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和弦整齐地爆发——听钢琴家Solomon弹贝多芬早期奏鸣曲
昨晚散步时,听了英国钢琴家Solomon弹贝多芬的两首早期奏鸣曲,第一号与第三号。他确实是拥有极高技巧的钢琴家,同时又并不炫耀技巧,或者不如说,着意不将技巧的痕迹体现出来。很有意思的一点是,Solomon关于技巧的打磨,以及他对于技巧的收敛,都如此用心。
他坚强的手指技巧,让每一音符都那么清晰独立,质感圆润,力道又非常内聚。钢琴家突出了这样的特质,而甚少依靠踏板弥补,无论是连接音符,还是为音响增添一些厚度。由此表现古典派的明晰与朴素,当然是恰如其分。但有时,他在音响和句法之中,几乎是刻意表现某种心如止水的特点。
在这两首早期奏鸣曲中,钢琴家不会以激烈的速度变化烘托动机发展的强度,有时也不多在句法中突出凝练的构思。《第一号奏鸣曲》中尤其明显,他的演奏仿佛已不外求,让句子悠然地流去,配合那种凝聚的触键,倒是很独特的对比效果。说实话,有时这样的演奏不很感动我,并且我也实在不是唯一一个不受其感动的人。
霍洛维兹谈到Solomon时好话无多,记得大意是感觉他的演奏比较无聊。以贝多芬《第一号奏鸣曲》的首乐章为例,钢琴家的句法构思不是浪漫化的绵延,而是一种......演奏者仿佛站在第三方视角的悠然之感,相对于巴克豪斯、施耐贝尔这样主观意志极强,同时以这般强劲深掘原作内在力量的演出,还是让我感到境界未至于高迈。
而前述的对比效果在于,Solomon的触键本身相当有力,更重要的是内劲十足,同那样的句法相交融,似乎并非外弛内张,而是出现一种微妙的错位。情况在《第三号奏鸣曲》中略有不同,除了句法中凝聚的倾向更为明显,关键也在于钢琴家对这首奏鸣曲特点的表现。
贝多芬在Op. 2的三首奏鸣曲中,不仅流露成熟的艺术境界,对日后许多核心的构思也已经有了充分的表现。譬如Op. 2 No. 3的“第三号”,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钢琴上实现交响化的音响构思的早期代表作。首乐章中,声部层次所带来的充实感,和弦爆发的震撼效果,皆一览无遗。此二者,既是该作的魅力所在,也是其演绎难关。Solomon强大的手指技巧在此全是势如破竹,演奏注重线条的清晰,而后就是惊人的和弦爆发的整齐。
让和弦完全整齐,浑然一体地爆发,其实是一种了不起的技巧。相对于黄金年代的演奏,很多音乐表现的技巧在今天都沦丧不少,这一项也未能幸免。可相对于踏板滥用,或指触缺乏清晰从而导致句法的表达性混乱等等,和弦爆发稍欠整齐的害处还不那么明显。因此,其短处可能也相对不那么显眼了。
只是听过真正整齐的爆发,就会明白其魄力,仍不是许多演奏可以企及的。并非倚重于音量的推高,而是理想地呈现和声本身的效果之后,那种饱满、洪亮所带来的魄力,这不能不说是完全忠实于作品而展现的技巧。
Solomon在《第三号奏鸣曲》中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许是同这样的音响特质发生共鸣的缘故,钢琴家的句法构思也比“第一号”的演奏更见挥洒。句法同时包含了演奏的呼吸与措辞,或多或少,钢琴家在前一首奏鸣曲中还是让我感觉有些刻意地“坐怀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