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可错过的克伦佩勒巅峰现场

20世纪伟大的指挥大师奥托·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1885年5月14日出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1973年7月6日病逝于瑞士苏黎世,享年88岁。克伦佩勒1906年首次在布拉格登台指挥,后被指挥家兼作曲家马勒看中,第二年,经过马勒的推举,他正式担任了布拉格德意志歌剧院的常任指挥。1931年,克伦佩勒又担任了柏林国家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上台以后却因犹太血统而遭迫害,1933年他被强令解除了一切职务,这使他走上了逃亡之路。二战之后,克伦佩勒重返欧洲,他先于1947年担任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国立剧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之后又在1951年担任了英国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后来改建为新爱乐乐团之后,他又亲自担任了该团的团长和常任指挥,并一直任职到了1970年。
奥托·克伦佩勒被众多古典乐迷戏称为“僵尸”、“不死鸟”,那是因为他一生命运多舛、祸不单行。1933年在他被纳粹驱逐前不久,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排练时,不慎跌倒,头部撞伤,留下后遗症,曾一度离开乐坛。1939年,他进行了脑瘤切除手术,导致半身瘫痪,暂停指挥活动。1951年蒙特利尔机场飞机失事,他右腿骨折,4年康复后,坐轮椅指挥。1958年一场火灾,他全身严重灼伤,几乎没命。然而他却战胜了一切困难跻身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大师之一。另外,克伦佩勒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写有6部交响曲、9部弦乐四重奏、1部小提琴协奏曲、5部歌剧、100多首歌曲,并著有《回忆马勒》等书。
尽管克伦佩勒命运坎坷,但他诠释的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瓦格纳等作曲家的作品却是首屈一指,令后人惊叹不已,特别是贝多芬和马勒,都是音乐爱好者们不能错过的必听版本。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克伦佩勒成为英国爱乐乐团常任指挥之后,乃是其指挥生涯的巅峰时期,在这一黄金时期,他留下了众多极其出色的巅峰录音。初识克伦佩勒的音乐爱好者们从这些录音开始听起,绝对不会错。音乐爱好者们更为熟悉、更为津津乐道的是克伦佩勒和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而在这里却要向各位推荐的是Testament出品的克伦佩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8CD现场合集,这一现场合集正是在克伦佩勒的巅峰期录制的,同他和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一样,极具收藏价值。
克伦佩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这套现场录音,时间跨度从1958年到1968年,有十年之久。其中,德意志安魂曲是1958年6月15日的现场,由女高音Wilma Lipp、男中音Eberhard Wächter演唱。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BWV1046、莫扎特c小调第12号小夜曲和莫扎特第41交响曲是1968年5月19日的现场。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贝多芬第四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是1968年5月26日的现场。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和拉莫的加沃特与六个变奏是1968年6月2日的现场。马勒第九交响曲和莫扎特的共济会葬礼音乐是1968年6月9日的现场,但是该现场只收录了马勒第九交响曲,莫扎特的共济会葬礼音乐并没有留下录音,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另外,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理查·施特劳斯的唐璜、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牧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奏曲、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是1968年6月16日的现场,乃是克氏和维也纳爱乐乐团最后一次合作的实况录音。
克伦佩勒的这套现场录音,场场都是神演,此所谓克伦佩勒的“宝物”。由于早年曾做过马勒的助手,再加上克伦佩勒的人生充满种种苦难,因此克伦佩勒的马勒常被马勒迷视为权威版本,这套录音里的马勒第九交响曲就是一个例证,其演绎丝毫不比著名的1967年和新爱乐乐团的马勒第九逊色,此刻的克伦佩勒已是马勒附体,其极高之境界充分展现出马勒第九交响曲特有的绝望和“别离、死亡、升华”之意义。虽然第一乐章开头部分圆号吹走了一个音,但在如此之情境下完全可以且应当忽略。之后的80分钟里,克伦佩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已臻化境,全然达到了完美之境地。整曲特别是第三乐章的赋格段落,乐团的各个声部极为清晰。而到了第四乐章,密不透风的弦乐加上高潮部分声嘶力竭的小号,确有令人窒息之感。若是喜好马勒者,此版马勒第九不可不听。
