒,她向外丢出过一张专辑“名誉”。没有宣传活动,歌词本里也不再有惯例的密语(每首词里,和正文不同字体的字母组合起一个词句),她在序言里说,人多面复杂无法被简化,不再解释。职业生涯最暗黑、接下所有污蔑作为归来的武器、“像受伤的动物发起猛攻”的风格里,我们知道她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这个人启发了最舒展甜蜜的灵感。她还是她。我也独自有幸去了巡演现场,坐在山顶座位看见了小小的她本人。甜蜜归甜蜜,她的手艺也越发精进,最新一张专辑抑制不住的轻盈里,曲作仍然有抓耳有耐听,意象仍然精确到惊人。
关于RED和Speak Now这两张,互联网上她的歌迷有个持续无决断的争论,在TS一无动静时就可以拿出来掰扯:(默认)这两者之间,谁才是TS最好的专辑。SN拿奖到手软,RED开始爆冠军单曲,拿出最好的一首都很有说服力,造型形象和巡演票房都可以比较。问我?Speak Now的巡演是最好的,尤其有官方录制版本;但还是偏向RED,浓烈炽热,深深的印记,又消散留白。按她本人的话说,前者的感觉是静谧森林,后者是广袤原野。
这张专辑的最热条目下面最热短评已经讲得很好,这个没多少人标甚至曲目都没标好的条目下面的最热就更直接一些,“时间会证明谁是她最好的专辑”哈哈哈哈哈,这位友邻我fo了。
这张的序言里开篇提及了聂鲁达的诗,love is so short, forgetting is so long. 她概括地指代了专辑里的各首歌,说道:
“
there’s something to be proud of about moving on and realizing that real love shines golden like starlight , and doesn’t fade or spontaneously combust. Maybe I’ll write a whole album about that kind of love if I ever find it.
”
嗯,几年后她确实这样做了,那张专辑就是最新一张,名为Lover。
甚至“专辑”这种概念在这种数字化时代都显得老派了,人人生成自己的播放列表,歌手可以随时丢出一首按单曲收费给人听。她的作品发布方式也非常灵活、重视版权,但能一整张让人连贯地听完,对创作者来说也是很幸福的被理解方式吧。
作曲水平上,整体看来很奇妙地,bridge好于主歌优于副歌。作词方面,TS的创作题材并不只限于传言中的恋爱经历,还有人生中各种关系的微妙细节。给来看巡演的歌迷、身边的家人、失去的朋友,结仇的敌人,和甚至没什么来由也看不清面目的恶意。我和她的两条时间线相交成了巧合,你也觉得那个夏天残酷吗?对我来说也曾是末日啊。还有些对她作品的吐槽关于词汇量。就连写诗都不止看这个罢,写歌用到的那些,结合手法和情境用途来看也可圈可点。为了增加说服力在这里引用几句,当然,在原曲中听来更好,密集有力,不掩饰地在创作上攻略城池。

从几百首作品里,经过漫长艰难的三轮以上筛选,我挑选出7首歌用于提及,按这个顺序又可以发展成一种叙事: The Story of Us非常青春校园,纠结较劲却有畅快配乐,感情炽热交锋终以惨淡收场;The Last Time有很妙的男高女低对唱和声,是漫长的决心别过;All Too Well关于回忆清晰伤心,难以忘却;Enchanted说的是一见即深深着迷,写尽暗恋心绪;Ours写真心爱一个人的本质,以此甚至可以脱离环境;Holy Ground如果非要选,可以作为我最喜欢一首,讲的是和故人正式翻篇后的畅快重逢;Call It What You Want这首对什么才有关紧要的认识,在微信个人订阅号发的第一篇就提及过。
这是一位女性的个人成长叙事,没有任何上升象征或套用的适合性。但你知道we are the new romantics, 所以遥远的默契和理解也辉映过我的生活。
这篇没有打算谈及她本人,和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只是讨论了作品。关于个人风格形象,我想也不必再解释girly和slut shaming的问题了,总之,在她身上的视角奇妙地既可具体也可概括。而我可以确认,她本质上是个挺不错的人——没有看错人的心情总是欣慰的。
【不好空行,这是尾注:】
*这句梗源英剧Fleabag(哪个奇才翻译成伦敦生活?)S2完结季,“hair is everything; hair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good day and a bad day.”
Mrs. Maisel是美剧女主角,我在看剧集时记过这样一条感想:
“
S2E9剧情让我突然重新意识到,就在大概五十年前左右,欧美国家的女性,要是想做个抛头露面的工作比如脱口秀演员,或者就算是逛个博物馆,都得要有男性出面的担保...以50年代为背景的剧里,大学甚至没有女老师,女性只能从事些售货员、接线员这类「秘书」式的工作。发人深省啊,之前只以为道阻且长,原来我们的来路都只有短短一截。对于我们现在拥有的选择,better never take it for granted.
”
*Taylor Swift (2006), FEARLESS (2008), Speak Now (2010), RED (2012), 1989 (2014), Reputation (2017), Lover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