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绝技巧就是生活本身——略记米尔斯坦的萨尔斯堡独奏会
演绎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对小提琴家的弓子技巧提出极高的考验,尤其是赋格乐章。极少有小提琴独奏作品以赋格的形式写成,在巴赫之前似乎没有,而在他之后,直到20世纪才又出现。小提琴本身不是擅于表现复调的乐器,要真正将赋格拉清楚太难了。可对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来说,这样的难度仿佛不存在。
1963年这场萨尔斯堡独奏会上,小提琴家的曲目既包括巴赫的《第一号无伴奏奏鸣曲》BWV1001。大师提到他演奏巴赫尤重即兴感,该作开篇的柔板乐章便将这种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更精彩的,或许还是之后的赋格。
熟悉米尔斯坦的人提到,他在生活中琴不离手,想到新的弓法设计,立刻就拿起琴来尝试。听他演奏这首赋格,你只会感到别人苦苦挣扎,力求表现清楚的难关,在他手中,就是根本没有拉不清楚这回事的状态。对于声部的勾画清晰分明不说,不同线条的走动还各有鲜活的呼吸,而非呈现冷冰冰的构图式的清晰。
纵向结构的深度透视完全融入到横向的句法、呼吸的自由即兴之中,信手拈来,轻轻松松。祖克曼曾向他表示,自己弄不明白大师为何能琴不搭在肩上,随意在冬衣上一放,就演奏帕格尼尼?米尔斯坦只是说这也并不困难。听到此处的演奏,一时感觉对他而言,小提琴上恐怕已经没有什么是困难的——超绝技巧就是生活本身。
如果说结构与线条的结合是弓法艺术的奇迹,那么大师在此表现的音色,就绝对展现了最顶尖的发音技巧。在克莱斯勒与海菲斯产生压倒性影响的年代,同他们或浓郁,或炽烈的揉音风格相比,米尔斯坦的演奏自然给人“少用揉音”的印象。然而,稍稍留心就必然会发现,那样简淡的运用揉音的效果,必然是出自一位对揉音的表现力把握至登峰造极的演绎者之手。唯有在运用甚少,甚至于若有若无的时候,依旧能提炼出揉音效果至高的含金量,方能在此处结构与自由度皆臻完美的巴赫演绎中,添上最后的、加冕式的一笔。
表现同一场独奏会中的莫扎特奏鸣曲K. 296,米尔斯坦的音响效果虽然迥异于巴赫,增添更多感官性的妩媚,追求那种含金量的理念却是完全一致的。他演奏莫扎特比人们通常习惯的要快不少,甚至快过海菲斯,小提琴家却能在那样的速度中,让人只见古典风之精炼,而毫无仓促之感。
米尔斯坦以他的视角表现出莫扎特内在的挺拔,初听未必习惯,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他的演奏在迅疾之中,丝毫不脱雅致格局。大师的后辈同行西特科维茨基(Dmitry Sitkovetsky)灌录莫扎特奏鸣曲也采用较快的速度,以及较为果敢的整体表现风格,听上去就不时有些“冲”(第四声)的感觉。米尔斯坦则毫无这种倾向,无疑是超技在另一层面的体现。此处他的揉音在速度紧密的同时,也从不离开精美的范畴半步,而让人感到过分嘹亮、带有刺激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