克伦佩勒的理查·施特劳斯同样是一绝,就拿这套里的唐璜来说,完全可以和鲁道夫·肯佩指挥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那套理查·施特劳斯全集里的唐璜并列为决定版本。然而克伦佩勒和肯佩却走的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和肯佩的人性化演绎相比,克伦佩勒这套里的唐璜异常的生猛,简直可以用爆演来形容,维也纳爱乐乐团完全达到了打鸡血的巅峰状态,虽只有短短18分钟的演绎,却让人大呼过瘾。
之后的瓦格纳三首管弦乐作品,特别是齐格弗里德牧歌以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足以证明了克伦佩勒是一位伟大的瓦格纳诠释者。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中的弦乐声部已然达到了超神的境界,而最高潮近乎咆哮的铜管却又令人为之震慑。如此之神演让人不禁分分钟联想到同样是大T公司出品的克伦佩勒与新爱乐乐团的女武神第一幕。果不其然,克伦佩勒一旦开挂乃是无人能敌的。
克伦佩勒的贝多芬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的,不论是他和爱乐乐团的录音还是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录音,都尽显无比纯正的德奥风骨。除了这套里的贝多芬之外,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克伦佩勒1960年和爱乐乐团的维也纳现场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以及1955年和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特别是1955年的单声道贝三,完全可以和富特文格勒众多周知的1944年乌拉尼亚版贝三一同进入最经典贝三演绎之列了,克伦佩勒所展现出的德国精神使得他的贝多芬呈现出教科书般的典范诠释,如果说富特文格勒的乌拉尼亚贝三是世界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爆演,那么克伦佩勒55年版贝三就是驾奴着一辆极其规整稳健的德国战车,从中可窥探出克伦佩勒对德奥作品的极度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态度,绝不私自添加任何作品之外的元素。而他这套和维也纳爱乐乐团1968年现场的贝多芬则呈现出另一派风格,和1960年爱乐乐团的维也纳现场相比,这套里的贝多芬由于维也纳爱乐的乐团特色而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硬朗,多了些许暖色调,给人一种敦厚的气息,在音效上也比维也纳现场更胜一筹,但不管怎样,克伦佩勒骨子里的德国精神是始终不变的。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套里的贝多芬以科里奥兰序曲为最佳,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克伦佩勒的指挥下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和这套里的贝四、贝五所呈现出的敦厚的风格似乎又不尽相同。另外,这套里的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也是极佳,而这个未完成却是双方最后一次合作的现场,以一曲未完成终结想必一定有着深远的意义。
克伦佩勒的布鲁克纳也是十分值得一听的,虽然没有他的贝多芬、马勒的名气那么大,但是其坚毅、浑厚的德奥之音使得他的布鲁克纳在众多布鲁克纳名版中占有一席之地。克伦佩勒的布鲁克纳最出色的是他和新爱乐乐团的布鲁克纳第六,充满着强大的气场。仅就布鲁克纳第五而言,克伦佩勒最好的版本是1967年和新爱乐乐团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的现场;而这套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1968年现场布五乐团虽有个别瑕疵,但瑕不掩瑜,仍旧不失为一个相当不错的版本。
此外,克伦佩勒这套中的莫扎特同属上品,特别是他的莫扎特第41交响曲“朱庇特”,虽然称不上是所有朱庇特名版中的最佳版本,但其厚重、稳健、理性、充满冷色调的演绎使得这个朱庇特犹如一座高大的丰碑,令人敬畏。而笔者听过的克伦佩勒的最佳莫扎特交响曲是克氏和爱乐乐团1963年现场的莫扎特第29交响曲,此乃克氏开挂之莫扎特也,挥出了真大师的神迹,当然,克氏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莫扎特同样也是十分优秀的。
克伦佩勒从未对他的演奏员说过:“好的!”如果他真的对一位乐手说了,整个乐团都要为之鼓掌欢呼,然而他从未说过这两个字。克伦佩勒反而经常对乐手们这样喊道:“这不是最好的!”诚然,克伦佩勒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着音乐的完美,自始至终都在寻求着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也许我们要感谢克伦佩勒一生的诸多苦难遭遇,正是那些频繁的不幸铸就了克氏指挥艺术的伟大丰碑,使克氏在苦难中寻觅音乐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