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追憶不怕愛要終止」——《電光幻影》2020碟評
一
包括我在內,相信很多老粉得知「處處吻」忽然成為抖音神曲,在坊間大火,甚至出現各種翻唱和改編版本,都會感到莫名其妙——這首歌怎麼在推出十五年之後效力才發揮作用?
楊千嬅在2019年到處遊走的巡迴演唱會,以及為她累積不少人氣的綜藝節目大概是其中的幕後推手,而這首歌本身的節奏律動也很容易讓人投入繼而愛上。但在我看來,要理解楊千嬅的歌曲,首先要知道她歷年來的專輯作品都是以主題著稱的,要欣賞「處處吻」,必然離不開2004年這張坐擁多個獎項的《電光幻影》專輯。
2004年的楊千嬅,是已經坐穩香港樂壇一線天后地位,擁有「少女的祈禱」「野孩子」「可惜我是水瓶座」「飛女正傳」等等大熱歌曲,同時也靠《新紮師妹》《行運超人》等一系列喜劇作品坐穩千萬票房的歌影視三棲藝人。然而正好踏入三十歲的她開始憂慮自身的形象定位——一路走來的「大笑姑婆」路線,可能已經逐漸不合適,做少女太老,做女人太年輕,這個尷尬的年紀要如何選擇?
還記得當年這張專輯封面釋出的時候,看到楊千嬅身上這一襲長裙,我第一反應竟然是不由自主地覺得不合適:就像是和你從小到大到一起玩的青梅竹馬假小子,忽然化起妝穿起裙出現在你面前,雖然很快也覺得很合適很漂亮,但就是由不得感嘆,你也要開始成熟起來了呀。
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專輯內各個造型的衣裙服裝,都是屬於古董級別的,能看到這樣可一不可再的復古典雅的楊千嬅,只能怪當年本人「細路仔唔識世界」了(笑)。
二
「復古」是這張專輯最大的主題。在楊千嬅身穿的古董衣裙上,掛到身後的超大水晶吊燈上,專輯平面和包裝設計中的拼貼、泛黃效果,仿老式雜誌的紙質選用、鉛筆線描的側臉像、手寫字等等,無處都不滲透著強烈的「摩登復古感」。
不僅在造型和平面設計上,在音樂編排上整個團隊更是將十首歌的復古感做到極致:《處處吻》《吵我》的上下半場迪斯科舞廳,《小城大事》《煉金術》中配以薩克斯和冷風蕭蕭烘托悲情,《的士司機》中「月黑風高」以弦樂的映襯對白畫面,以至於《真愛開玩笑》配以八十年代特有的電子音效,《偷吻杜魯福》粗放式Bandsound致敬電影大師,無一不貫穿著濃厚八十年代味道。
當年從新藝寶剛轉投到金牌,楊千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推出了一張為演唱會造勢《開大2004》EP,讓她耿耿於懷了很久,繼而獲得了接下來這張《電光幻影》的監製地位,也是她首次操刀參與到幕後的整體把控。「復古」這一主題的選擇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至於在當年的專輯宣傳訪問中被問到為何要復古的時候她就說道:
「⋯⋯做這張專輯的前傳是,去年(2003)一整年香港發生了很多事,過年後大家都在尋找正能量繼續支撐自己重新開始,對我來說最短時間內找到這種正能量就是去回憶一些美麗和璀璨的事物,而八十年代在我看來就是充滿能量的一個年代——當時雖然我還小,但各種事物無論是音樂、演藝圈,或是經濟上,都是充滿光輝、蓬勃向上,也充滿了(美好的)回憶⋯⋯每當我想起這種情懷,就覺得這種力量能默默在(下)意識中鼓勵我們、支撐我們繼續下去⋯⋯所以我也有意在這張專輯裡特意滲入一些當年的經典樂曲的配樂,當作是自娛自樂也好,也能讓自己相信這個世界還是很美麗的⋯⋯」
2004年正值SARS疫情消退,百廢待興。這能否讓你聯想到,16年後的今天,COVID-19疫情餘波未停,「處處吻」仿八十年代迪斯科舞廳節奏重新響起,就像是歷史重演一樣,也如千嬅曾經在訪問中所說一樣,我們「只想為了求證曾留下追憶裡的情境」,把復古懷舊的情懷當成我們前進的動力。
三
在「復古」這一大主題引領下,整張專輯在歌詞要旨上則逐漸細分出一些更具體的內涵:
「小城大事」「煉金術」「真愛開玩笑」「偷吻杜魯福」就像四個獨立的單元愛情小品故事劇集,劇情老套但卻總能說中聽者的內心,也闡述了「愛情」在女性的內心到底在何位置;這幾闋故事式的歌詞延續了楊千嬅歌曲中「說故事」的模式,但從早期「少女」格局相比(「少女的祈禱」「仲夏夜之夢」等等)已出現明顯的「熟女」感。
而「處處吻」「吵我」「柳媚花嬌」則帶有更濃厚的女性主義味道:開首第一句「你愛熱吻卻永不愛人」已直截了當批判愛情的兒戲和膚淺;「男孩們圍著你公轉,誰人還值得想念」「男士大半都可惡」這類歌詞,早兩三年的楊千嬅也是肯定無法駕馭的;
「的士司機」「電光幻影」「明日之歌」則在逐步揭示專輯的主旨:從起初苦口婆心地勸喻自己「何必要動真氣」,到初入禪境「愛恨無常雪落無聲,色不過色卻礙了空性」,到最後在空靈中感悟「嚐過雨點,明天掌握手裡」。按曲目順序而言整個編排展現了不斷昇華的內心思緒,中間也穿插著其他歌曲不斷自我批判又跌入深淵再來回反覆的過程。就如螺旋上昇一般的內心掙扎:人總要面對「別對我說苦了,我也夠苦了」的殘酷現實,哪怕只是掩耳盜鈴般「兒嬉有道理,嚴肅可致死」的態度,至少也能苦中作樂,為內心爭取一小片平靜的小領地。
綜觀下來,歌詞中主導的女性主義、及時行樂的態度、不斷保持內省的思緒來回貫穿了整張專輯。值得一提的是,楊千嬅在訪問中也有提及,「明日之歌」本身是寫給當時某位已故歌手,因這位歌手的逝世被遺漏下來,最後才給到她的手中演唱。從這個角度看,「明日之歌」被特意放在最後,除了有啟示聽者思緒的作用外,新舊歌手兩代之間的承上啟下,也充當了某種積極的隱喻。
四
人們總會覺得,經常懷緬過去的美好是一種消極的處事方式,然而這張專輯中的楊千嬅卻能在這樣「自我安慰式」的懷舊中抓到幾絲積極向上的力量,讓聽者也獲得共鳴,這恐怕才是這張專輯能成功的最大原因吧。
如此看來,十五年後「處處吻」或許真有它翻紅的理由——八十年代之於六七十後既然代表著積極向上的力量,千禧年代之於我們八九十後當然也一樣——,因為「彼此追憶」,才「不怕愛要終止」;因為我們都曾經「一吻便顛倒眾生」,所以即使當下「難過雨天,也不怕再面對」。